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文科历史的学习方法
高三要读五本书,而且要读很多。所以你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基础制定一个合理的阅读计划。不要漫无目的,跟着自己的心走,滑到哪里就能到哪里。每周安排四到五次历史复习时间,先看看自己最薄弱的部分。由于现在很多同学反映世界史是弱项,那就从世界史开始吧。
阅读的总原则是从宏观到微观构建知识网络,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做到融会贯通。
第一次复习主要是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逐一阅读教材目录、引言、标题、正文的内容和小字并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阅读时要抓住关键词,善于把题目变成问句。比如复习《隋唐制度创新》,“两税法”的题目设计如下:实行两税法的原因是什么?两个税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与以前的税制相比有什么特点?两个税法实施的影响和结果是什么?读完规定的内容,睡前要像看电影一样在脑子里把复习过的内容读一遍,主要是回忆当天复习过的题目及其关系,在脑子里构建一个知识框架,第二天早上再把回忆不起来的知识读一遍。
第一次审查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细节,时刻对教材进行“地毯式”排查,查漏补缺,不放过一条“漏网之鱼”。容易忽略或经常遗忘的知识,要及时记在笔记本上,以备高考前阅读。
2.复习过程是滚动的,即先复习第一章,再复习第二章,再一起复习前两章;然后复习第三章,再一起复习前两三章...诸如此类,就像“滚雪球”一样。这种复习方法虽然费时,但是因为符合记忆规律,所以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一旦掌握了,就没必要再多读了。套用一个卖油的人的话,除了熟悉的耳朵,什么都没有。
3.做到“忘乎所以”和“虎胆龙威”。在历史的研究中,“知”与“不知”的矛盾并不突出,更多的是知多知少、知深知浅的区别。所谓“忘乎所以”,即剥去外衣得其真意,主要是指对一些历史概念的理解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均田制”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为所有土地的平均分配。“从零开始生活”意味着超越死记硬背的知识,灵活运用。比如夏商周时期奴隶制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就是基于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原理。“生离死别”还表现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考察历史现象,而不是一概而论。比如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既要讲消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在封建社会早期的积极作用。
第二次复习重在理清历史线索,重新整理和扩充知识。从现行高考文科综合试卷来看,历史试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强调对基本历史线索的考查,二是注重对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能力的考查。所以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梳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分析。不要从一个角色到另一个角色不规律地记忆一个事件,否则这些事件和角色会很分散,缺乏战斗力。本轮复习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评论的重点是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用回忆法(即在翻开教材之前,先试着回忆一下教材各章节的标题以及每个标题下的重要事件,并分析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回忆不起来,可以打开教材,既掌握了主要知识,又在第一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框架的理解。
2.善于联想,从这里到那里。比如我们看到明代的纺织业,就要联想到上一代纺织业的发展。看到明朝八股,要联系科举制度的发展变化。我们在看到明朝废丞相的时候,应该梳理一下历代相对权利是如何被削弱的史实。通过这种有意识的串行记忆,我们可以逐渐掌握历史的基本线索,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
3.善于比较,高考经常有比较题。这是因为比较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能力,可以很好的检验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怎么比较?首先是明确思维方向,求同还是求异,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二是确定比较点。历史事件往往可以从起因、过程、结果、影响等方面来考虑。读书、书评一定要有比较意识。如果看到郑和下西洋,马上可以和新航线的开通相提并论。比较的角度越多,我们的思维就越开阔。
4.注意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今年高考历史上第一道选择题,给了皇帝谥号、庙号、年号,是教材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新的材料、新的观点或者在某个特定的知识点上渗透一些学科。学生可以写下来,这是学生扩大知识面更有效的方法。另外,还可以找一些某个问题的资料,加深对一些历史问题的了解。
以上两轮复习不是分开的,可以交替进行。可以分两轮复习,或者一本书,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
第二,做题。
作为一个高三学生,恐怕无法避开“大海”,但聪明的水手不会避开大海,也不会被淹没在大海里。成功的高三文科生不会只是在题海中随波逐流,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破浪前行,从而顺利到达预定的目的地。那么做题的能力是什么呢?
第一件事就是选择题目,走“精”的道路。任其长三千里,我只取一勺。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更好的复习资料,充分利用。一轮复习用单元练习,二轮用专项练习。我觉得高三学生可以自己选题,如果老师给的习题不适合你或者对你帮助不大,也可以不做。从高考改卷的情况来看,学生主观题多,得分率普遍不高,所以平时要多做主观题,不能只做没有主观题的选择题。
第二,坚持“细水长流”的原则。很多同学对文科作业有误解,认为每天只需要做数学和物理,文科主要是看书和背诵。其实作为文科生,文科作业也是需要每天做的,当然数量要控制。需要注意的是,“抄书”能完成的作业尽量少做。即使老师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也要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和组织。这样做一次就能有所收获,也不会觉得自己是“无效劳动”。
第三,要认真研究典型题目,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典型题目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历年高考题,一类是老师为某一类题目设计的具有“榜样”意义的练习题。研究典型题目就是总结某一类题型的解题技巧,尤其是材料分析题。很多同学看到材料题都没有概念,不知道怎么回答。解决材料题的关键是充分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将其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做材料题时,要先看题再看材料,通过仔细研究材料的正文、标题、出处,寻找和处理有效信息。“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材料题的重要特点。所以在获取有效信息后,一定要结合课本上的相关内容,进行知识的连接,完成知识的迁移。为了提高回答材料题的能力,研究高考题,了解高考怎么考,怎么答题是最有效的方法。建议每天阅读并做一道材料题。
第四,养成回答问题的好习惯。不要一边看书一边做题;不考察问题的意思就不要写答案;回答问题时,要注意书写的规范。即使在平时的练习中,也要做到简洁明了,避免使用口语,使用历史术语。
第三,反思文章
在茫茫大海上航行,靠指南针指引航向。在考海中穿越,也需要不断的辨识和修正航向,这就需要反思。考后反思是大海中的指南针,其意义不言而喻。考完试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反思?
首先是对某些项目进行分类,进行数理统计,找出失分的主要区域。如果能设置“我完全不懂”、“我考试时忘了”、“我不知道准确”、“我粗心了”、“我考试出错了”等项目,就能把所有的失分进行分类,得出失分率,从而大致了解失分的主要因素。还可以设置“人物”、“事件”、“时间”、“地域”、“术语”、“评价”等项目进行分类统计,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男生在“时间”领域经常失分,女生在“地域”领域经常失分。还可以设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等项目进行分类统计。一般来说,世界史往往是弱项。
二是深入分析,看看丢分的表象下隐藏着什么真正的原因。比如“错考”就是很多学生丢分的重要原因。是否应该进一步分析是因为粗心还是时间不够造成的?是心理压力大还是根本不了解题目造成的?当然也可能是思维定势造成的。再比如“考试时遗忘”,这也是常见的失分原因。那么,是记忆力弱还是太紧张了?是你太累了(身体不好),还是你不够敏捷(我根本没想到)?总的来说,各种具体原因大体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心理身体素质、考前准备。
最后,制定整改措施并实施。没有具体措施,光说“以后好好学习”就是不说。在找出失分原因的基础上,才能抓住主要问题,制定具体的整改措施,指导下一阶段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