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姓氏的由来
布依族长期生活在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族起源于古代百越人的落月支系。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骆越人属于献国的臣民,现在的桂西北、黔西南是古骆越地。布依族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古洛越人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征。今天,南盘江流域的和平乐、北乡、华章、芦沟、龙光、木赞等布依族,仍然沿袭着古洛越人居住的“甘兰”式建筑,即“吊脚楼”及其演变而来的“底楼”、“半楼”。布依族昂贵的铜鼓也是古洛越人的文化特征。布依语类似于罗越语。据宋代周去非《答岭外之辈》记载,罗月称其母为“米囊”(ME 33 na: TJ2),布衣称其母为“米囊”(ME 33)。罗月叫婆婆(ti53),布衣叫她(ta:i53)。许多布依族村落或附近的山坡、田野,都是以古罗越语中的卫、平、罗、巴、那、郎、班、乔、巴、冗、哲、阳、内、达等字头命名的。
布依族在秦以前叫蒲月,汉六朝叫蒲辽,唐宋元时期叫满、范。明清至民国末年,称中甲。自元代历史上首次出现中嘉之名以来,明清时期的一些史籍就将布依族称为中苗、仲满、谷中。民国时期,布依族又被称为“彝族”、“彝族”、“水族”、“水族”、“土人”、“土边人”。但布依族一直根据古老的民族名称自称“普越”(彝语)、“普辽”(饶)(第一、二方言区)、“普里”(彝语)(第三方言区)。这些主张保留了“种族”和“人民”的含义,包含了民族自尊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尊重民族意愿。在1953年冬协商统一全国名称的布依族代表会议上,取消了“仲家”、“水浒”、“彝家”、“土边”等不为布依族所认领的称谓,并根据布依族所认领的历史,用“卜”、“越”代替了“蒲”。
在布依族的形成过程中,各民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历史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迁徙和融合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战争、移民、贸易和避难。据史料记载,自春秋战国以来,该县先后有十余次大规模移民,其中北宋移民至清末人数最多。明初“调北征南”、“调北填南”;清乾隆、嘉庆年间,招人培育种子,咸通后,商道开通,不少居民迁居江南、湖广、四川。这些移民有的与当地土著通婚,后来成为布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