测绘测绘史
(1)1899,金石学家王认出了药店经常出售的“龙骨”上的文字,从而揭开了甲骨文研究史上的新一页。现已发现甲骨卜辞10万余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文字资料,记载的内容非常可观,其中包括地理,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可以说是我国地理知识记载史上的第一篇。
甲骨文中的地名包括自然山川名,各种风向,更值得注意的是人文地理。历史学家把早期模糊的记载称为“历史阴影”,所以支离破碎的甲骨中不仅有人文的“历史阴影”,也有人文的“地理阴影”。甲骨文专家如王国维、郭沫若、陈、李雪芹等。都对人文“影”进行了研究和推断,使我们对商代的人文地理情况有了稍微具体的了解。甲骨文中最常见的人文地理内容有城、市、边地(郊)、商王狩猎场、四地、州(方部落)等,构成了商代人文地理的主要框架。
甲骨文的材料证明,商代就出现了区域大国的早期特征,只要国家疆域足够大,就会出现所谓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问题。中国古代常说“王绩千里”,可以理解为“中央政府”。领土超过1000英里,就有“地方”了。随着领土的扩大,国家机器不得不建立一套管理和控制大片地区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控制大量“地方”的“中央”方法,于是地理的政治内容就出现了。
(2)不同文化的交融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动力。中国独特的传统测绘在融合了西方测绘之后,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徐光启是传播西方测绘最杰出的先驱。
徐光启是明代著名的科学家。他跟随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学习天文学、历法计算、测绘等。徐光启以聪明的资质,很快得到了要领,有所创造。在徐光启等中国学者的一再要求和推动下,外国传教士同意翻译外国科技著作,向中国人民介绍西方测绘技术。明末出版的测绘专著和译著多与徐光启有关。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和《测量的意义》,与熊三八合作翻译了《简爱论》。徐光启认为《几何原本》是计算和绘图的数学基础,主张翻译。为了整合事物,他写了《度量衡的异同》,研究了中国度量衡和西方度量衡的异同。他主持编写了《测量的意义》,这是当时测绘学界的一部力作。内容丰富,涉及面积和体积的测量,平面三角形和球面三角形的基本知识,测绘仪器的制作。
徐光启还积极推动西方测绘在实践中的应用。1610年,他奉命修改历法。他认为有必要测量时间、确定方位、测量子午线、测量北极的高度等。,所以他要求建立一个西方局,利用西方的测量和制造测量仪器。这种仪器制造的规模在我国测绘史上是罕见的。共制造了象限仪、规仪、平吊浑仪、转盘星尺、候钟、望远镜等27件。利用新仪器进行了大规模天文观测,获得了多项实测数据。其中有1347颗星被载入星表,都标注了黄道和赤道的经纬度。总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徐光启都可以算是传播西方测绘最杰出的先驱。
(3)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国家测绘,是清朝康熙皇帝亲自进行的。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叶璇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实学家。康熙皇帝非常热爱地理。在治理黄淮的工程中,他多次踏勘地形,测天文,提出具体意见。康熙三十八年春,巡视苏北高邮,亲自用水准仪测量。发现运河水位比高邮湖高四尺八寸,据此对防洪和护堤提出了具体要求。
康熙帝在治理国家、抵御外侮的过程中,对当时的测绘粗糙、精度低、内容不明十分不满。根据一些外国传教士的邀请,决定进行一次全国性的大地测量。
由于是我国第一次使用西方经纬度法绘制全国分省地图,为了慎重起见,康熙帝于1707年底下令传教士白晋等人在北京附近进行小范围实验测量,康熙帝亲自校勘,认为远比旧地图精确。于是我决定全面铺开,测量全国所有省份。
经过十几年的准备,从47年到57年(1708 ~ 1718),康熙完成了全国范围的大比例尺地图测绘,也就是故宫的测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