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县的历史天气

清明节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和春末之交,也就是立冬至日后108天。中国汉族的传统清明节始于周朝,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之用,时万物清净明,盖时万物清净明,故名。”清明一到,气温回升,正是春耕播种的好时节,所以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说法。清明节是祭拜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是扫墓。2006年5月20日,这个民间节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日的起源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长夏、端午、中原、中秋、冬季至日、除夕)之一。一般是公历4月5日左右,节日周期很长,有两种说法:10前8天和10前10天。

据说,清明节的起源始于古代皇帝对“基本祭品”的补充。后来民众纷纷效仿,在这一天祭祖扫墓成为中华民族的固定习俗。

要说清明节,需要从一个现在已经失传的节日说起——寒食节。

寒食节又称热食节、禁烟节、寒食节,距离冬季至日105,也就是距离清明节只有一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日习俗是禁火,不用火做饭,只吃准备好的热食和冷食,因此得名。

据说清明节的起源始于古代皇帝和将军的“扫墓”仪式,后来人们纷纷效仿,在这一天祭祖扫墓成为中华民族的固定习俗。

“清明节”这个名字也来源于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108立冬后的一天是齐的清明节。清明节气* * *有15天。由于是清明节,时间在春分之后。此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晴朗,田野明净,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生机。把这个时期称为“清明”是一个恰当的词。

地球公转一周是黄经360度,地球到达黄经零度时定为春分,然后每运行15度就有一个节气,* * *有24个节气。所以阳历中节气的日期是固定的,闰年会有两天的差异。农历是反映物候变化、指导农时的阴阳历。还结合了农历,即月相的周期为29.5天(一次满月到下一次满月的时间间隔)。因为计算农历节气的具体时间需要精确的天文知识和数学知识,以前的历书中每个节气的发生时间都是要由国家颁布的(比如立春精确到年、月、日、分、秒),不同时间计算的规则也不一样,所以清代的方志用了很长的篇幅和很多图形公式来说明当时的计算方法。一般来说,农历节气的设定规律只是确定正月为节气,月中为中气。两个节气的间隔是15天,这是人们计算的唯一依据。节气歌也是普通人掌握节气的必备知识。稍微复杂一点的计算是,前一年的冬季至日(一年中太阳最少的时候)105天后为寒食,106天后为清明;现在按阳历算就简单多了,4月5日或4日(视当年2月或29日而定)即可。从天文学上讲,4月5日或6日,当视日(即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达到15度时。

在古人的观念中,108是一个代表圆满、吉祥、古老、深刻的大数。将清明放在冬季至日后的第108天有着深刻的含义。清明之所以得名,不仅是因为此时万物生长得干干净净,还因为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一轮鲜阳,这一时期天地之间流动的阳也是一轮鲜阳。

种族发生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用“清明”的语言来庆祝洪水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空清澈明亮,正是春游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朝就开始了,古往今来已经成为一种习惯。除了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和春光,我们还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增加生活情趣。

清明节扫墓很流行。事实上,扫墓是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据说寒食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休。唐玄宗在位二十年,下令天下“寒食入土”。因为寒食与清明联系在一起,所以在清明逐渐流传到扫墓。清明期间,扫墓更受欢迎。在古代,孩子们在扫墓时经常放风筝。有些风筝配有竹笛,风一吹就能发出声音,就像风筝的声音一样。据说这就是风筝得名的原因。

清明节在北宋是很常见的,现在张择端的< & lt<清明上河图> & gt它描绘了北宋惠宗清明时期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

自2008年以来,中国已经承认清明节为法定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改为三天。一直延续至今。

节日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丰富而有趣。除了禁火、扫墓,清明节还有徒步、荡秋千、扫墓。

