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一下“张爷”的历史?

张掖在九州时期属于永州。

汉朝(公元前206-220年)以前,越国是敦煌、祁连的霸主,张掖是其疆域。

西周时期,戎、狄曾在此居住。

春秋战国时期,乌孙和岳氏居住在河西。后岳独居,为乌孙所驱。

秦汉时期,北方的匈奴强大起来,打败并赶走了月氏人,河西成为匈奴右王献的领地。黑河东西分别被修土王和匈奴邪王所分。

西汉武帝元寿二年(121),骠骑霍去病进军河西,大败匈奴,谢混、修土二王率众汉室。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汉代丁原六年(前111),张果取“以武盖西域”之意,设张掖郡。此后,大规模移民开始耕种、驻军、屯田,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中原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通和繁荣。“在良田里开荒,把邮政放在要道上,赶着邮,长期下去,兜售客户,日款塞下。”张掖成为丝绸之路的重镇。西汉末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8年),都荣任张掖刺史时,注重发展农牧业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后汉书》记载:“都荣占河西,天下不安,河西独大。”“政治也宽大,自上而下约会,有钱。”“定居北方土地,那些逃离尚军饥荒的人永远不会停止回来。”

晋南北朝时,居曲孟勋在张掖建立凉国,建健康城(今高台县骆驼城)。他采取发展农业、弘扬儒学、扩大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普及佛教、翻译佛经、开凿石窟等措施,并将地方音乐、歌舞与龟兹音乐相结合,创造了新的音乐《秦汉纪》,使张掖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北魏(386-535)秦汉词传入中原,称西凉乐,成为北朝的“民族词”。张掖的佛乐传入中原,称为“西凉周白”,成为北朝佛教寺院的法乐。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因境内甘泉,改张掖为甘州。

唐朝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开垦土地,充分利用水土之利,收获稻子数十蹄,积军粮数十年”。河西的国际贸易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张掖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场所。经济繁荣促进了文化繁荣。著名高僧玄奘经张掖赴印度(天竺)取经。诗人陈子昂奉命视察张掖,写下《谏武侯》。王维、高适、和马在赣州停留时,都留下了著名的诗篇。甘州乐《波罗门佛国》传入宫廷后,唐玄宗将其改为《衣冠舞乐》。赣州边塞歌流入中原后,成为焦芳大曲,以赣州坡、赣州子、巴生赣州、赣州曲命名的警句、曲牌广为流传。唐朝末年,张掖与中原、西域联系密切,相互间贸易发达。僧人往来,佛教文化进一步交流。

北宋天盛六年(1028),党项首领李元昊击败甘州回纥,建立西夏。继承汉文化传统,继续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兴办教育,尊佛尊道,修建了规模宏大的佛寺——大佛寺。

元朝建立甘肃省,张掖为省会。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召见医生董文,模仿宁夏种植水稻的方法,在甘州开垦稻田。甘肃最大的粮仓扎浑仓建在城中,供应各种口粮。赣州已成为河西走廊的驿道中心和茶叶对外贸易的转口城市,贸易路线便捷,商品交易频繁。意大利旅行家凯尔·波罗在前往商都的途中,在赣州停留了一年。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他描述了张掖的富庶,城市的规模,宗教寺庙的宏伟。

明代张掖为陕西杭都、甘镇总督。明朝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兴建了一批学校和书院,使赣州文人辈出,举人辈出。大陆移民大量定居土地,兴修水利,极大地发展了农业生产。在赣州修筑长城等大量军事设施,巩固边防,形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赣州至今仍是西北的军需基地,河西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商业持续繁荣,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畜产品集散地。陕西、山东和史静的晋商和商帮聚集在赣州建立会馆。明政府利用山西、陕西的商人向赣州运送粮食和茶叶,充实边境仓储,发展茶马贸易。

清朝时,张掖是甘州总督,甘肃方面军司令,控制凉州、苏州、西宁、宁夏等地的指挥官。清朝在西部的所有军事行动都以赣州为军事调度中心和后勤补给基地。这一时期,全国各地的商人聚集在张掖(赣州)设立商业会馆,如山西会馆、陕西会馆、志东会馆(冀鲁豫)、凉州会馆、范缜(民勤)会馆、湖南会馆、河南会馆等。各大商团的贸易活动波及新疆、蒙古等西北广大地区,甘州成为河西的商业中心和日用品中转批发市场。到了清代,文化教育蓬勃发展。在城市和农村设立志愿学校、社会学校和私立学校;民间武术很多,百姓习武。近百年来,出了20多个吴进士,出了100多个吴举人。清末,张掖人王之佐留学日本时,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回国后宣传革命思想。他的《给马安良的一封信》公开支持武昌起义,支持* * *和废除帝制,席卷全省。

张掖县成立于1927。

1985年5月,撤销张掖县,设立县级张掖市,原张掖县行政区域为张掖市行政区域。

2002年3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张掖地区及县级张掖市,设立地级张掖市。市人民政府位于甘州区新设立的南环路。张掖市设立甘州区,县级张掖市行政区域为甘州区行政区域。县府街区人民政府。地级张掖市辖原张掖地区的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甘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