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门课只是中国近代史的必修课吗?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的垮台。经历了晚清、民国临时政府、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是一个逐渐形成并走向崩溃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中叶,英、法等西方列强相继发动侵华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加剧。70年代以后,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愈演愈烈,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

为了抵抗外国列强的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了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道德文化,打开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被外国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发生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化。中国的现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逐渐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21年,中国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 * *发动工农武装革命反抗国民党统治,开始了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持续高涨。1937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经过八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近代以来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和两种前途的决战。中国曾努力争取和平与民主,但国民党政府却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中国* * * * *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希望对你有帮助。

还有以下几种观点:

1.关于“现代中国”的概念严格来说,“现代”一词并不是指社会发展史上某一历史时期的科学概念。在使用中并不统一。总的来说,就欧美而言,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就是“近代”的开始。因此,世界历史以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现代”历史的开始。但中国的情况不同。中国历史上没有像欧美国家那样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我们把1840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并不是因为此时中国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成熟到封建生产关系要求被取代的地步,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就像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一样。但主要是由于外来侵略。它引起了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把中国推向了一个不同于过去的历史时期,即半封建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时期。这个社会虽然后来也产生了资产阶级,也有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阶段,但很难说是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仅从中国的历史发展阶段来看,大致相当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范畴。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阶段就被视为“近代中国”的历史。当然,国外一些历史研究者并不这么认为。他们把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推到了17世纪中叶清朝的建立。一方面,他们强调与西欧历史阶段的对应。另一方面,他们试图描述中国近代史的主题,好像这是中国的民族矛盾。这是不科学的。着眼于中国社会的特点,我们仍然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阶段看作是现代中国。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始于1840,止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那么整个时期是否应该算作“中国近代史”呢?从科学上讲,应该是。这种观点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来了(比如荣孟元1956写的《论近代史分期》一文,明确同意中国近代史的界限是从1840年9月到1949年9月的观点),后来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到现在应该说已经基本认可了。但在教学习惯上,一般以1919的五四运动为界,划分这段历史,前半段作为“中国近代史”。后半部分归类为“中国近代史”。也就是说,只有旧民主主义阶级被划为“中国近代史”,而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被划为中国近代史。这两个阶段虽然确实有不同的特点(主要是革命领导力量不同),但其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都应该放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时期。这是我们需要了解的第一个问题。2.与中国古代历史相比,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有什么特点?第一,它的历史变迁非常迅速和剧烈。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但是从历史发展的宏观方面,也就是生产方式、政治制度、社会意识形态来看,应该说是处于长期相对停滞的状态,变化非常缓慢,国外一些学者对此大感不解。比如大文豪雨果感叹“中国真是保存胎儿的酒精瓶”。著名的黑格尔派曾说:“中国的历史本身并没有发展,所以我们不必听到历史的全部细节。”当时有德国学者说:“眼前的中国没有过去,而是一个我们自古以来就知道的、今天依然一模一样存在的国家。”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弗兰克(1795-1886)说得更典型:“中国人民永远是安息的”(见《中外文化交流史》第118-165438页)。当然,这种观点存在的很好。中国近代史就不一样了。新中国成立才110年,却经历了新旧民主革命两个历史阶段,可以说是跨越式的变革。除了社会性质和革命阶段的变化,还表现在其他许多方面。比如我们要讲的近代80年,发生了十几场震惊全国,甚至有国际影响的人民抵抗的战争、事件和重大斗争。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我们应该在学习中关注中国近代史上的剧变。