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河村遗址的历史与文化

大河村遗址发现于1964。是包括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文化在内的大型古聚落遗产,面积40万平方米,距今6800年至3500年。遗址中间是仰韶先民的居住区,房屋重叠,坑洼密布:仰韶文化晚期的两个氏族公共墓地分别位于遗址的东北和西部。龙山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遗址周边,夏商时期的遗存主要集中在遗址西南侧。其中仰韶文化遗存最为丰富,最厚的文化层达到12.5米。1972-1987期间,先后发掘21次,共出土房屋47座、窑洞297个、墓葬354座,出土珍贵文物3500余件。该遗址出土的F1-4木骨塑陶屋,是同时期国内出土的保存最完整的房屋。发掘时,1号楼基础北墙残高近1米。根据碳14,是5040 100年前。它是一组两坡的排屋,它的出现奠定了中国北方传统民居建筑的基本形态。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彩陶,色彩艳丽,图案丰富,在仰韶文化中独树一帜。双壶彩陶造型独特,被誉为中国史前最美的彩陶。彩陶中的太阳纹、日晕纹、星座纹等天文图案,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天文材料。此外,该遗址还出土了山东大汶口文化和湖北屈家岭文化的遗物。

发掘表明,先民在这里生活了3300多年,经历了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的兴盛阶段,奴隶社会的父系氏族阶段和夏商时期。大河村遗址是郑州地区古代文化发展的历史缩影。

大河村遗址面积之大、遗存之丰富、持续时间之长、文化内容之广泛,在中原其他古遗址中实属罕见。大河村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研究从原始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的漫长历史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和确凿的地层学证据,也为探讨中原仰韶文化的发展顺序、分期和类型研究提供了尺度,同时也为研究中原与黄河下游及江汉盆地原始文化的关系提供了依据。1986年,大河村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大河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保护祖国优秀历史遗产,弘扬民族文化,在1985考古发掘的基础上,成立了郑州市大河村遗址保护管理办公室,负责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工作。1986年初,模拟村和文物陈列室相继建成,并安排了“大河村遗址文物展”,5月正式对外开放。1989期间,大河村遗址保护中心正式更名为“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隶属于郑州市文化局。

近年来,大河村遗址先后被命名为“郑州市中小学德育基地”、“郑州市青少年思想教育基地”、“郑州市宣传基地”、“郑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南省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被旅游部门确定为全国旅游线路“黄河之旅——中华民族之魂”和省级旅游线路三大重要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