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的发展历程是1500字。
中国的国家审计起源很早。据《李周》记载,西周时期就出现了带有审计性质的财政经济监督。当时中央设置的官职中,“宰辅”一职是大夫,负责审核“钱用不符”,有权“审其不符,以定刑赏之”。这个职位虽然不高,但是所从事的工作具有审计的性质,是我国国家审计的萌芽。后来秦汉时期采用“计票制”对财产的收支进行考核监督,并对相关官员的政绩进行考核。但在秦汉的官制中,没有专门负责审计职责的官员,也没有专职的审计机构。隋唐时期,在刑部下设“弼部”,建立了相对独立的能够审计的机构。特别是到了唐代,由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审计地位提高,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得到定期审计监督,国家审计有了显著发展。宋代审计部的设立是我国审计机构命名的开始,使审计一词正式出现。元明清时期,没有专门的审计机构。明初曾一度恢复比比,但很快就取消了,直到清末才设立。在这三个朝代,国家审计都处于衰落期。辛亥革命后,北京北洋政府于1914成立审计院,颁布《审计法》。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审计院,后改为监察院下的审计部。国民党政府的审计法几经修改,但由于当时政治腐败,贪污成风,审计制度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经济监督作用。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 * *生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1932中央苏维埃政府审计委员会成立后,1934颁布了《审计法》,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后来,在山东、陕甘宁、晋绥等革命根据地,也建立了审计机构,颁布审计法规,实施审计监督。革命根据地的审计制度在战时节约财政支出、保障战争供应、维护革命纪律、树立廉洁作风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建国后,长期没有独立的专职审计机构,财政经济监督由财政、银行、税务等部门通过其业务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1978年中国* * *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1982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中规定了审计监督制度。在此基础上,审计署于6月5438+9月0983在国务院正式成立,地方各级政府审计机构相继成立。随后,一系列审计法规相继颁布,审计监督工作得到有效开展,在维护国家财经法规、促进增收节支、廉政建设和加强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我国审计工作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