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察哈尔在哪里?
历史发展到距今约6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阶段,其遗存多见于察哈尔岱海、黄旗海沿海地区。这两个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比较成熟,已经有系统的考古著作问世。同时,两地的环境考古研究也更加系统和全面。从上述两个地区及附近地区发现的100多件遗存分析发现,当时人们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出土遗物中有大量的石制家庭生产工具,如用于整地的石斧和铁锹、用于收割农作物的石刀和镰刀、用于加工粮食的石磨、石磨棍等农业生产工具。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狩猎石铲和鹿、狍子等牲畜骨骼,说明这一阶段的生产结构以农业生产为主,以狩猎和家庭饲养为主。根据该区环境考古成果,岱海、黄岐海域气候明显偏暖。年平均气温2-4℃左右,年降水量380-580毫米,5000-4000年前达到650毫米。(1)这是一万年以来乌蒙地区农业发展最有利的时期,其自然景观以森林草原和灌丛草原为特征。?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大量的环境考古资料和现实生活证明,客观环境的干湿冷暖条件的变化决定了农牧业生产的发展方向。自然条件适应农业生产发展阶段的地方,必然更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但自然条件适合畜牧业生产发展阶段,因为气候比较干燥寒冷,对农业生产有很多不利因素。同时,典型的农业文化和畜牧业文化之间有一个过渡期,要适应气温干燥、气候冷暖等自然因素的转化过程。
进入龙山文化阶段(距今约4000年),该地区气候和水量较仰韶时期更低、更少。岱海、黄岐海域气温由2-4℃降至0左右,年降水量420 mm-650 mm-250 mm,呈现由少变多再减少的特点。因此,从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环境到不利于农业生产的环境,农业文化开始南移,畜牧文化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比重逐渐加强。在这一阶段,察哈尔地区初步的家庭-畜牧业交错文化已经出现。到了第三代,气候继续向干燥寒冷发展,农业文化无法适应该地区的气候条件,被迫南迁,逐渐被典型的畜牧文化——鄂尔多斯青铜文化所取代。?
春秋战国时期,察哈尔被戎、狄以及后来的匈奴占领,相当于这一时期凉城县的毛庆沟。3.喝牛狗?4.蓟县的窑子?⑤所有墓地都有大量的兽骨、狩猎弓和马具,丧葬习俗也很有北方游牧文化的特色,说明这一阶段的社会经济仍然以畜牧业为主。?
战国时,赵武灵王“一怒之下骑射,北击匈奴”后,乌蒙前山地区(阴山以南)纳入赵国势力范围,下辖雁门县和戴军县,在察哈尔地区建凉城县双城古城。⑥卓资县三道营古城?⑦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古城。由于中原汉族的北扩,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又开始恢复。但阴山以北地区仍被匈奴控制,社会经济仍以畜牧业为主。?
在很短的时间内,秦国统一了全国,取而代之的是汉朝始祖刘邦建立的汉朝。但其北疆仍在阴山以南,察哈尔地区隶属定襄、雁门、戴军。汉朝开国之初,经常受到当时极其强大的北方匈奴的骚扰。汉武帝时期,曾派窦宪、卫青、霍去病三次探察匈奴,匈奴被驱赶到漠北地区。阴山北麓修筑长城(光禄长城),派兵定边。由于考古资料的稀缺,察哈尔东部的经济形态尚不明确。察哈尔西部地区进入了历史时期农业发展的第一次高潮,农业生产规模和生产工具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70年代初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发现的东汉壁画墓?(8)壁画中耕田图的耕田方式,除了放羊、放牛、放马的场面外,是当时最先进的耕田技术,“两头牛抬杠”;庄园地图还反映了种菜、沤青麻的劳动场景。并且在乌蒙地区的汉代古城和遗址中,经常出土锄头、铁锹等各种铁制农业生产工具。因此,察哈尔西部在汉代是一个农牧业同步发展的时代。?
