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杆的历史
后来,点火柴就方便了:在盒子侧面摩擦一个火柴头,火柴“怒容”地点燃。
据说世界上第一根火柴来自法国。1860年,法国化学家波义耳用一根细木棒在头上涂抹硫磺颗粒,然后在涂有磷的粗糙纸上摩擦着火。
18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出现了巨型火柴,很像敲鼓的木槌。锤头上覆盖着一团药粉,由氯酸钾、糖、阿拉伯胶制成。这种魔杖般的火柴只要蘸上浓硫酸,就会燃烧。这是因为氯酸钾与浓硫酸相遇会产生二氧化氯,二氧化氯与糖接触会立即燃烧。
当时这种搭配很贵,几个家庭都要买一个。后来人们把木槌简化成了小棍,便宜多了。它出现在巴黎等地的市场上,成为一种独特的生火之物,在当时的欧洲引起了轰动。
这个新奇的东西用起来很不方便,同时还必须带一瓶浓硫酸。多危险啊!
1830年,法国人沙里埃用白磷代替氯酸钾做了一根小巧轻便的火柴,接近今天的长度。这是一个流行的摩擦比赛。
三年后,世界上第一家火柴厂出现在瑞典的伯杰。很快,火柴在欧洲国家迅速流行起来。这根火柴涂上硫磺,然后再涂上白磷、树胶、铅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划火柴的时候不需要专门的火柴盒。只要把它轻轻地擦在墙上和着火的砖头的鞋底上,火柴就会燃烧。这是利用摩擦产生地热能,使白磷点燃燃烧,然后在铅丹火中的富氧物质和二氧化锰的作用下,硫磺可以点燃木棒。
白磷的燃点很低,超过40℃就会自动燃烧,白磷有毒,制作火柴的工人经常因吸入白磷蒸气而中毒。白磷做的摩擦火柴真的不安全,20年来人们一直在恐惧中使用。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描述:“她手里拿着一堆火柴。这一整天,没有人从她那里买过一个...她在墙上擦了另一根火柴……”这种火柴是和白磷的摩擦火柴,当时是根子卖的。
1845年,人们发现了另一种无毒的磷——红磷。当白磷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加热到250°C-300°C时,就变成了红紫色的红磷。红磷粉在260℃以上才开始燃烧,但仅靠摩擦是不能着火的。与氯酸钾混合时,比白磷更容易摩擦着火,导致燃烧爆炸。许多人在实验中发生了不幸的事故。
1855年,瑞典人伦斯特罗姆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盒安全火柴。他用巧妙简单的方法,把引火物分成两部分:火柴头浸在氯酸钾盒三硫化二锑里,红磷涂在纸上,贴在火柴盒外面。当火柴头摩擦火柴盒侧面时,到达燃点而着火。火星引三氧化二锑,氯酸钾受热放出氧气,有助于燃烧更旺盛。火柴棍由椴木和杨木制成,前部浸有石蜡盒松香,这样划燃火柴后,火焰不易熄灭,容易烧到火柴棍。
这种火柴无毒,也不容易引起火灾。它被称为“安全火柴”,并很快风靡全球。
在清朝,外国人将火柴作为贡品引入中国。19世纪40年代,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商趁机在中国生产火柴,“火柴”之名由此而来。
其实早在北周时期(公元557-581),中国就有火柴了。宋代和明代也有记载。明代杭州将松木切成块,顶端涂上硫磺,称为“送蜡烛”。无论是形状还是功能,它都和现在的火柴相似。
1894年,中国在湖北成立了两家火柴公司——“聚昌”和“常升”,开始生产火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