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多可信?

早期史家写的是直书,我认为先秦时期的史料(包括史记)可靠性可以达到98%以上。后来历史学家记载的史书可信度已经从98%以上下降到现在的30%以下(我说我们的红色历史是30的时候给的面子)。

到了唐朝的时候,唐太宗想看史官对他在朱珠逗留的记述,史官拒绝了。正史上不好说。事实上,唐代或以后各朝代的史家是否受到皇帝权威的影响,不得而知。让别人猜吧,呵呵。

看完这段话,你会有自己的看法:

董虎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历史学家。《左传·弓玄二年》记载晋灵公聚敛民财,残害臣民。朝臣赵盾多次进谏,灵公不但不改,反而想杀他。赵盾不得不逃离。当他逃到晋国边境时,他的哥哥赵传带兵杀了宫铃,所以他回来继续掌权。董虎记载“赵盾弑君”。赵盾辩称,赵传被杀,不是他的罪行。董虎说:“子若义,不越界,但不求贼。是谁?”

这个故事就是“董虎直笔”的由来。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赵盾确实有点委屈。但当时史家的书法是建立在违反礼法义的基础上的。所以,孔子在称赞东湖是“上古好史”的时候,也为赵盾叹息,说越境是免费的。

赵盾是“古代的好官”,所以董虎能笔锋直爽,安然无恙,也就获得了千古美名。其实想写一本直书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同样是在春秋时期,齐国大臣崔尧纵容他人杀害国君庄公,齐国史官对此也有记载:“崔尧杀了庄公”。崔尧恼羞成怒,杀了他。史家的弟弟继续记着,崔尧杀了弟弟。另一位史家兄弟不畏强暴,继续据实记载。掌权的崔珏终于不知所措了。这就是直接写历史的结果。兄弟俩,齐国的历史学家,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捍卫了历史的真相,自己也为后人演绎了一段悲壮的历史。

从《东胡》开始,《左传》和《史记》都继承了现实主义的历史精髓。一句话,就是“不空美,不藏恶。”所以太史公才会把项羽写得这么悲壮,但是把刘邦描写得有点像街头流氓,而且他并不害羞,因为他是当今皇帝的祖先。

董虎的直笔历史精神在今天不知何故已经变形了。还记得一幅名画《开国大典》,在那个特殊时期总是在变,有时候真的很迷茫。一会儿反革命头被抹掉,一会儿大汉奸的身影消失。让人有种“王者之旗在城头变”的感觉。“朱茂会师”是党史的重头戏,一时间又成了“毛林会师”。据说朱总司令有一次参观画展,老人眼睛不灵活,在《与井冈会师》这幅画前谦虚地说:我当时也没那么年轻。我不知道是林彪,不是他。工作人员不容易捅破这层纸,所以谁也不知道怎么搪塞。

当然,这样的历史不能称之为历史。充其量只能算个笑话。有时候这样的玩笑开得太过了,让人不敢再相信历史了。比如,历史学家可以根据“视南子为子”这句话,说孔子是个色狼。整个中国古代史变成了儒法斗争史。秦始皇等暴君都披上了漂亮的“法家”外衣,残酷的“焚书坑儒”成了关注阶级斗争的丰功伟绩。我从未听说过有哪位历史学家为捍卫史学尊严而抛头颅洒热血。反倒是一些大诗人开了嗓,热情讴歌牛棚里的生活,唱《五七干校》就不错。不知道后人读到这段历史会有什么感受?

当我们想到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尊重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