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民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禁止吃冷食。为了防止冷食冷餐对人的伤害,大家都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在清明节,人们避免打针和洗衣服,大多数地区的妇女避免步行。傍晚前,大门前要撒一条灰线,据说是为了防止鬼进屋。所以,这个节日是一个有特色的节日,既有悲伤又有酸酸的泪水去扫墓的新坟,还有踏青的欢笑。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荡,就是拉皮绳,动。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它最初被称为钱球,后来为了避免禁忌,它被改成了秋千。在古代,秋千是用树枝做的,并用丝带系住。后来逐渐发展成两根绳子,脚踏的秋千。秋千不仅能增进健康,还能培养勇气,深受人们特别是孩子的喜爱。

踢球

弓是一种橡皮球,球皮是皮革做的,球里塞的是羊毛。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流行的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的目的是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节的清明上河图。

一个。马球就是骑着马,拿着棍子打,古代叫鞠躬。《三国演义》曹植名都中有一句“连篇打句容”。在唐代的长安,有一个宽阔的体育场,唐玄宗和景宗等皇帝都喜欢马球。张淮王子墓中的《马球图》描绘了唐代马球运动的兴盛:画中20多匹马在高速飞奔,马尾辫被扎起。玩家们披着披肩,穿着靴子,手持棍棒,一个个互相击打。《金枝析》记载辽国把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习俗,在端午节和重阳节打马球。晋《李实志》也记载晋人在端午节时击球。宋代有“球戏乐”舞队。到了明朝,马球依然流行。《续文献通考》记载,明成祖在东园多次击球射柳。明代《玄宗乐图》长卷中,有玄宗赏马球的场景。当时当官的知望写了一首午后看球赛的诗:“玉如金马,雕有七宝。”当你飞翔的时候,你会震惊,你会感受到星星。煽动页成了三胜,欢喜是第一。青云循着足迹,蜿蜒在寺庙的东端。“在北京白云寺门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的守则。清朝天坛也有马球,马球直到清朝中期才消失。近年来,Xi安出现了古色古香的马球运动,这使得这项古老的运动在消失多年后重新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

春游

也叫春游。古称探春、荀春。四月清明,春回大地,大自然处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的好时节。中国民间一直保持着清明节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节前后,春光明媚,春雨纷飞,栽植苗木成活率高,生长快。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些人甚至称清明节为植树节。植树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的3月12日为中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节最受欢迎的活动。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不仅在白天穿上它,晚上也穿上它。晚上在风筝下或稳风拉线上挂一串彩色小灯笼,像闪烁的星星,称为“神灯”。以前有人把风筝放在蓝天上,然后剪断线,让微风把它们送到天涯海角。据说这样可以消除疾病和灾难,给自己带来好运。

在死者墓前向其致敬

清明扫墓,对先人来说,叫做“尊重对时间的思考”。它的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明代《帝都风光略》中写道:“三月清明,男女上坟,载其敬,轿背挂元宝,路上尽是尴尬。祭拜者,哀悼者,哭泣,除草,给坟墓加土,烧几次元宝,用纸钱买坟。如果看不到纸币,那将是一座孤独的坟墓。哭完了,不要回去,去香树,择园,坐下来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但不一定是清明时期,而是秦以后。直到唐朝才开始流行。《清李彤》说:“在除夕、寒食节和初霜节,你要祭扫坟墓。期间会以素服侍寝,以酒及割草木之工具,周中封树,断曹静,故称扫墓。”并流传至今。清明节祭扫仪式本来是要亲自举行的,但是因为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等条件不同,祭扫的方式也不一样。“烧一捆”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也称“包裹”,是指孝从师洋寄往阴间的邮政包裹。以前南植店卖的是所谓的“裹皮”,就是一大包用白纸糊起来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木刻版,四周印有“死亡咒文”的梵文音译,中间印一个莲花碑,写下区号死者的姓名,如“已故张福君在云山怕老大”等字样,既是包裹又是碑。另一种是素包皮,不印任何图案。就在中间贴个蓝色的牌子,写下死者的名字。也作为主卡使用。包里有很多种钱。

