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在近代史上的地位
李鸿章生长在一个典型的农耕读书家庭,他的经济状况、政治地位、文化素质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童年的经济困难,让李鸿章过早地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低下的政治背景促使李鸿章有强烈的参政意识;浓厚的家族文化传统为李鸿章营造了典型的中国文化氛围。正是这种特定的家庭环境和条件,推动着青年时代的李鸿章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封建生活模式,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一步步走下去;并且对他作为人和仆人的一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也决定了他人生的基本趣味和归宿。李鸿章以“立功、立言、成德”的人生追求目标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志向来约束自己,这也决定了他对封建传统文化的维护和对封建王朝的忠诚。
李鸿章本人,由于其“善用财富带动群众”等独特的人格特征,决定了他在建章立制的指导思想和用人措施上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如任人唯亲、任人唯亲;也没有摆脱晚清政治的陋习,而是腐败,不敢超越封建制度。因为说到底,他只是封建王朝的忠臣。但无论如何,李鸿章在他那个时代始终是处于朝野内外各种矛盾和漩涡中心的关键人物。他所做的事情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都深深地烙在了历史上。
纵观历史,李鸿章一生的所作所为,涉及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的方方面面,对当时处于大转型时期的中国都不同程度地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首先,经济上,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创办了航运、矿业、铁路、电报、棉纺等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奠定了中国最早的工业基础。从细节和部分来看,李鸿章采取的措施是先进的,既客观上抵御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又代表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因为毕竟它在中国破解了封建制度,诞生了资本主义,从而使中国社会在从传统走向近代的道路上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如果没有李鸿章等人发动的洋务运动,中国的现代化很可能要推迟几十年。甲午中日战争后,为什么很多人从洋务运动转向维新变法?一方面说明洋务运动只是经济领域的初级改革,维新变法是这一改革的继续和深化,并认识到经济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同步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变法维新的形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持续30多年的洋务运动使中国的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从而为变法维新创造了物质条件。
但就他想实现中国“自强”的目标而言,在当时是不可能的。由于李鸿章洋务的目的主要是维护满清王朝的统治,其思想内核仍然希望保留封建统治和现有的政治结构,试图借用西方资本主义的盔甲来保护清朝的封建肌体,这就意味着他所主张的“现代化”本质上是防御性的现代化,无法实现。梁启超说李鸿章“只知洋务,不知国事”,这是他思想最落后的一面,也是他个人悲剧人生的根源。
其次,在军事上,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开启了中国军队现代化的先河。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海军和一系列军工企业,客观上增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但是,李鸿章毕竟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他通过编淮军镇压太平天国,用农民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丁字。他自然是逆时代潮流而行,不可原谅。
第三,在文化上,他主张派遣留学生,设立翻译家和各种专门学校,系统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培养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有利于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开阔国人视野,促进中国文化现代化。
洋务运动也启发了后人:人类文明史是全球性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必然的,但却是艰难的,充满斗争的。只有积极开放,国家和民族才有出路,但这种开放要在正确认识自己、评价他人的基础上进行。
最后,在外交上。李鸿章主要是继承和发扬了他的老师曾国藩的“和而不同”的思想。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处理了许多对外谈判:天津宗教计划、中日建交、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中俄耻丑条约等。大多数对外条约都是由他签署的。这些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从一个独立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对此,李鸿章作为外交政策的制定者和主要执行者,绝对难辞其咎,但我们也要明白,在强盗横行、弱国无外交的国际环境下,弱国外交大臣如何获得平等的话语权,是他身后整个民族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