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的历史:吴县庙和吴县的故事。
2000多年前的秦汉到唐朝,西湖还是钱塘江的一部分。由于泥沙淤积,在西湖南北的吴山和宝石山山麓逐渐形成沙嘴。之后两个沙嘴逐渐靠拢,最后成为一个沙洲,在沙洲的西侧形成一个内湖,即西湖。这个时候大概是秦汉时期。张岱《西湖梦》记载:“大石佛寺,旧史考,秦始皇东游入海,缆船在此石上。”这里所说的大石佛寺,也就是西湖北侧的抱石山脚下,至今仍有“秦始皇舟石”的景色。
自隋大业六年(610)开凿江南运河,与北运河相连,与南北五大水系相通。便利的交通也促进了杭州的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唐代西湖面积约为10.8平方公里,是现在湖泊面积的近两倍。湖的西部和南部深达西山脚下,东北部延伸至武林门地区。朝圣者可以划船到山脚,然后步行上山拜佛。由于当时水利未修,西湖时而被暴雨淹没,时而因久旱干涸。
建中二年(781)九月,李米调任杭刺史。为了解决饮用淡水的问题,他创造性地采用了引水进城的方法。即在钱塘门、涌金门等人口密集地区挖六井,以“开阴窦”(即埋瓦管、竹筒)的方法将西湖水引入城内。六口井大部分现已湮没,只有相国井遗址在解放路敬亭桥西。另外五口井分别是:西井(原位于郭襄井西)、方静(俗称四眼井)、金牛井(原位于西井井西北)、白桂井(原位于龙翔桥西)、小方井(俗称柳岩井,原位于钱塘门,即今天小小桥一带)。
长庆二年(822)十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在任期间,白兴修水利,扩建石涵洞,疏浚西湖,筑坝造闸,增加湖容,解决了钱塘(杭)与(海宁)之间的农田灌溉问题。事实上,白居易修建的大坝就在钱塘门外的韩石桥附近,当时叫做白公堤,而不是现在的白堤。白在钱塘门外筑堤,筑石涵门,蓄湖。他还写了“钱塘江门”并刻在石碑上,说明大坝的功能,以及储存和保护大坝的方法。现在白公堤的遗址早已消失,但后人借白堤(当时叫“白沙堤”)来纪念白公堤[20]。白不仅留下了造福后世的水利工程,而且创作了大量的西湖诗词。最著名的作品有《钱塘江春游》、《春天主题湖》、《江南记忆》。
五代——宋代历史上,在杭州发展史上极为突出的吴越国和南宋,对西湖的影响最大。正是在这两个朝代,西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基本定型。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907-960)以杭州为都城,促进与沿海地区的交通,与日本、朝鲜等国进行贸易。同时,由于吴越国国王对佛教的崇奉,在西湖周围修建了大量的寺庙、宝塔、经典建筑和石窟,扩建了灵隐寺,创建了肇庆寺、净慈寺、黎安寺、刘同寺、陶光寺,修建了宝奎塔、六和塔、雷峰塔、白塔塔等,一度被称为佛国。灵隐寺、天柱寺、钱塘江是当时的旅游景点。由于西湖的地质原因,淤泥堆积速度快,西湖的清淤成了日常维护工作。于是,于二年(927年),吴越王钱镠立千余兵拉湖挖泉,确保西湖水体的存在。
北宋末年,曾任杭州太守的苏东坡为西湖治理作出了巨大贡献。五代到北宋末年,西湖枯死多年,水草占了半个湖。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宋哲宗写下《乞求杭州西湖》,断言:“杭州若有西湖,人若有眉,不能弃之。”同年4月,动员20万民工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杂草和淤泥修筑了一条2.8公里长的南北跨湖大堤,堤上建有6座石拱桥。从此,西湖水面一分为二,南北两山开始相通。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条长堤命名为“苏堤”。相传,杭州名菜东坡肉是苏东坡给清淤民工的美味。和白居易一样,伟大的诗人苏轼也在杭州留下了许多诗篇,其中最著名的是《楚青湖后饮雨》和《醉书望湖楼》。
1127、南宋定都临安后,杭州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迅速增长,经济繁荣,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南宋吴在《梁璐梦》中写道:“临安风俗四季奢靡,几乎无虚日可享。西边有可爱的湖泊,东边有河流和潮汐,都是绝对的美。“杭州的游客,除了香客,每年还要加上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人,进京赶考的学生,来杭州做贸易的国内商人。西湖的风景开始广为人知。当时西湖的泛舟之旅极为繁荣。据古书记载,“湖中船只不下百艘”,“皆造精巧,雕栏绘拱,行如平地”。南宋诗人林升在他的诗《临安府》中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盛况。此外,诗人杨万里曾写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的诗句,赞美西湖美景。
