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王陵的来历是什么,背后有什么故事?
说到八王之墓,就不得不提墓主人阿齐格。
阿济格,生于明朝万历三十三年(1605),是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与大公主阿巴海、第十四子睿多尔衮、第十五子毓多多所生。
英国的阿齐格王子是清初著名的将领。他能征善战,勇猛无比,一生功勋卓著。曾随父弟征察哈尔、廓尔喀、朝鲜,在明朝爆发的宁远、锦州、广渠门之战中屡立战功。他是晋末乃至清初的武将。
顺治元年(1644),吴三桂太子与摄政王多尔衮联手,在山海关之战中击败李自成的大顺军。清军出兵入关,清朝始祖福临迁都北京。同年,阿齐兹亲王被授予和硕亲王称号,在诸王中排名第八。清朝定都北京后,阿济格奉命率军从山西到陕西追击李自成,连下四城,登陆三十八城,李自成逃往湖北九宫山。顺治五年(1648),任命阿济格为平西将军,平定大同大将军边江叛乱,屠城毁池,胜利归师。
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摄政王多尔衮突然驾崩。一向颇有野心的阿济格,试图效仿多尔衮,夺权继位摄政王。结果战败入狱,儿子老秦被剥夺爵位,降为贝子。然而,在监禁期间,阿齐格仍然不想忏悔。他把大刀藏在牢房里,在地下挖,希望把牢房烧了。他的暴戾无礼震惊了顺治皇帝和诸君,他如此叛逆,恐是后患。顺治八年(1651)十月,顺治皇帝下诏,给太子阿子格和他的儿子老个人祭祀,并削其祖籍。阿齐格死后葬在通惠河边一个荒凉的地方,被后人称为“八王坟”。
阿济格王子在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诸子中排名第十二,但为什么他的墓被称为“八王之墓”?这其实是因为阿齐格是清初开国君王排名中的“八王”,是较早被立为太子的皇室贵族。
屡遭破坏的八王陵。
作为清太祖的第十二个儿子,英国的阿齐格王子被赐自杀,他的坟墓原本就很破旧。康熙帝继位后,仍然同情他的叔祖。阿齐格为清朝的入关乃至天下的建立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是主要的开国功勋。所以康熙皇帝在位期间,不仅为阿齐格下了定论,还对他的陵墓进行了一些修缮。清高宗十一年(1746),朝廷下令恢复八王坟,有宫门、赏殿、宝顶、墙圈、载龙碑。主坟和土坟分得很清楚,有“东衙门”和“西衙门”之分。八王坟的面积扩大到6.7万平方米,规模远胜从前。
但从道光年间开始,英国阿齐格王子的陵墓因为位置偏僻,又没有官方的保护,屡屡被盗挖。辛亥革命后,随着清朝的灭亡,分布在北京各地的清朝王侯墓也难逃厄运。八王坟的宫门、赏殿被拆,当砖瓦木料卖,地上建筑整体损毁严重。日伪时期,八王之墓多次被盗,其中埋葬祭祀物品最多的“东衙门”损毁最为严重,几乎被洗劫一空。到了上映初期,已经无人问津,杂草丛生的八王之墓更加破败。
作为清代最宏伟的诸侯王陵之一,八王坟的情况令人尴尬。1950,原北京财政印刷厂搬迁至通惠河,“东大门”土地被征用。五年后转让给酒厂,而正坟和西峪门则被其他单位征用为经济生产用地。随着许多工厂在这里扎根,八王坟地区很快变成了居民区。随着长安街向东向西的延伸,原本人迹罕至的八王坟地区凭借作为北京核心区的优势,自然被牢牢固定在北京交通网络的干线上,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
1965年,受极左思潮影响,八王坟一度改名为“建光东里”,直到1977年才恢复原名。如今的八王坟早已成为北京中轴线的一部分,以大王桥(立交桥)为核心,西至建国路,东至京通快速路,南北贯通大望路。地铁(1线)和数十条公交线路贯穿八王坟与北京各地的交通脉络。在寸土寸金的北京核心区,以前无人问津的八王坟地区也被大规模开发。进入21世纪后,以八王坟为中心的地区建成了SOHO现代城、蓝宝国际中心等一系列高层建筑,成为房地产业的黄金地段。而历史上曾经真实存在过的“八王坟”,因为不复存在,已经几乎被人遗忘。这真的是八王陵已经成为历史,没有留下地名来提醒人们这里埋葬着一位清朝的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