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历史发展

从65438到0995,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批准证券公司从事资产管理业务。截至2003年6月底5438+065438+10月,全国当时的132家证券公司中,已有70家开办了资产管理业务,管理资产总额近700亿元,资产管理形式也从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即一对一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到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即一对多资产管理业务)。

2003年底至2004年上半年,证券行业多年积累的风险呈现集中爆发态势,证券公司面临行业成立以来的第一次行业危机。据事后调查,当时全行业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缺口640亿元,违规资产管理6543.8+0853亿元,券商客户债券被挪用6543.8+034亿元,股东占款6543.8+095亿元;超比例持股99股,表外操作6543.8+0.05亿元;84家公司流动性缺口6543.8+0648亿元,34家公司资金链随时可能断裂。证券公司风险已严重危害证券市场安全,影响社会稳定,成为制约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形势十分严峻。

自2004年8月以来,根据国务院的部署,中国证监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证券公司进行综合治理。综合治理的一个方面是清理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当时资管业务主要是因为市场持续低迷。证券公司把资产管理作为一种融资工具,向客户承诺保本。这无异于熊市中的饮鸩止渴,进一步加大了证券公司的亏损。可以说,当时证券公司的资管产品几乎都有保本保底条款。

2007年8月,证券公司综合治理方案公布。在这个过程中,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几乎全部被清理。同时,从2004年开始,创新试点和规范证券公司的评价标准陆续出台。经过专家按程序严格评审,截至2006年6月,已有15家企业获得创新试点资格,15家企业被评为规范企业。证监会允许创新试点证券公司试点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多家证券公司产品审批逐步放开,包括招商证券基金宝和现金牛、中信证券中信1、国信证券黄金理财系列、光大证券光大系列、东方证券东方红、华泰证券紫金系列。

随后在2010期间,证监会逐步放宽产品审批限制,逐步允许评级为B类以上的证券公司申请资管产品。同时,证监会还对原《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试行办法》以及集合融资、定向融资、专项融资等规定进行了修订。

2011,证监会进一步放开产品限制。将集合理财的审批权限下放到部分派出机构,而不是原来由证监会统一审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大,产品进一步丰富,从业人员逐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