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关于勤读书的历史故事?
孙敬在汉朝读书很用功,从天亮一直读到明月升起,中间没有休息。如果觉得累了,想睡午觉,就在头上绑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端挂在屋顶横梁上,这样就不会打瞌睡,让自己一直保持清醒。有了这种实力,孙敬终于成为了当代学者。战国时期,苏秦出身贫寒,经常被人看不起,但是读书非常刻苦。如果他困了,就用锥子刺他的大腿,血流到脚踝。剧痛提醒他继续用力。就这样,苏秦终于学无所不知,挂了六国国玺,主持了联合抗秦的计划。
2、烧伤膏:
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在《读书心得自述》中说:“口含六艺,手握百书。”.....烧药膏继续,永远穷下去。“据说他读书的时候,经常嘴里念诵着六经,手里不停地翻阅着各种经典,从点亮油灯到天亮,日日夜夜如此,年复一年。
3、勤奋可以弥补: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诗人、画家郑板桥,天资不高,记忆力差。但勤奋可以弥补,所以他在“勤奋”二字上下了功夫。比如一本书,别人读一两遍就能记住,郑板桥不行。于是,他多读几遍,一些经典的书,他会读几百遍,直到彻底理解。他不仅勤于读书,而且勤于思考和实践。他常常凝视天空,一动不动地发呆,别人跟他说话,他的回答常常是不着边际,或者前言不对后语,但实际上他在专心思考。由于他的努力,他最终成为了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
4、应雪宝萤火虫:
晋朝时,有个名叫孙康的人,非常好学。他家太穷了,买不起灯油,晚上也不能学习,所以他尽力努力学习。冬天的夜晚,他常常不顾寒冷,在户外借着雪光学习。当时,还有一个叫车胤的人,他和孙康一样,没钱买灯油。夏天的晚上,他捉了许多萤火虫,放在纱布袋里,用日光灯照着,日夜研究。
5.负薪资挂角:
汉朝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生计,他每天都要上山砍柴,没有时间学习。但他学而不倦,读书时经常背着柴火走路。隋朝有一个叫石米的人,小时候放牛。他每天出门都带几本书挂在喇叭上。牛吃草的时候,就坐在草地上努力学习。
扩展数据:
韩愈(768-824,65438+2月25日)河南合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王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韩愈中状元,两次升官,厌督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因议事被贬阳山。后来,他成为外国官员、历史学家和中国书法家。元和十二年(817),成为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抗击“淮西之乱”。元和十四年(819),因谏佛骨被贬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称为“高丽吏部”。长庆四年(824),韩愈病逝,享年57岁,被谥号追授《礼记》,故名“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昌利伯被追封,祭拜孔庙。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与柳宗元并称“刘汉”,被誉为“文章大家”、“百代文宗”。后世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并称“千古四大文学家”。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圣八杰”之一。他的“文道合一”、“言之有度”、“做好事”、“言之有道”等散文写作理论,对后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文集》40卷、《外国文集》10卷、《教师评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