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率的历史演变?

秦汉以前,人们以一周和三周的直径作为圆周率,这是古代的比值。后来发现古比误差太大,圆周率应该是一个一周的直径,大于三周的直径,但剩下多少,众说纷纭。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一种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线法,用正多边形内接的周长来近似一个圆的周长。刘辉计算出圆内接96个多边形,得到π = 3。正多边形内接的边越多,π值就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努力工作,反复计算,发现π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还得到一个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作为减少率和密度率。

刘徽(约公元225 -295年),山东滨州邹平县人,魏晋时期伟大的数学家,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是中国数学史上非常伟大的数学家。他的代表作《九章算术笔记》和《岛上算术》是中国最珍贵的数学遗产。刘辉思维敏捷,方法灵活。他提倡推理和直觉。他是中国第一个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论证数学命题的人。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南北朝时期河北涞源县人。他从小阅读了很多天文学和数学方面的书籍,刻苦学习,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突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