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是什么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在进步与停滞之间,明朝选择了停滞。在经济上,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商业的压制抑制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文化上,兴文监狱是关心国家命运、表达强国观点的人的“打官司场”。“张婷”的意思是打屁股,许多人死于这一刑法。黄遵宪、李贽等民主启蒙思想家遭到残酷迫害。在教育上,灌输的仍然是儒家顺从的内容。直到600年后,才出现上海正孟书院、清华大学等现代学校。期间扼杀了很多科技人才。中国和西方之间的文化和科学差距进一步扩大。在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失去了与西方竞争的机会。
在科技贸易相当发达的时期,清朝再次选择了落后的制度。当时的清政府不是学习别人先进的土壤和环境,而是学习别人先进的成果,所以想走捷径。于是,引进了大量的大炮、战舰和钢铁厂。表面上和外国不相上下,但落后的帝制不动,儿皇帝、听政的荒唐政治游戏继续存在。金玉之外,败絮其中。随着戊戌变法的镇压,国家最终一事无成,一贫如洗。拉大了与日本经济文化的距离,在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失利。内因是我们内功不足,制度腐败,人民被少数统治者打败。当时的戊戌变法是中国发展的难得机遇。面对强者和弱者,清朝又一次为了私欲选择了落后,给以后的中国留下了深重的灾难。
人类的一切财富都体现在思想中,思想的一切财富都体现在文化中。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在于武器的多少,人口的多少,国土的大小,而在于文化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只有先进的文化才能培养出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天才大多是天生的;培养这种天才的独特土壤,似乎每个人都能做到。造土的效果比要求天才更接近;否则,即使有几百个天才,也因为没有土壤而发展不起来,要像一盘绿豆芽。”——鲁迅
原因也很简单,主要是两条。
1是中国的文化,多了和平合作的文化,少了攻击掠夺的文化。原因很简单。中国的主要历史主要是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农业耕作文化,尤其是西周和汉代以后的社会。这种经济主体注定是一个需要和平与合作经济秩序的社会。一个终日种粮养畜的农民,一定没有劫人劫货的动机,至少很少有人有。从纯民族历史上来说,秦、晋、唐、北魏、北周、西凉、隋、唐、元、西夏、金、清这些朝代的统治者,其实都不是汉人,当时都是外族人。汉族当时是不断被这些外族侵略杀戮的,但是后来呢?这些民族现在要么并入汉族,要么与少数民族和平相处。
第二个原因是目前的历史发展处于中国乃至亚洲的低潮,而欧洲处于高潮,包括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文化,伊斯兰社会处于低潮。在亚洲的巅峰时期,欧洲非常脆弱。如果欧洲处于越南的位置,它将被归还给中国。从汉朝到唐朝,越南都是安南郡或者安南道。不幸的是,对中国来说,欧洲太遥远了。幸运的是,对欧洲来说,中国还很遥远。中世纪是低潮期,欧洲的文艺复兴其实是因为外界刺激才开始的。这个时候东方文明还没有受到西方的刺激,我们觉得自己是最先进的。西方世界飞速发展之后,我们终于意识到,为时已晚。如果能维持一个和平的环境,不管是制度上的还是地理上的,还是来不及。但它发生了。欧洲文明是一种掠夺性和侵略性的文明。不幸的是,我们没有机会。
阻碍中国发展的根源;
应该从我们民族本身的特点和素质去寻找根源。
一,农耕经济基础上的思想特征
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大地主经常把他们的土地租给佃户。手工业也大多是分散的个体经济。较大的手工业房屋大多是为统治阶级的享受而生产的。商品经济极不发达。所以几千年来,中国形成了一种自封闭的生产习惯。以土地为枢纽,以家庭为单位,形成一套宗法等级制度和意识形态。
第二,流产意识与现代大生产相冲突。
专业化分工、同步协作、标准化生产席卷全球。生产的社会化以势不可挡的趋势迅速发展。专业化和协作将取代封闭的全方位生产。这种趋势已经打破了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以自我封闭、只关注当下等为特征的小生产意识与以生产社会化为特征的现代大生产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中国的很多失误,错过的经济腾飞的历史机遇,都与这场冲突有关。
第三,中国屡次错失经济起飞机遇的根本原因
鸦片战争以来,有很多有志之士忧国忧民,寻找强国富民之道。太平天国虽然萌发了一些新思想,但也没有逃脱历代农民起义的命运。内因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晚清时期,许多人寻求使强兵富裕的途径,但他们也采取了行动。但他们没有寻求问题的根源,不是从土壤系统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教育,而是想走捷径,走一条只关心当下的务实之路。所谓强大的北洋海军被日本打败了,那些傲慢的当权者只顾个人享受,以至于没有后勤保障的海军官兵只能通过与敌人相撞来做最后的尝试。晚清统治者为了一己私利,残酷镇压戊戌志士,最后葬送了自己。正是因为统治者的利己主义,不顾大局和国家长远利益,才第一次落后于日本人。错过了起飞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