穿柳枝

据说插柳的习俗也是为了纪念农耕始祖神农教百姓耕种庄稼。有些地方,人是明明白白的。

孩子们把柳枝放在屋檐下预报天气。有句古话叫“柳枝绿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说法。黄巢时期规定“清明为期,刘岱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逐渐被淘汰,只盛行插柳。柳树的生命力很强,俗话说:“有心栽花,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在土里就活,插在哪儿就活在哪儿,年复一年地插下去,到处都变得阴沉沉的。清明节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把清明节、七月三十日、十月初一作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求援的时候。为了防止鬼魂的骚扰和迫害,人们放上柳树,戴上柳树。柳树在人们心目中有辟邪的作用。受佛教影响,人们认为柳树能驱鬼,并称之为“鬼树”。观音用柳枝蘸水帮助众生。北魏的贾思勰在《齐·姚敏书》中说:“拿一根柳枝放在房子上,百鬼不入屋。“清明节是鬼节。柳条发芽之际,人们自然插柳穿柳辟邪。

刘赦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术的游戏。据明代记载,把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把葫芦高挂在柳树上,弓射葫芦,鸽子飞出来,以飞鸽的高度来判断胜负。

斗鸡

在古代,斗鸡比赛盛行于清明,斗鸡始于清明,一直持续到夏季至日。中国最早的斗鸡记载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蔚然成风,不仅民间如此,皇帝也不例外。比如唐玄宗最喜欢斗鸡。

残花会

蚕花节“蚕花节”是蚕乡特有的民俗文化。在过去的清明节期间,这项民俗活动在吴彤、乌镇、崇福、洲泉等地举行。其中,洲泉的Aśvaghoṣa庙和青石的双庙最为壮观。Aśvaghoṣa寺,位于洲泉镇西部,在当地被称为“寺中之王”。每年都有很多活动,有迎蚕神、摇快船、台阁闹事、拜香凳、打拳、打龙灯、抬杆、唱戏等。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大部分在船上进行,很有水乡特色。

气候特征

清明是代表物候的节气,意思是天气晴朗,草木茂盛。俗话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天气晴朗时,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浓浓。但清明节前后,冷空气仍不时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三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早稻死秧。因此,水稻播种移栽时要避免暖尾冷头。在西北高原,牲畜在严冬和饲草料不足的影响下身体虚弱,需要防范春季后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牲畜的危害。“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但在某些领域,情况并非如此。特别是华南西部地区,经常处于春旱期,4月上旬降雨量一般只有10到20毫米,不及江南的一半。华南东部虽然春雨多,但4月初的降雨量一般只有20到40毫米,自然降水不足以农业生产,必须年前蓄水补充。此外,5-6月是一年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加强对冰雹灾害的防御。清明期间,除东北、西北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已升至12℃以上,从北到南到长城内外,到处都是春耕的繁忙景象。“清明时节,麦长三日”,黄淮以南地区的小麦即将开始抽穗,油菜已经开花,东北、西北地区的小麦也已进入拔节期。后期要抓紧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正处于大批量播种的适宜季节,要抓住时机,抓住晴天,早播种。“梨花越来越清”。此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人工授粉,提高座果率。华南早稻种植要清理干净,及时施肥。玉米、高粱和棉花也将到处种植。“明日茶前,二芽”,茶树新芽生长旺盛,要注意病虫害防治;名茶产区陆续开采,要严格科学开采,保证产量和质量。

当地风俗

中国有25个民族都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基本主题都是扫墓祭祖,郊游踏青。受汉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有清明节的习俗。

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节日食品。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的结合,一些地方仍然保留着清明节吃寒食的习惯。在山东吃鸡蛋和冷馒头,在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据说如果不这样,就会下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他的眼睛很亮。晋中地区至今还保留着清明前一天禁火的习惯。

大中华区

河北在河北上坟烧纸钱讲究“清明早,十一(农历鬼节)晚”。清明前一周开始扫墓烧纸,清明节很少有人去扫墓。河北南部选择在清明节前一天的寒食节扫墓。全城男女都出去踏青,看花,摘菜,做柳。有句谚语说:“清明不穿柳,清丽容颜变明眸”。上海、上海和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和徒步,每年清明前后出游人数近千万。由于改革开放,墓地蓬勃发展,相关遗址主要分布在外省的苏州、嘉兴等地。因此,前往上述地区的人数达百万以上,往往造成清明前后省内交通连续几天拥堵。