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拓跋鲜卑大规模西迁,击败匈奴,后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地区来到内蒙古中南部草原地区。东汉鲜卑族首领谭建立的军事同盟,形成于“韩丹山”,应该是兴和县中南部的大青山南麓。⑨公元4世纪末,拓跋陀复辟,称王,建立北魏第一个都城乐圣城(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北魏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很快确定了“教育农民”和后来“以口赠田”的农业生产发展方针。6?1《拓跋夷传》:“(太祖)命(夷)在河北(指黄河以北河套地区)屯田,塞外五原至固阳一带,甚为流行。”察哈尔地区是鲜卑遗存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察右后旗红格图乡三道湾东汉后期鲜卑墓?⑩商都县大库伦乡石豁子村出土的一把农业生产工具铲(11)?北魏窑发现5件铁犁镜和3件铁犁桦,卓资县城关镇发现1件铁犁铧,正蓝旗也发现类似遗存。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后,修建了北魏长城——基上塞外,并在长城内设置了北魏六大名镇(包括分别在今四子王旗和察右后旗的福明、柔轩镇)。北魏高祖二十年,“云中六镇六县,河西汉关,冬修水田,渠灌”(舒威?6?1高祖姬)。移民迁入六镇定居田地后,察哈尔地区的农业生产达到了新的高潮。?
隋唐五代时期,这一地区被突厥人占领。由于缺乏有关农牧业的文献和考古发现,农牧业的生产结构尚不清楚。
辽朝建国之初,畜牧业仍是第一重要生产部门。6?1食货志》载:“契丹旧俗,富于兵,强于兵。骑马于野,驰骋于民。为某事而战,龚光骑,毛骑戟。马追草,人赏鱼酪,壮而射生,以予日用,道正。“由于察哈尔地区的西京路居民以汉族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族文化也对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重要影响。农业的重要性大大加强,与畜牧业一起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可以说是农牧业同步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察哈尔所在的西京道,是辽代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1997年,凉城县鄢县窑辽代寿昌三年墓(12)埋藏的一块砖刻,是丰州富民县玉林村刘(富民县故城在凉城县)的买地契约,表明当时的土地已经划归个人管理,可以自由买卖。?
金元时期,察哈尔西部主要是王家布的地盘,其疆域包括“沙井、集宁、荆州、燕大堡子。壬子年,原家爱不花钱,附马,露了原家仍被驱逐”(《元卷十七)。管辖内蒙古中部阴山南北广大地区,与元朝皇室世代有关系,影响很大。在晋代波索玛利亚束之前,王家布的经济生活主要是畜牧业。博索·玛利亚带领多人向“荆州天山后”(四子王旗内)迁移,同时转向农牧业,逐渐以农业为主。沙井、荆州,甚至居住在内蒙古中部的王古人,大多从事农业,当时被称为田“白达达”。察哈尔东部正蓝蓝族敦达豪特镇北晋衡州城遗址(13)?出土文物也反映了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
元朝为了解决王家埠疆域和岭北行省的粮食短缺问题,采取了王允的“广种薄收,以收远支”的政策。王允在《方便生活三十五事》中说:“新城、沙井、荆州仓等。,有重俸,有巨粮,故宜就近耕田,固沙,清静。这里的沙井总经理府和荆州路位于四子王旗洪嘎图乡和集集生态乡。在察哈尔及附近地区的古城和墓葬中,出土了一定数量的与农业生产有关的遗物,如铁犁、铁雕、铁锄、铁钩,以及石轮、石磨、石臼等。用于粮食加工的可见于金元时期的古城和村落遗址周围,足以看出农业生产的规模和发展。同时,元朝还派兵在这一带开荒。据袁石?6?1军制曰:“钟毅禁卫军定田,始祖至元二十九年十一月,封万户府,从大同、龙兴、太原、平明等地挑兵四千。在燕之阁红镇的地面上,他们搬迁定居田地,开垦荒地2000公顷。他们还是命西京宣慰,代为看管,后来又在大同等地设万户府,代为看管。本文所说的屯田垦区,应该是在呼和浩特以南的和林格尔县,乌兰察布市以南。近年来,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元上都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从元上都及其附近墓地(14)出土的文物来看,元上都及其周边地区由于气候寒冷,被视为“非产米区”,其居民和前来皇帝随行的官员主要依靠从其他地区调拨粮食。但也有汉族农民从事农耕,但种植规模较小。为了解决驻军的粮食问题,减少外运次数,元政府还在商都地区实行军营化。“元史?6?1军制三?6?1《屯田》载:“凡有34村,上渡有3000军,佃户79户,面积4222公顷,79亩”。它生产的粮食一般只供军队使用。发现于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地区,元年制“忠义卫士弩之印”(15)?