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皇帝免死金牌是什么?
免死金牌“免死金牌”的民间名称,官方称为“金书铁券”或“丹书铁券”,古代又称为“金书铁券”、“金券”、“银券”、“世券”,省内称为“铁券”。丹书:用朱砂书写;铁契:铁做的证书。古代帝王给英雄一张凭证,让他世世代代享受优待或免刑。文凭用丹写在铁板上,故名。为了取信,防止伪造,把铁卷剪开,朝廷和诸侯各留一半。唐朝以后的铁卷不是丹书,是嵌金的。《辍耕录》记载了唐代王钱镠赐的铁卷,形似瓦片,高三尺余,宽三尺,字嵌金。誓词有封号、官职、政绩等。,并刻有“卿赦九死,儿孙三死,或犯常刑,公司无责。”明代的铁卷是按照唐制制作的,但“所谓死刑免,谋反除外。”但豁免后,革骑士的工资是改的,但不准封,而是借他的命。”(明代沈德福《邺地编》)来源于丹书铁骑这个典故,是封建帝王颁发给有功的重要官员的一种带有赏赐、盟约性质的证书。它类似于近代流行的勋章(或奖章),只是形状略有不同,内涵更广。但从起源、功能、性质来看,铁券是奖牌的雏形。追溯铁券制度的形式,它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青铜节。“铁券”一词最早见于史书《汉高祖传》、《祭遵传》,称为“丹书铁契”、“丹书铁券”。程大昌《范艳录》说,铁券坚如圆柱瓦,铁金字,两券合为一体。左券发给收款人保存,右券藏于皇宫或祠堂。特殊情况下,将两张券合在一起,以检验真伪,防止伪造。但从现存最早的铁券来看,到了晚唐时期,铁券的分存制度已经发生了变化,圆柱形的瓦形已经覆上了瓦,不再单独收藏。据史书记载,早在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夺取政权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笼络英雄,就授予英雄一张丹书铁券作为奖励。当时并没有免罪免死的承诺,只是作为封侯的凭证。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北魏孝文帝授予宗室、近臣自保、保家的铁券。南朝宋、齐、梁、陈时期,发行铁券是普遍现象。隋唐以后,发行铁券已成为一种常规制度。所有开国元勋、中兴英雄、少数民族领袖都给过铁券,也给过宠官、太监铁券。到了宋、元、明、清,铁券的发行逐渐完备。从明朝开始,就有了一整套制度。朝廷根据功勋和重要官员的等级将其分为七等,并按等级各授予铁券,不能超过。铁券刻章的内容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券的日期、受券人姓名、官衔和所在城市;第二,记录被授予者向朝廷的立功表现;三是皇帝授予被授者的特权,如免死;第四,皇帝宣誓。根据朝鲜的相关法律,持有铁券的英雄、朝臣及其后代可以享受皇帝授予的各种特权。铁券上的字,汉代填朱砂,即“丹书铁契”;梁用银子写了字,即“银券”;隋朝时,文字用黄金书写,又叫“金券”,所以后人把铁券叫做“金书铁券”,又因为铁券可以代代相传,所以又叫“世券”。现存最早的铁券是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五代吴越王钱缪铁券,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报道,这张铁券是公元896年唐昭宗颁给钱缪的,以奖励吴越国王钱缪讨伐常东的功勋。铸铁,形似木瓦,长29.8厘米,宽52厘米,厚2.41厘米,重约132。上面嵌有350个金字,25行文字,每行14字。全文非常复杂,现金字符经常被剥离。铁券的主要内容是记录被授予者征服常东的功绩。因其对朝廷的巨大贡献,“大清赦免九死一生,子孙三死”(意为皇帝可以为九死罪攒钱),是皇帝给臣下的赏赐和信物。此后,无论其形态如何演变,内容如何丰富,中国古代铁券的宗旨始终没有超出“表德显义,通风俗,领天下”的范畴,与现代勋章、奖章的含义是一致的。历史演变始于汉高祖,后为后世。原来丹书写在铁板上,故名。潮人只是发给臣下的一种印章和荣誉证书。南北朝以后,有避罪避死的功能。西魏还把秘密礼物送给想参军的人,作为参军后特权的保证,代代相传。唐朝对该制度作出了明确规定。历代形制不一,天下基本如唐制。晋代铁券如滚瓦、刻字、画柱,内充黄金,一半赠给功臣,一半留在内廷,与皇家珍宝相结合。明洪武二年(1369),因唐制得失,被封为功臣,共分七等。男二等,高一尺,宽一尺六寸;一个高九英寸五分钟,宽一英尺六英寸。三等侯,一个高九寸,宽一尺五寸五分;一个是八英寸五分高,一英尺五英寸宽;一个高八英寸,宽一英尺四英寸五分钟。”二等,一个是七寸五分高,一尺三寸五分宽;一个是六英寸五分高,一英尺两英寸五分宽。外刻给英雄一份简历和多份恩宠,中刻免除他的惩罚,降低他的薪水。爵位四等,助太祖定天下者,说建国辅诚;从成祖出发的,说《奉天经》难推诚意;其余为奉天易云推城和奉天一味推城。陈武说是李璇·陈武,而陈文说要保留正文。这些字嵌在金子里。全部97对,分为两部分,左边奖励英雄,右边藏在内府,有事就合起来取信。洪武三年,赐铁券六人,侯二十八人;二十五年,改制铁券,又赠公公八。永乐之初,也有对荆南有所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