将无芒雀麦汁和糯米混合在一起,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用豆沙、枣泥等馅料包裹,放入以芦苇叶为底的蒸笼中。清蒸球色泽翠绿,香气四溢,是清明节最具特色的时令食品。上海也有一些人,清明节,扫墓、家宴爱吃桃花粥,爱用刀鱼。对于上海人来说,青团是清明节祭祖不可或缺的供品。

温州

在温州,吃棉花菜饼是一种习俗。顾名思义,棉花菜饼就是用棉花菜做的饼,有人称之为清明饼。棉花菜是按温州话翻译的。原来它的学名是曲阜草,只有清明期间才会有。做棉花菜饼很有讲究。首先,你应该去地里摘棉花蔬菜。(棉菜不是自己种的,每到清明都会自己长。)然后洗干净晾干。(倒臼是石头做的工具,过去他们用来捣年糕)捣碎后加入米粉(一般是八公斤白米粉和两公斤糯米粉)加适量的水。把所有的棉花蔬菜均匀地混合到米粉里就行了。浇好后,准备里面的馅料,这也是很重要的一道工序。这里最常见的是用鲜嫩的竹笋、豆腐、猪肉、糯米粉。包好海绵蛋糕后,你必须在下面放一片葡萄柚叶。第一,是避免粘锅。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因为放了柚子之后,这个海绵蛋糕会有柚子的香味,味道会好很多。包好后放入蒸笼蒸25分钟。

在很多地方,祭祀仪式完成后,会分祭祀食物。晋南人过清明节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馒头,中间夹核桃、枣、豆,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绑一个鸡蛋,取名“子福”。需要蒸一个大大的总“福”来象征家庭团聚和幸福。上坟时,一般“子夫”是献给先人的,扫墓后全家共享。按照上海的旧习俗,祭祀用的蒸糕要用柳条穿起来,晒干存放。当他们在漫长的夏天到来时,他们会被油炸并给孩子们。据说夏天吃了不会生病。

湖州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包粽子,既可作为扫墓祭品,也可作为徒步旅行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实。”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蜗牛,一只鹅。”农民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在这一天,他们用针挑出蜗牛肉来烹饪,这被称为“挑青”。吃完后,把蜗牛壳扔在屋顶上。据说屋顶瓦片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养蚕。在清明节的这一天,会有俱乐部的酒。同一个祠堂的人一起吃饭。没有祠堂的人通常会和曾祖父家的孙子们一起吃晚饭。社酒的菜肴主要是鱼、豆腐和蔬菜,以及自酿的甜白酒。浙江桐乡市鹤山镇有句话叫“清明节如过年”。清明节晚上,强调家人团聚吃晚饭。桌子上摆着几个传统的菜:炒田螺、藕片糯米饭、豆芽豆、马兰头等等。这些菜都和养蚕有关。把吃剩的蜗牛壳扔到屋里,据说声音可以吓跑老鼠,毛毛虫会钻进壳里筑巢,不再骚扰蚕。吃莲藕是祝蚕宝宝吐的丝又长又好。吃发芽豆是口彩赢“财”。吃马兰头之类的新鲜蔬菜,就是取“青”字,以配合“清明”的“绿”。

福建省

福建闽南不一定只在清明节扫墓。扫墓一般有两个日期。泉州的习俗是清明节前后几天,而漳州有些人会选择在三月初三上巳节附近扫墓,客家人一般在春节后扫墓。方式是,清理完坟墓环境(如杂草、树木)后,先祭拜土地神,再祭拜祖先。祭拜结束后,用小石头在坟墓上按下“墓纸”,表示坟墓已经修好。清明节那天一般不做饭,只吃凉润的饼,起源于寒食节的习俗。