是元朝军队屯田的好例子。在察哈尔地区,金元时期铁犁铧、犁镜等农业生产工具的数量比以前多,几乎在每个民族县都有。1990年乌兰察布博物馆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发掘的辽代晚期至元代前瓦窑沟遗址(16)发现大量圆形窑洞。这些窑洞壁整齐,加工精细,特别是H63在坑壁和坑底涂抹了一定厚度的焖土和灰土,显然是用来存放粮食防潮的。这也说明当时的粮食生产不仅满足了当地的消费,而且还有一定的储存量。因此,金元时期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出现了新的高潮。正是由于农业和商业的发展,给察哈尔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增加了财富的积累。正因为如此,它破坏了这个地区的天然牧场,使生态失去平衡,一些草原逐渐开始沙漠化。?
元朝时期,察哈尔地区农业的发展并不标志着畜牧业的衰落。在此期间,畜牧业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部门。察哈尔地区,尤其是阴山以北,土地辽阔,水生植物丰富,有优良的天然牧场。这一时期的遗址中有大量的牛羊骨头。1991年,丰镇市聚宝庄乡8号元代村落遗址(17)发掘中,出土的动物骨骼远远超过其他文化遗存的比例,可见畜牧业在整个生产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个地区畜牧业的重要性,从两个史料就可以看出来。“元史?6?1转传:“燕畴(公元1314-1370年)朔漠发生雪灾,羊、马、骆驼、牲畜全部死亡;百姓四散,儿女为奴。”“陶屠薛呢?6?1贾公墓碑:“大德九年(公元1350年),朔方苍庐大风雪,牧损竭,百姓缺粮。”说明畜牧业在这个地区的人民生活中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朱元璋推翻元政权建立明朝后,蒙古人回到漠北草原后继续维持政权,史称“北元”。明朝修建了东起三关,西至嘉峪关的万里长城,两个政权持续了约250年。在250多年的时间里,察哈尔大部分地区并没有纳入复式版图,“北元”政权与明朝的战争时断时续,并没有完全停止,成为一个无人管理的战区,人口开始南移至北方。因此,这一地区的农牧业生产遭到了相当程度的破坏,这一时期许多城市、村镇被废弃,土地贫瘠。?
清朝初期,由于蒙古族是该地区的主体民族,其经济仍以畜牧业为主,主要牲畜为骆驼、马、牛、羊。这一时期的畜牧业经济既是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是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体现。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清初蒙古的畜牧业生产水平处于原始游牧状态,生产力水平很低。但随着牧民在生产实践中逐渐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经验,生产技术和饲养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部分地区开始打井、搭棚、建围栏、储存冬季饲草。同时,清政府在蒙古设立官牧,饲养大量牲畜供应皇室和军队,客观上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畜牧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
清朝初年,察哈尔地区虽然以畜牧业为主,但在一些适合本地区农业生产的地方保留了农业生产。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清政府在准噶尔的反复用兵,急需就近开荒解决军粮供应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清政府逐渐放宽了内地汉人输出到国外耕种的限制。据史料记载,清政府于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在乌蒙境内的察哈尔部、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在四子王布以及后来的宣彤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垦荒。这一时期,大量汉人迁入,大面积开荒,农业空前发展,耕作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其品种主要有燕麦、黍稷、黍和豆类。其农产品不仅可以供应蒙古,还可以运往其他地区。康熙年间,在北京吃米的“外地人很多”(《清圣祖实录》)。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该地区畜牧业经济的生产方式逐渐发展为半农半牧。到清末,察哈尔的农业经济已经超过了畜牧业经济,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在具体位置是明德北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