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上有多少城墙?
北京有四座原始城墙。市中心的皇宫外有紫禁城,周围有更大的城墙叫皇城。外面有一个周长24英里的内城,南面有一个外城。
1,故宫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宫城高墙环绕,高10米,厚6米多。呈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周长7.263公里。城外还有一条宽52米的护城河,也叫桐梓河。城四面都有高大的门楼,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
2.帝都
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06-1420),砖砌,涂朱砂,盖黄色琉璃瓦。周长9000多米,高6米,厚2米,顶部厚度1.73米。南面是大明门(清代改为大清门,民国称为中华门)。民国时期大部分被拆除,现在只剩下天安门广场两边的一段。
南池子、北池子和皇城根在东部,南长街、北长街和西皇城根在西部。
3.市中心区
明太祖建于1370-1419年,周长24华里,* *九门。老北京的“四九城”是指上世纪70年代因修建地铁而拆除的东、西、北、南四面城墙和九个城门。
4.市郊
到了明朝,正阳门外人口增加。为了防止外敌入侵,刘伯温等人主张在1542修建北京外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朱上书,说城外人口剧增,要建外城。京郊还有金元城旧址,“每周120公里”。如果能“升卑之位,补薄之位”,就能事半功倍。
这种说法与中国古代城市“内城外城”的“重城制”不谋而合。于是,嘉靖皇帝下令开工建设。后来因财力所限,严嵩考察后提出先建南墙,待财力充裕时再“依地丈量,形成四边制”。因此,北京南部已建成的城市基地将“由东向北,与城市的东南角相连;西转北,与城市西南角交汇。外城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动工,十月竣工,三面全长28里。于是北京城形成了一个“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