四川省

四川都江堰泼水节祭祀仪式,祭祀李冰父子的清明节(二王庙庙会)(成都都江堰)。

山西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大部分地方不烧香不烧纸,所以坟前挂着钱之类的东西。曾有“清明上河图白”之说。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清明节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大部分地方都要把钱和其他东西全部烧掉,理由是除非烧光了,否则不会转给祖先。大同等地习惯白天上坟,晚上在家烧钱烧丝。在晋西北的河曲等地,带酒带菜上坟,然后在坟前吃喝,意思是和祖先一起喝酒吃饭,这是旧习俗。在山西南部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枣糕在坟前打滚。传说是为了给死去的老人挠痒痒。在晋中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是形似蛇的饼。回到家,把面包放在院子里吹干再吃。老人们注重治病,其源头是因为寒性食物禁火。

晋南上坟后,回家要拔些麦苗,在门上插上松枝、柏叶或柳条,辟邪。山西北部有许多柳树插枝。在其他地方,一些柳条被插在坟墓里。

晋南人要蒸馒头,里面放核桃、红枣、豆子,叫子福。带着儿子孙子的祝福,都带着祖先的祝福。家家都要做黑豆凉粉,切成薄片,配着汤吃。铲蔫草,搓在炕席上,叫赶蝎子。在晋东南,人们头上顶着柳枝枯叶。女人要用金色的饰品(头饰)贴在太阳穴上。在山西北部,习惯上有黑豆芽,和玉米面包、黑豆芽馅一起吃。晋西北讲究用小米粉做饼,俗称“撒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节后一天会收一个女老公,俗称“鲜火”。

山东(省)

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在清明扫墓时,要给墓穴添加新土。据说这是给祖先修房子,避免夏天漏雨。在威海、栖霞、黄县等地,祖坟公祭后,全民一起吃祭后的馒头和菜肴,称为“房食”或“水会”。南北朝时期的“斗鸡”习俗,在鲁北也一直保留着。这一天,宾县的孩子们用煮鸡蛋互相支持。谁先打破鸡蛋谁就输了。岐山、博山等地在清明节煮一锅小米干饭让牛饱餐一顿,称为“稻牛”。有句谚语:“打千骂万,一顿清清白白。”。

河南省

巩县清明,女婿还祭岳家祖坟。人们祭祀青苗、牛王和红山神。在孟津县,清明时节,麦田里正在播种幼苗。

山西省

兴平县明确,公婆互赠纸钱,互拜坟墓。富平县家家户户在清明节请名山之泉源水,* * *给一个神送礼。准备祭品祈求丰收叫做“游泳”通州县清明过后,柳枝插门;还有把纸钱放在树干上,据说可以防虫防蚁。洛川县蒸小笼包为食,包子装饰成鸟蛇形状。据说介子推上绵山时,有鸟和蛇保护,所以被留作纪念。

江苏省

台州农民在清明节举行划船比赛,称为“舟舟”。镇江人用七片柳叶泡茶,据说可以明目。丹徒县庐山附近的村民,至今还保留着“望棉”和“绵山”的旧习俗。

安徽省

徽州府在清明桃心泉酿酒。清明节,贵池县,妇女们制作蚕茧来祭祀蚕,祈求蚕的丰收。泾县称清明节为“插柳节”。生日清明的时候叫“野鬼”,家家贴一棵柳树,在坟头树上挂纸钱。

湖南

长沙府叫《追忆似水年华》。永州府清明节,凌晨打水,几个月不变,特别好酿酒。新田县农业谚语:“清明,万事成”。

四川省

在四川东部的重庆和万县,旧时有“上野坟”的习俗。清明节前后,三两个女人带着酒和菜一起去郊外野餐。男人,不管认识不认识,都可以来凑热闹。在什邡等地,妇女将荠菜花蘸油丢入水中,视水面花纹而定,称为“油卜”。在成都,有炒饭团卖,用颜色点缀,用线连起来,叫做“开心丸子”。

广西

清明节,衡州村民,拿柳叶和螺蛳泡在水里洗眼睛,据说能使眼睛明亮。兴仁县扫墓后,用白纸做长条幅挂在墓头,称为“标坟”,也叫“挂青”。开阳县扫墓时,值班的祭司长准备酒和食物作为祭品。祭祀结束后,亲戚朋友会在附近举行宴会,这被称为“野餐”