从元朝到清朝,西湖还是歌舞的“金洞”。《元史》卷二十三记载,二年(1309)“江浙杭客店,半年之间,使人路过二千二百余处,其中有桑舞、保和鼎等狮、豹、鸦、鹳,逗留二十日七日,人畜食三千余斤。”。来自西部地区和西欧国家的商人和旅行者越来越多地来到杭州。最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凯尔·波洛在游记中称赞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奢华的城市”。元末继南宋“西湖十景”之后,又有“钱塘十景”,游览范围较宋代有所扩大。元世祖至元代期间,西湖曾一度疏浚为放流池,部分湖泊逐渐堆积成桑园。但到了元末,西湖无人问津,有钱有势的贵人围湖造田,使得西湖日渐贫瘠,大部分湖被淤塞成田。
直到明朝宣德、郑桐年间(1426-1449),杭州才开始恢复繁荣,地方官员开始重视西湖。弘治十六年(三年,即1508),之年杨冲破富民的巨大阻力,在巡抚的支持下,邀其疏浚西湖,由工部出资。据明代《西游记》一卷所载:“那年二月,...当仆人152天,当丈夫670万,当直银23607两,结果西湖被拆了3481亩……”疏浚工程使苏堤以西至红椿桥、毛家埠一带全部被水淹没。除了拓宽苏堤之外,疏浚淤泥还堆积在蠡湖的西面,也就是后来的杨公堤。
万历三十五年(1607),聂新堂奉钱塘县之命,在湖中周晓颖放流池外,自南向西修筑环形长堤,形成独特景观。三十九年,杨万里继续修筑外岭,四十八年,治理得很好。池外建有三座小石塔,称为三池。
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多次到杭州,推动西湖的整治和建设。康熙五次游杭州,为形成于南宋的“西湖十景”题词。当地官员为题词建亭立碑,给“云中双峰”、“平湖秋月”等未定景点固定观赏位置。雍正年间还推出了“西湖十八景”,进一步扩大了杭州的观光范围。乾隆六游杭州,为“西湖十景”作诗。他还写了《龙井八景》一书,让偏远山区的龙井风光吸引了游客的目光。乾隆年间,杭州翟浩、翟寒兄弟合著《湖光山色略》,记载西湖景点增至1016,是杭州最早的导游书。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昆明湖的东堤和西堤建于乾隆年间,也是模仿西湖苏堤六桥而建的。
明清时期,西湖经历了数次疏浚,疏浚出的湖泥在湖中堆积了两座岛屿:胡鑫亭和周晓颖。
雍正年间,西湖仍有7.54平方公里的面积,但沙滩却有20多公顷。经过大规模清淤,西山路以西至红椿桥、毛家埠、五桂潭、赤山埠一带范围较广。雍正五年(1727),浙江巡抚李伟动用四万两千七百四十两白银,开辟西湖路,在金沙港、赤山埠、丁家山、毛家埠修筑石堰,蓄排沙水入湖。嘉庆五年(1800),浙江巡抚简言起兵疏浚西湖,兴修水利。后来浙江巡抚阮元主持用疏浚土修筑土墩(即阮公墩)。至此,现代西湖的轮廓已经形成。同治三年(1864),创办西湖疏浚局,任命钱塘丁丙为校长。
清末至1949清末至民国时期,沪杭、杭甬、浙赣等铁路线和杭州至上海、南京、宁波的高速公路相继建成,便利的交通条件促进了杭州旅游业的发展。除了传统的香客,上海、南京等国家的游客,以及欧美、日本的游客也在增加。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特刊显示,19-25(1930-1936)期间,共有32845名外籍人士到访杭州。
民国时期,杭州的旅游资源日益丰富,西湖的景点和文物也越来越多。政府将鼓山清宫内的御花园改为公园,16更名为中山公园。公园左侧辟为浙江烈士祠,供奉浙军攻克金陵阵亡将士,西陵桥附近建有徐锡麟、秋瑾等烈士陵墓。6年间,灵隐寺大悲亭建成,王越寺和月粉多次修缮。12-20年,黄龙洞建成。12-13年,修缮了钱王纪念馆,建了一座园林。22年,倾斜的宝奎塔得到修复。
民国时期,杭州的公园建设始于湖滨公园。1912浙江军政府拆除了钱塘门至涌金门、戚颖一带的城墙,沿湖修建了湖滨路,在离湖20米处设置了围栏,广植花木,称之为湖滨公园。湖滨公园长约一英里,分为一到五个公园。1922年8月29日至30日,中国* * *制作党在西湖召开特别会议,决定有条件同意* * * *制作人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从而促成了两国的第一次合作,史称“西湖会议”。1930年春,杭州市政府对长胜路以北至钱塘门头的土地进行了填海,占地约21亩,将其改造为6个公园。1828-1933浙江省政府分别在第三公园码头、第二公园码头、第五公园码头设立“陈雕像”、“北伐阵亡将士纪念塔”、“松湖战役88师阵亡将士纪念碑”。
1924年9月25日下午1点40分,有着近千年历史的雷峰塔因塔基长期被盗挖而倒塌,惊动了舆论。鲁迅为此专门撰文两次评论此事,《雷锋夕阳红》也因此名存实亡。1929年6月6日至19年10月20日,浙江省政府举办了首届西湖博览会,共有2000多万人次参观。博览会地点位于断桥、鼓山、王越寺、北山等沿湖地区,旨在促进国内产品和奖励产业。除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多个代表团外,还有美国、日本、英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的代表团前来参观,是民国时期杭州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活动。1937年3月下旬,蒋介石和周恩来在西湖附近的夏衍洞举行秘密会谈,讨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两国第二次合作奠定了基础,史称“西湖会谈”。
