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区的历史名胜

烟墩路是老东山的入口。从大道路到东山百货。全长100-200米,周边的四友路和新合浦地区也是华侨开发老东山的见证,其洋楼别墅群一直是当地人所称道的历史财富。

从郊区到“东山少爷”的修炼地

烟墩路因烟墩山而得名。据《文史》等相关资料,20世纪来临之前,广州东山还是大东门外1.5km的郊区。几座小山连绵起伏,烟墩山就是其中之一。小山周围有一些田地、菜地和小鱼塘,人烟稀少,属于四友乡和何山乡。虽然离省河很近,但直到清末还是一片荒芜,不被政府重视。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辛丑条约》签订时,当局收容外国人来华经商,美国浸信会外国传教部与当地基督徒合作,方便东山兴办学校、医院,开展传教活动。

广九铁路开通1907。东山寺北面建有十余间房屋,供外国建筑工程师使用,附近还开设了高尔夫球场,以满足居民的需要。这座房子就是今天的“东花园”。东园还有一座“浪楼”,附近的叫坡底。

海外华人建筑热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华侨回国探亲,手头有了一些资金,掀起了东山华侨住宅的第二次开发浪潮。当时广州设立市政办公室,拆城墙,修马路,房地产业特别繁荣。东山以其优美的环境和便宜的地价再次吸引了海外华人的目光。于是,许多道路被开辟成形,烟墩路就是其中之一,中西合璧的建筑也在附近拔地而起。其中,美国华侨石梅在烟墩路上建了一座五彩园,占地2897平方米,前后有三座建筑和花园。据说是当时东山最大的花园式别墅。

名人曾聚集于此。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范围内爆发经济危机,许多华侨将资金带回国内。烟墩路附近的东山房产再次成为热点。此外,一批跟随孙中山航空救国的航空老兵也在这一带建房。但建国前后,与私宅不同,这里一度成为军事区域之一。改革开放后,经过一路房地产开发,很多外国人搬进来,打破了华侨居住的旧局面。烟墩路逐渐成为温格,华侨业主的后代从海外归来,探访祖先旧居。这里的华侨住宅也成为广州和华侨之间的纽带。烟墩路沿线的小洋房享誉海内外,促进了这里的休闲产业,使这里成为人们寻找老广州西方风味的休闲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