江西

新建县清明祭扫,以春饼为例。永丰县清明扫墓三天,然后七天。除了祭祀仪式外,米粉还用作水果,称为茧果,或者将糯米压成饼,浇上糖汁,称为米果,至今仍有寒食遗风。在安义县,清明节只由男人举行,女人不参加。

民间传说

介子推

有一个关于冷食的传说:

据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为了让她的儿子继承王位,对王子进行了一次恶毒的阴谋,申生被迫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天谴而流亡国外。在流亡期间,重耳遭受了屈辱。本来和他一起出去的朝臣,大部分都是陆续出去的。只剩下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跟着他。

。其中一个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昏了过去。为了救重耳,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到中国,成为君主。这就是晋文公,春秋时期著名的五霸之一。

晋文公上台后,除了介子推之外,对那些与他同甘共苦的朝臣提出了很多赏赐。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辩护。晋文公突然想起往事,感到内疚,立即派人要求介子推带朝廷受赏为官。然而,几趟下来,介子推不动了。晋文公不得不去讨好。然而,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手的房子时,他看到门是关着的。介子推不愿见他,早已背着母亲躲在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晋文公让他的御林军去搜绵山,但是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把火烧山放了,三面放火,留下一面,火烧起来介子自己就出来了。晋文公下令提升火烧山。没想到,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扑灭后,介子终究没有被推出来。上山一看,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看着介子推的尸体哭了一会儿,然后把尸体埋了,发现介子推的后背被一个柳树洞堵住了,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抽出来一看,原来是一件裙子,上面有一首血诗:

我希望你的主人永远是清楚的。

与其陪你当劝谏者,不如当个鬼不见。

如果你的主人心里有我,记得我经常自省。

我酒泉问心无愧,勤政清廉。

晋文公把带血的书藏在袖子里。然后介子推和他的母亲被埋在烧焦的柳树下。为了纪念介休,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为“介休山”,并在山上修建祠堂,将火烧山获释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告诉全国每年这一天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只吃冷食。

临走时,他砍了一段烧焦的柳树,在宫里做了一双木屐。他天天看着它,叹息道:“真可惜。”“第一步”是古代人的下属在上级或同级之间互相尊重的称呼,据说就是由此而来。

第二年,晋文公带领他的大臣们穿着便衣去远足,以表达敬意和哀悼。走到坟前,我看到死去的老柳树复活了,有成千上万的绿枝,在风中起舞。晋文公看着复活的老柳树,仿佛看到了介子推。他毕恭毕敬地走到他面前,慈爱地掐下一根树枝,编成一个圈,戴在头上。祭祀结束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并把它命名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经常随身带着一本血书作为纪念,鞭策自己掌权。他勤政清廉,努力把国家治理好。

从此晋国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对功勋卓著、不图富贵的介子推十分怀念。在他去世的那天,禁止燃放烟花来纪念他。还用面粉和枣泥做成燕子的形状,用柳枝串起来插在门的上方,召唤他的灵魂。这个东西叫“推燕子”(也叫中介的推)。从此,寒食和清明成为全国人民的盛大节日。每当有冷食,人们都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人们只吃事先准备好的冷食,如枣糕、麦糕等。南方多是绿球和糯米糖藕。每到清明节,人们就把柳条围成一个圈,把柳条枝放在屋前屋后,以示怀念。

刘岱茶流

清明节种树的习俗起源于清明节穿柳插柳的习俗。是什么让普通的柳条有如此非凡的价值?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为了纪念农耕始祖神农,后来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思。后来的传说都和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带领大臣爬山祭奠介休时,发现介休曾经赖以生存的老柳树死而复生,就给它起了“清明柳”的称号。后来的传说是,唐太宗把一个柳条圈送给大臣,作为驱赶疫情的祝福。这三种说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相信柳枝是有灵性的,可以辟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