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超简介
张立超,字相庭。1914出生于黎城县唐王镇张家圈。著名书法家。张立超6岁开始学习书法,当时他去了一所私立学校。三年学欧,四年仿柳,三年学美,夯实了基础。65438-0937在济南做店员。四年后,我以写牌匾为生。建国后从事书法专业工作。他曾师从著名书法家王讷,在书法上取得了很大进步。历任中国书法协会山东分会理事、济南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济南市书法家协会筹备组副组长、江西大学名誉书法顾问、济南市CPPCC第六届委员会委员、济南市中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张立超的书法讲究章法布局,讲究整体画面的协调,呼应一致。楷书苍劲、严谨、古朴、浑厚;笔法流畅,充满活力,给人一种豪迈凌空之感。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市书展,作品在多家报刊发表。作品被日本出版的《中国书法杂志》、《书法大辞典》、《中国书法精选》、《中国现代书法》等收录。张立超的书法在国外有一定的影响。1966年2月,中国书法展在日本举行,隶书、隶书、篆书nave参加。1976年7月,日中友好协会、全日书店联盟、每日新闻举办“现代书法展”,张立超作品再次入选。泰山上有张立超手书的石刻。千佛山的“鲁班寺”碑刻牌匾,趵突泉公园的“卧牛泉”石刻,都是他写的。1982死了。他从小就天资聪颖,记忆力极好。他曾经以神童闻名。据说他3岁的时候,爸爸背着他在街上走,他特别喜欢看门上的对联。六岁的我,永远也忘不了什么,默默记下来,这让父亲既惊讶又高兴。尽管他家很穷,他诚实的父亲还是把他送到了一所私立学校。他尊重父亲的命令和老师的训练。三年学欧,四年仿柳,三年学美,经历十年寒暑。他不仅练就了一手非常严谨、规整、正确、漂亮的楷书,而且为书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6岁那年,他告别父母,只身前往济南。无论是在酱园当学徒,还是在钟表店当店员,他都能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怀着极大的好奇心练习写作。40年代中期,在朋友的介绍下,拜著名书法家王讷先生为师,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王讷先生,莫贤,晚清学者。民国时期,连任山西省教育厅厅长、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商会会长。他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他不仅书法好,而且诗文功底深厚。有诗词书法指导出版,有“地远天高,我是峰”的墨宝留在泰山上。王讷欣赏李超先生的进取精神,认为这是一份有价值的材料。因此,他不仅在用词、笔法、书法等方面悉心教授古诗词,还经常带他参加各种笔会,广泛结识著名书法家。在老师严格系统的指导下,张立超先生深受影响,勤奋教学十余年。40年代末,他成为泉城著名的书法家。
建国后,王先生能够从事专业的书法工作,一生致力于书法艺术的研究和创作实践,书法才华得到充分发挥。张立超先生不仅擅长楷书,而且擅长草书。他的草书如蛇,纸上满是烟味。外表优雅,内涵倔强,纯净自然,没有一丝尘埃。这与一些所谓书法家的自我发泄相去甚远。如他为次子国盈写的最后一幅草书书法作品《望月壮志凌云》,以其严谨、稳重、挺拔的姿态,蕴含着一种超然、洒脱的神韵,点画与绘画的联系增多,加强了重光的节奏,飘逸中含醇。它既有严谨朴实的一面,精细微妙但不细腻;同时又有热烈奔放的一面,笔墨酣畅淋漓,不松懈。徐的慢笔所造成的动感和点画形式,给人以温婉从容的感觉。
纵观先生草书的发展,总的趋势正如孙的《书谱》所言,“初学者分布,但求公平;知道正义是对的,就要追求危险;它不仅可以避免危险,还可以恢复正义,实现从初级正义到高级正义的发展。因此,一些书画鉴赏家说,市场上辨别张立超先生签名的书的真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甚至印章的排列也体现了整体布局的稳定性和公平性。王先生和很多书法家一样,喜欢在业余时间画几笔画家的作品,但画的多是素描,尤其喜欢画“四君子画”。他的画大多是水墨画,很少用色彩,追求一种宁静、淡雅、独特的美。正因为找他要字的人太多,他从来不以画示人,所以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画家大师。
先生的另一大爱好是诗对。他的对仗诗不仅意境高远,而且对仗平实、层次分明、和谐工整。在他的次子、山东省书协理事、济南市书协副主席、CPPCC委员张国英先生的办公室里,我有幸看到先生在文革前亲笔题写的一幅精美的对联:“我向来五彩缤纷,惟惜寸陶。”王先生的人格就像他的书法一样,朴实无华,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一点。他长期从事并十分重视书法的教学和普及工作。从1952到去世,他多次为济南的中小学生写楷书字帖,30年来从未间断。他以育人为最高乐趣,把大量精力和大部分业余时间花在书法艺术教学上,勤于教学,不慕荣誉和利益,过着平静安逸的生活。他一生最大的贡献不仅是书法艺术的成功,而且为山东书法事业培养了大批后备力量,促进了山东书法的发展和繁荣。
他的风格非常平易近人。随着他名气的传播,他的书法作品也广为流传,为人们所珍视,所以来墨宝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但无论什么情况,他都能随心所欲,认认真真地写书,不花钱就能满足他的所想。
尤其是在那些人们无法回头的艰难岁月里,温饱都难以保证。但他依然不在乎丰厚的利润和艰辛,每次学生回家,他都热情挽留,倾注了全部的好客之情。他总是尽力帮助家里的贫困学生。20世纪60年代,一个弟子从鲁北一个贫困县来学书法,王先生就安排他和二儿子同床,住了一个半月。因此,他和他的弟子之间的友谊是密切的。虽然王老师已经去世20年了,但每到清明节,学生们总会来到他的墓前,表达对他老师无尽的思念和无限敬仰的真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