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通货膨胀的原因

中国铜币时代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铜币内在价值的降低。铜作为金属,是有价值的商品。根据商品交换的原理,等价的商品被交换。铜币价值的降低,直接导致同样数量的铜币只能换来更少的商品。铜币价值的下降,是由于铜金属本身价值的下降,以及铜币中所含金属材料的实际价值因人为减重和扩大单一面额而远低于名义价值造成的。

(2)统治者采取错误的货币政策,滥发假币,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在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财政支出主要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国防职能;二是满足统治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第三,稳定社会秩序的社会功能,比如救灾。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统治者往往特别荒淫,不遗余力地用物质资源来满足欲望,因此消耗了大量的金钱和粮食;同时,由于封建制度固有的弊端,土地往往不可避免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造成贫富严重不平等,往往激化为社会矛盾。一旦矛盾激化,就会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所以封建王朝会镇压,需要钱和粮食;中国的季风自然环境容易发生水旱灾害,这就需要卖钱,也就是钱和粮。总之,无论是统治者放荡生活的需要,还是战争的需要,都会耗费大量的金钱和粮食。在大量消耗货币和粮食的同时,劳动力的投入却大大减少,导致商品生产大量减少,国家税收锐减。一方面消耗大量的钱粮,消耗国家的财政储备。另一方面,国家税收锐减,因此国家财政恶化。一旦国家财政恶化,封建王朝往往采取发行虚拟货币的方法。当统治者减少硬币的尺寸时,他们也增加了投入的货币量。原来,同样单位重量的货币,一美元换成五美元,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了四倍,类似于信用货币下的通货膨胀。在这个时期,人们尽力寻找铜材,铸造硬币进入流通,并且越来越多的钱。

(3)由于战争等原因,物资和商品短缺。除了铜币本身的原因,由于战争导致的生产力下降、材料匮乏、商品不足也会导致价格上涨。在我国历史上,粮食不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财富的象征,是流通中最重要的商品。战争造成的巨大破坏导致了粮食产量的大幅度下降。在战争中,从事商品生产的劳动力被严重消耗,社会经济发展系统被严重破坏,必然导致流通中商品的严重短缺,而流通中商品的严重短缺也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比如西汉初年,连年战乱,田地荒芜,生产力极低。米价涨到15000到10000元,马价涨到每匹100金,而正常米价28元,马价5400多铜币。无数人饿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