1949到20世纪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杭州是中国最早的旅游城市之一。杭州市政府实施封山育林,植树绿化,全面疏浚西湖。西湖景区内将开辟植物园、花坛,建设华钢观鱼公园、六郎文英公园,改建玉泉观鱼公园、金庸公园,改造灵隐寺、净慈寺、岳庙、三潭印月、胡鑫亭,建设西湖路(西山路)、龙井路、九西路。1959年,杭州西湖接待外国游客1400余人次,港澳同胞2300余人次,国内游客500余万人次。
杭州西湖的美景得到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青睐。其中以刘庄(今西湖国宾馆)、王庄(今习字国宾馆)、毛泽东经常下榻的地方、林彪修建的704工程(今浙江宾馆)最为著名。1953 12年底,毛泽东在杭州西湖边的刘庄主持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1972年2月底,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周恩来在刘庄八角亭草签了中美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外交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文革”后,到西湖旅游的人数迅速增加,1978接待外宾和港澳同胞5.3万人,国内游客约600万人。1983年5月,国务院明确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198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指出“要把杭州建设成为我国东南地区的旅游中心和世界一流的风景旅游城市”。此后,杭州政府修复了灵隐寺、天柱寺、净慈寺、岳庙、大成殿和西湖十景碑亭,扩建了虎跑等名胜古迹,修建了屈原风荷等公园,开辟了“灵峰探梅”等景点,在黄龙洞、阮公墩设立了仿古游乐活动,还开设了夜游园、音乐夜市等夜游项目。
云起竹径1949时,西湖淤泥淤积,湖平均深度只有0.55米,湖底到处都是水草,大型游船难以顺利航行。1951杭州启动西湖疏浚工程,全面再次疏浚西湖。到1954,所有工程都机械化了。1976年,国家拨款200万元开始第二次疏浚西湖。此外,杭州市政府对西湖堤岸进行了全面整修,总长29800米,是西湖历史上最大的堤岸。湖滨公园、中山公园、月粉、苏堤等10多个游船码头完成改造或新建。此外,1978至1985,西湖还进行了环湖截污工程和西湖引水工程,改善了西湖水质。
1984杭州日报等五家单位推出新西湖十大景点评选活动。杭州西湖因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文化底蕴,于1982入选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于1985入选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2000年,时隔71年,西湖博览会再次在西湖举行。新西湖博览会(正式名称为“中国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 *接待国内外游客654.38+0.4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54.38+065.438+0.2亿元人民币。此后,西湖博览会被确定为杭州一年一度的大型会议展览活动。
21世纪,开始了几项改善西湖环境的大型工程。首先是“西湖南线一体化工程”。2002年2月至6月,10,杭州整合西湖南线四大公园(六郎文英、老年公园、少年公园、长桥公园)。* * *拆除围栏2.25公里,拆除建筑6.57万平方米,挖掘水系2.6万平方米,新植树8000株,拆除草坪和地被植物4.5万平方米。四个公园都是24小时免费开放[42]。杭州西湖是全国首个免门票的5A级景区[43]。截至2011,杭州西湖是全国唯一不收门票的5A级景区。
同年10月25日,10,71.7米高的新雷峰塔在78年前倒塌的雷峰塔旧址上落成。从此,雷峰塔、宝奎塔“南北对峙,一湖映双塔”的美景重现西湖,消失了近80年的西湖十景从此成为一幅完整的全景图。
2002年底,杭州市政府启动了“西湖西进工程”(即杨公堤风景区)、新湖滨风景区、梅家坞茶文化村三大综合整治保护工程。在杨公堤景区建设中,主要恢复了毛家埠、五桂潭等70公顷水域,并与西丽湖沟通,改善和恢复周边生态湿地。目前西湖水面已由原来的5.6平方公里扩大到6.5平方公里,基本达到300年前西湖的面积[45]。新的湖滨景区包括从断桥、白沙路、唐生门、环城西路、湖滨路到二公园的湖滨带。该项目将把湖滨机动车道移入地下隧道,将路面改造成综合性休闲购物步行街。梅家坞位于西湖风景区腹地,是西湖龙井茶的重要产地。通过这次改造,景区恢复了茶文化和农民旅游的风貌。自2003年以来,湖滨路与平海路交叉口附近的西湖水面上建立了音乐喷泉系统,吸引了大量游客。
自2004年国庆节起,杭州园林、屈原风荷公园和华钢观鱼公园对游客和市民免费开放。加上2002年开放的南线四个公园,西湖已经成为一个开放的公园。2009年3月20日,太子湾公园对游客免费开放。
1999被列为世界遗产,杭州市政府正式为西湖申报世界遗产。后来,国家文物局于2011正式向世界遗产中心推荐“杭州西湖”为中国申报项目。在2011年6月24日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