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文化史:中体西用论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一.历史背景:

1861年(咸丰十一年),冯桂芬在《校中抗议书》中说“中国以伦理、宗教为原,以国家富强之术为辅”。这个想法首次被揭示。后来西方人用各种方式表达。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四月,楠溪富佐在《世界公报》上发表了《省时》一文,首次明确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

次年,礼部尚书孙家鼐在《史静大学开学一折》一书中再次提出“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向西方议会学习,90年代以后,他们进一步批判洋务派从基础学习的思想,希望中国能像西方那样实行君主立宪制。

张之洞于1898年5月发表《劝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洋务派的指导思想,重申“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反对变法。一些外国人,如赫德和蒂莫西·理查德,也站在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主张这一论点。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至今仍奉行这一主张。

二、主要内容:

《中学为体》强调中国的儒家经典是决定国家和社会命运的基础;“西学为用”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税收等方面模仿西方国家?,军备?和法规,举行新的洋务政策,以挽救清朝的衰落趋势。

19年七八十年代,早期维新派提出了“以西学为主,西学为辅”的口号,主旨是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反对顽固保守主义。到19年底,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之间发生了尖锐而激烈的争论。保守的封建顽固派坚决反对西学,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都采取敌视和排斥的态度。

资产阶级改良派积极倡导西学,认为中国不仅要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而且要仿效他们的议会制,改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张之洞强调“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主身心,西学要与世界打交道。“表面上是要‘学旧兼新’,实际上是站在守旧派和中间派一边,反对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

三、作用:

1,解放思想的作用。“中体西用”的合法化,打破了中学的一元化,改变了中国落后、封闭、僵化的局面。随着西学范围的不断扩大,以西学为工具的思想不再被视为离经叛道。在“变洋为夏”不再是中国思想界争论的主要问题之后,是否应该对中国封建政治制度及其意识形态进行一些变革,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展,成为人们关注和思考的主要问题。

2.加强民族融合的作用。在殖民侵略的冲击下,一个民族如果不想成为殖民地,就必须加强凝聚力,提高融合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发展和更新的基础。当时“中体西用”原则所包含的中国意识是团结爱国人士的旗帜,号召人们加强民族团结,抵抗侵略,保卫中国。

3.给人一个新的启示,就是学习外国的东西一定要和自己国家的实际相结合。用中式和西式的初衷并没有这个内容,但其思维逻辑却在客观上启发了人们。洋务运动之后,拒绝学习外国盲目排外没有市场,但全盘西化的思想也遭到大多数人的拒绝。

成年人结合自身实际学习外国的东西,逐渐成为一种规则。维新派在鼓吹君主立宪的同时,还提出了“护国、护种、护教”的口号。

扩展数据:

在当时中国人的头脑中存在“西学”和“体用”的参照系之前,没有“中学”,也没有相应的“中学”的“体用”问题。如果不需要向西方学习,也就是积极地使用西学,恐怕“中学为体”根本不会成为学者考虑的问题。

换句话说,虽然这个定位的重点是“中学为体”。但如果仔细考察当时的时代需要和张之洞的思想资源及政治主张,则应保持中学的根本宗旨,在政治实践中强调西学的引进。由此看来,“中体西用”论并不像很多人说的那样“保守”,而是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