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教的教义是什么,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景教,即基督教的聂斯脱里教派,即东方的亚述教派。起源于今叙利亚,是从希腊东正教(东正教)分裂出来的原教旨主义教派。它是在公元428-431年由叙利亚祭司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聂斯脱里建立的,在波斯建立了一个基督教教派。

聂斯脱里教是东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堡的主要宗教,主张基本统治者有上帝,人是“两性”的。在东罗马,他被视为异端,被逐出教会。一些追随者逃到波斯,受到波斯国王的保护,并成为独立的,既定的宗教。与摩尼教、祆教共同构成了当时波斯的三大宗教,流行于中亚地区。

景教可能在6世纪初的北魏时期进入洛阳,到了唐代才正式传入中国。景教作为第一个进入中国的学派,成为汉学的一个活跃领域。唐朝时期,曾在长安、洛阳等地盛极一时,受到朝廷庇护。会昌五年(845),唐武宗的佛教运动遭到破坏,景教也被废除。景教在中国基本失传。

传播到东方

5世纪末,聂派信徒到波斯,以迦勒底社或亚述社的名义传教,大本营一度迁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很受欢迎。此后,景教流传到中亚等地,到6世纪末,盛行于突厥、康居等地。

聂斯脱里社会可能在6世纪初的北魏时期进入洛阳。聂派传入中国时,原称“波斯经”“大秦教”,后定名为景教。学者认为“精”就是光和亮度的意思。

汉代景教的名称是焦土自己取的。唐建忠二年(781),吐火罗夷司出资在长安伊宁坊大秦寺设立大秦景教国家碑(现存于安碑林),碑上有“真理平常,妙而难名,职能鲜明,景教美名强”的字样,可能是指其辉煌。敦煌遗书载有《大秦景教颂》,也是景教在中国传播的珍贵资料。

公元635年,唐贞观九年,大秦国有大德罗本(Arjen Robben),带着经书来到长安,受到名相方的迎接,受到唐太宗的接见。从635年开始,景教在中国顺利发展了150年,与祆教、摩尼教并称为唐代“三异教”。

景教在初唐时期深得皇帝宠爱。李世民批准在长安建寺,原名“波斯寺”,后改称“罗马寺”和“大秦寺”。从太宗到唐德宗,景教在桂民族中迅速发展。在高宗统治时期,阿罗本被授予“镇国国王”的称号。法。王”,并下诏在各州修建靖庙,后被传授。唐代皇帝也被悬挂在大殿上,使得景教广为流传。

贞观十二年,唐太宗李世民宣“波斯僧阿仁,将教献京师”,下令在长安城钟毅方宁建寺,允许21名僧人在寺内讲经。

唐高宗也保护它。当时中国人还把景教寺庙叫做波斯寺。玄宗即位之初,景教颇受非议,但在罗汉等祭司的努力和玄宗的保护下,也不算倒霉。唐天宝四年(745),玄宗下令将其改名为大秦寺。

基本教义和正义

不要承认玛利亚是上帝的母亲。

不用偶像,保留十个人物。不承认罗马宗教,邪教和监狱。而是祭祖。

相反,在身体上。

吃素,教工不吃肉。

教务主任是选举和提拔的。

神学辩论

东方亚述教会的分裂与祭司聂斯脱里有关,他提出了“两性联结”的理论(英语:连词;;希腊文:sunapheia)将耶稣称为“两性的结合”(即具有人和神的性质),认为圣母玛利亚只是生下耶稣的肉身,而不是赋予耶稣神性,因此反对进一步提升她的地位,从而对“上帝之母”和“上帝之母”的称号产生怀疑。

428年,聂斯脱里成为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这引起了亚历山大宗主教希利尔的激烈抨击。431年,以弗所会后,虽然调解了多派的冲突,但聂还是被裁定为异端,解除了大师的职务,并被逐出教会。四年后,聂氏家族被东罗马帝国皇帝驱逐出境,终于寿终正寝。然而,信徒们并没有因此而轻易放弃,他们去了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和远东传教。此后,聂斯脱里派受到波斯萨珊王朝的高度重视,很受欢迎。8、4年,聂斯脱里教正式脱离东正教,改名为“迦勒底教会”,又称“亚实突教会”,以中亚为中心开展传教工作。

632年,在伊斯兰教的指导下,阿腊伯蒂(大食)吞并了波斯。762年左右,聂斯脱里派主教哈里发阿尔-拉信任和保护他,于是把聂派基地从波斯迁到巴格达(今伊拉克首都),大获成功。到6世纪末,聂派流行于康居和突厥。

诬告的和解

1539宗教改革时期,神学家马丁·路德在他的《论宗教、宗教、会议和会议》一书中明确否定了聂斯脱里是异端。

这种被天、主、教会视为“异端”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聂的著作《集市》被一位叙利亚牧师发现后,其理论再次被神学家广泛讨论。1994年,东方亚述教会与天主教签署了《天主教与东方亚述教会共同基础与监督声明》,从而达成两派和解。

中国。国有化

景教在中国的演变中,大量引用佛教概念。更有意思的是,四夫的作者都改名为:马斗是明太法,王、路加是陆嘉法,王、马古是莫距离字,王、约翰叫于汉;教书。教堂叫“庙”;大领主。这个宗教叫做“王大法教”;牧师自然被称为“和尚”。神的名字是从叙利亚的阿拉哈音译过来的,叫“阿罗哈,皇父”,也有人按照道教的规矩称之为“神尊”。

在中国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下,景教有融合发展的趋势。景教在大秦流行期间,《国碑》作者景经曾写下《知宣安乐静》,教导和指引世人如何获得幸福。经文和散文都是按照儒家经典《中庸》的格式写的,渗透着“无为”、“清净”等中国哲学观念。经书杂文说:“无动无欲,则不求。什么都不做,就能清清白白。能干净就能对。如果能见面作证,全国各地都要拍照。普照天下,是一种幸福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