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震撼了!原来山西还有这么一个古老而神奇的美…

长城古韵

山西有许多长城遗迹。起于兴县西北黄河东岸,沿管涔山、恒山延伸至河北。蜿蜒的古长城和巍峨的烽火台,依然饱含着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侵蚀,矗立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告诉世人,它已在过去逝去。

山西有当代长城,总长3500多公里,是长城分布较多的省份之一。山西长城承载了山西太多的历史信息和社会人文信息。山西最早的长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69年三族分晋后。完整的城墙和遗迹有65,438+0,500多公里。山西长城遗址按朝代可分为战国长城、东魏长城、北齐长城、北周长城、隋城、宋长城、明长城、清长城,但以明长城最大,前后修建了154年。作为当时保卫京都的屏障,明长城分外长城和内长城,外长城约450公里。从河北省怀安县一直延伸到山西省北部的天镇县,然后向西、西南,经过阳高、大同市新荣区、左云、右玉、平陆、偏关,到达黄河东岸。内长城长约400公里,从河北涞源县延伸至灵丘县,向西至西北,经樊氏、浑源、应县、殷珊、代县、原平、宁武、神池、朔州朔城区,最后在白羊岭(古称鸭脚山)与外长城汇合。此外,还有从偏关老牛湾到河曲县石梯子沿黄河修筑的长城,从灵丘县牛榜口经五台、蔚县、平定、昔阳、和顺、左权到黎城阳城阳关沿太行岭修筑的长城。山西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一些长城关隘,如偏关、宁武关关和雁门关都在陕西,而平型关和娘子关更有名。

长城和关隘作为战争的遗迹,成为山西这片广袤土地上独特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珍贵的战争文化实物。

偏关长城

偏关是山西省长城里程最长的县,即山西第一,全国第二(仅次于河北省赤城县),隶属于山西省忻州市管辖。明长城有五条路,包括两侧、三侧、四侧、内侧和黄河侧,全长约450里。明朝建立后,为有效防御北元入侵,举全国之力大规模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划分为九个防区,重兵驻守其中,称为九边或九镇。其中太原镇总兵从宣德四年(公元65,438+0429年)到嘉靖二十二年(公元65,438+0543年)在偏关呆了65,438+065,438+04年。偏关现存明长城长90公里,约占全省总长度的九分之一。明长城分为内长城和外长城,外臣修建了许多城堡,其中最重要的有华林城堡、老牛湾城堡、石坚城堡、草多城堡、四眼城堡、水泉城堡、吴燕菁城堡和白羊岭城堡。内长城在偏关境内60余里,全部用紫泥砌成,称为“紫塞”。在内长城上,有内外三关,偏头关、雁门关和宁武关属于外关。

它是明代万里长城山西段的重要桥头堡。同时,偏关也是山西省唯一一个长城与国内外交汇的县。外长城从朔州市平陆区向东至偏关境内,在白羊岭蒿山堡与北至神池境内偏关的内长城汇合,形成一个“崖”字形的交汇处,因此白羊岭的交汇处被形象地称为“崖角山”。鸭脚山不仅是太原镇和大同镇这九个重镇的交界处,也是从北京八达岭开始,经过北京、河北、山西三省市的内长城的终点。

偏关有五座长城,沿线建有29座城堡,300多座城楼。可以说,城楼众多,遥遥相对,营寨分散,形成了主辅呼应、纵深应对、台阶照顾的坚固防御体系,构成了明中叶山西北部一道固若金汤的人工屏障。其中,三边、四边在“隆庆和谈”(公元1570年冬)后逐渐失去防御功能,在明末被破坏。此外,偏关还有两边基本重合的北魏长城和内边基本重合的北齐长城。这两座长城现在只是一片废墟。

老牛湾炮台位于山西省偏关县万家寨镇。有黄河入晋第一村、天下长城第一墩、一鸣雄鸡闻三县之美誉。黄河之水流出河套,流经此角深山峡谷,古长城蜿蜒东流。老牛湾三面环水,一面依山,呈牛头形状。各种石头建筑依地形而建。石窑和石屋比邻而居,石墙石院随形。石磨、石杵、臼随处可见;石人、石马、石仓、石柜,触手可及。这个用石头砌成的古村落,正以它最原始、最安静的一面等待着世人。

黄河经过,长城来到的老牛湾村,奔腾的河水景色壮丽。也是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它是中国十大最美峡谷之一,是人文历史和自然遗迹的完美融合。“黄河九曲十八弯,神牛开河侧。亮灯一照,吓得转身去犁一个老牛湾。”这是当地人创作的一首朗朗上口的打油诗。

长城是人类军事史上的伟大奇迹。它像一条巨龙蜿蜒起伏在中国北方的辽阔山川中。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黄河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母亲河。黄河和长城历经千年沧桑,承载了中华民族多少荣辱、沉浮、苦难和骄傲,寄托了多少理想和希望。黄河和长城,两大古文明的交汇点——老牛湾炮台,有着许多奥秘和奇迹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和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