其次,它的社会变迁非常复杂,这主要是由于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单一的社会形态。其表现大致可以看以下几点:(1)表现在生活方式上。近代以来,中国始终处于旧的生产方式衰亡,新的生产方式产生和发展的状态。封建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呈现衰落趋势,但与小农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封建经济基石自然经济从未完全解体,相当一部分腹地,甚至直到解放初期,这种痕迹依然明显,而应视为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生产作为社会新的生产方式。但它并不主要来自明末清初以来封建社会已经孕育的资本主义种子(这些种子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后几乎被摧毁),而是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束缚的空隙中,由洋务派所办的民企所依附的商业股票和小规模商业企业所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非常有限,从来没有支配过社会生产。外资比国资强多了。这样,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就有了地方经济、小农经济、成分各异的资本主义等多种经济形态。总之,在现代中国,多种经济总是并存的,并不是一种生产方式取代旧的生产方式那么简单。(2)在班级结构上。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各种经济成分交替对应并存,也就导致了各种阶级力量的并存和阶级关系的复杂化。我们知道。在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最基本的阶级。而中国近代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存,所以主要有四个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另外还有奴隶主和奴隶,少数民族地区还有农奴主和农奴,不占优势)。然而,这四个阶层的内部条件是复杂的,处于剧烈分化和变化的状态。比如官僚、买办、商人等形成的资产阶级。,很多人是地主,甚至当过两届地主和资本家。农民和工人阶级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就是一部分破产的农民流入城市,充当无产阶级的后备军,成为产业无产者。就说资产阶级吧。这个阶层很复杂,可以分为两部分: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民族资产阶级中,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的区别是很明显的。总之,近代中国的阶级状况非常复杂。(3)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社会矛盾很简单,就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在近代中国,不仅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仍然作为社会主要矛盾存在,而且增加了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而中国封建统治者与外国侵略者的关系是微妙的,即有矛盾又有勾结。(4)还体现在中国是列强共同控制和侵略下的半殖民地的特殊情况。近代中国既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也不是一个被帝国主义国家控制的完全的殖民地。那是一个被各国共同屠杀的半殖民地。大国的社会特征、地理环境和国力。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其他条件不同,所以侵华的方式和特点也不完全相同,但都试图控制和影响中国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掌握一种或几种政治势力。在侵略过程中,两者相互勾结,相互争夺,试图攫取尽可能多的侵略权。但是,他们不可能垄断中国,他们必须保持一定的力量平衡,使中国处于半殖民地状态。这也增加了近代中国社会史的复杂性。(3)中国近代史的阶段和基本线索。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最早是由胡绳同志在《历史研究》1954期第1期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系统地提出来的,文章题目是《中国近代史分期》。在此之前,我国有关近代史的著作一般不作明确的历史分期,多为“编年史”,即以重大事件为中心,分几章阐述每一事件的来龙去脉,评论其失败之处和历史意义(像范老的《中国近代史》第一卷)。这种体裁和风格的好处在于,它能使读者对某一特定历史事件的全过程有更完整的了解。但由于一般以一个政治事件的始末为基础,容易忽略与这个事件相关的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难以展现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线索和规律。自胡绳同志发表《中国近代史分期》一文以来,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可谓硕果累累。由此,胡绳同志在文章中提出的“三次革命高潮”的理论,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几乎有了定论。所谓“三次高潮论”,基本上就是以阶级斗争的表现来划分时期的标志。据此从中国近代史中得出三次革命高潮:第一次是1851-1864的太平天国时期;第二次是甲午战争后几年,即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时期。第三次是从1905年同盟会成立到辛亥革命。三次革命高潮构成了中国近代历史演变的基本线索。以此为基础,将整个中国近代史划分为三个可以在时间上衔接的段落:一是1840-1864;二、1864-1901年;第三个是1901-1919。多年来,无论是教科书还是中国近现代通史著作,大体上都遵循这一模式。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近代史学界展开了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第二次大讨论。这场讨论始于李同志在《历史研究》第一期1980上发表的一篇题为《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的文章。本文主张如题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旨在把资产阶级运动的发生和发展确定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有人把这种观点概括为“三步走理论”。但文章也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第一步。李同志也不同意把他的观点概括为“三步说”(主要是不同意“三”这个数字,他很欣赏“一步”这个比喻),所以我们不妨称之为“四步说”。“三步走”或“四步走”突出了资产阶级运动的线索,与“三次高潮论”明显不同,是对“三次高潮论”的挑战。在具体的历史事件中,两者的区别和差异主要表现为:在“三次高潮论”中,突出了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地位,而不是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这是第二次革命高潮的主要标志);在“四步说”中,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排除了义和团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