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十三中的重生时期
一个辉煌的文科(1978-1993七月)
1978年8月,宁乡十三中并入县府,从河石桥中学分离出来,姜志荣任副书记、副校长。在他的带领下,全校师生经过努力,学校逐渐走上正轨。
高考制度的恢复无疑给高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从65438到0979,宁乡十三中领导高瞻远瞩,确立了以文科特色为目标的办学思路。首先,排除各种艰难险阻,聘请县上有名望的教师,配备教学队伍,如擅长古典文学的王、边,权威的外语教师。然后,选择最优秀的年轻种子,从当时理科的资优学生中选择文科生。标准是记忆力强,能在五分钟内背出三首唐诗的学生。通过这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宁乡十三中的汉语言特色已经初见成效。那一年,高考语文一炮而红。聂方婷,学生,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现为三湘都市报副总编辑。王兵团、邹学智留学加拿大定居,黄奇平考上大庆石油学院。现为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1980至1984,姜志荣任党支部书记,陈明生任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沈妙贵任副校长(19865438+7月0日起)。团队真诚团结,老师兢兢业业,学校的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党支部在关心职工生活、改善条件、开展业务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广大教师爱生如子,忘我工作,教学质量居全县前列。1981到1982这两年,高考成绩斐然,上线84人,文科名列全县第一。在教学条件和环境的改善上,新建了教学楼,缓解了校舍紧张的局面。
1980 65438+2月,党支部书记姜志荣当选为宁乡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3月1984连任宁乡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4机构改革,学校党政分开,实行校长负责制。以“和为民,和为贵”为宗旨,建立了“承包组为横向管理,教研组为纵向管理”的教学管理体制,恢复了教学和总务,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迅速转向以教学为中心。学校倡导各学科教研组研究教材教法,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受到县局表彰,被兄弟学校借鉴。
这一时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耀眼光芒下,宁乡十三中坚持“三个面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四有新人,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984年9月至1988年2月,丁胜安同志担任校长,狠抓教学管理,建立“四基”控制,实施“两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学校一帆风顺。1985年高考启动,195学生。
1984下半年至1985上半年,为解决师生饮水问题,在明月村曲尺塘打了一口井。埋水管,架设电线穿过荞麦园和天鹰山,把水引到学校水塔。
1984年全县优秀教师有杨遇春、李志春、丁胜安。
1988年9月,彭建明同志任校长兼学校党支部书记,何建辉同志任副校长(1990年8月至1992年7月,颜同志任副校长)。当时周边社会环境较差,办学条件和规模也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学校质量下降,文科优势在全县不再突出。为此,学校领导进行了积极探索,继续加大教师培训和知名老教师的再就业力度。经过不懈努力,师资力量已回升到80年代初的水平,如文科的王、何荣光、彭宝玉等教师,学校大胆招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学质量恢复到全县前列。1989高考,62班新生除语文外全县第一。1990年,教学质量达到一个高峰。全县文科生10,学校6所,理科生10,其中周思扬进了北大。1991年,何永强因文学特长被吉林大学破格录取。现在是中央电视台的学生。91到93年,文科在全县还是处于领先地位,学校名声大振。文科的特色在三地四河远近闻名,吸引了许多县内外的学生前来求学。在学校管理上,宁乡县首次提出目标管理责任制,浏阳等地教育机构率团来校考察。
1990年3月我校教师彭宝玉当选为政协宁乡县第六届委员会委员,1993年6月当选为宁乡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93年8月,彭建明调任宁乡市第十一中学,易光荣同志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严任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肖仲忠任副校长。
8月,严同志走马上任,、于任副校长。作为年轻的领导集体,他们勇于创新改革,在教学中继续重视文科,加强文科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了文科实践特色,进一步夯实了文科特色的基础,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95年高考录取62人,1996年录取77人。1997年学生人数达到110(其中文科突破50人大关)。《宁乡日报》对“文学人才的摇篮”进行了专题报道,学校学科建设突出。1996年、1998年在学校召开政治纪律会,还承办了全县高中教学现场经验交流会。宁乡十三中被称为考不上的学校。在学校的其他建设中,经上级政府部门批准,修建了围墙,结束了学校没有围墙的历史。并且还建了教师宿舍楼,稳定了教师的士气,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
二、艺术特色的确立(8月1998-2006年7月5438+0)
1998年8月,县教育局任命肖仲忠同志为学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李海清、刘奕君为副校长。以“资质+特色”为办学宗旨,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高考制度的不断完善,学校领导找到了一条提升学校品牌、发展艺术特色的新路子。65438至0999年,他们通过可行性论证并获得教育局党委批准,在宁乡县县直高级中学成立了第一个成立的艺术班,当年招生20人。针对学生基础差的情况,学校采取“小厨房”、单人辅导、强化训练的方式,加大对艺术班建设的投入,聘请省内高校的优质专业音乐教师,购置数十万元的教学设备,为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选送的艺术节目连续两年获得全县一等奖。2002年第一届艺术生毕业,16全部上线,12本科上线,录取率75%。我校占全县艺术类专业前10。在学校建设中,积极筹措资金,完成了围墙的收尾工程,改造了教学楼,新建了校门和两栋宿舍楼,为学生和生活提供了更加舒适的环境。
艺术教育的量变和质变(2006年8月5438+0—2002年6月11)
2001年8月,同志任校长,和李(后调任,张同志)任副校长。他们积极探索艺术教育,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办学特色的关键在于教学色彩。学校在特色教育上领先一步。2000年5月,学校领导到高校,通过面试和现场表演,聘请了一位身体功底扎实、钢琴和舞蹈功底过硬的老师。2001、2002年,又有一批基础扎实、技能过硬的教师加入学校,形成了一支覆盖各专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美术教师队伍。学校先后聘请省文联秘书长邹启彦,声乐教授李小二、、张,著名表演艺术家,每周指导艺术课一天,学生受益匪浅。
科学管理产生人才。学校确立了“学校有特色,教学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办学目标,成立了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形成了“校长亲自牵头,教学主任具体负责,专职人员主动作为”的可喜局面,先后出台了《艺术教育职责》、《艺术教育管理制度》,使艺术教育有章可循,步入了规范化轨道。同时,学校注重整体推进艺术教育,优化艺术教育质量,团结一心,打好艺术三部曲。一、课堂教学主题曲弹好。学校给美术班单独上课,指导老师亲自示范,理论联系实际。学生通过歌唱和音乐理解艺术的真谛。文化课开设了高中所有的课程,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的同时,不抛弃文化,进而演奏好艺术活动的“协奏曲”。学校形成了班级、年级、学校三级活动网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艺术生搭建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再次弹奏课外练习的“交响曲”,琴不离手,乐不离口。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措施,艺术特色取得了辉煌。2001高考,谭霞以230分名列全县美术第一。2001有5位同学获得了独舞、独舞、独舞一等奖,在省市县各级大型比赛中也名列前茅。2002年,第一届毕业生全部升入大学,其中75%是本科生。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因为艺术生专业成绩进步很快,招生人数从1999的20人增加到2001的50人。尤其是2002年以后,很多学生都是来自宁师、常德、长沙的艺术学校,现在已经达到340人,班级规模从一个班扩大到六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