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博物馆的宝藏
据《华阳国志》记载,李冰治水时,曾令五石犀为疏。成都博物馆还有一只石犀牛。长3.3米,宽2.1米,高1.7米,重约8.5吨。2012成都天府广场东北出土,器形似犀牛。其整体雕刻风格粗犷古朴,挺立,躯干饱满粗壮,四肢粗短,下颌和前肢躯干雕刻有卷云纹。
巨犀是同时期发现的中国最大的圆形石雕,具有很高的考古和艺术研究价值。石犀牛的长相莫名可爱,市民们亲切地称它为“萌妞妞”。
“蒙牛牛”刚出土时,全身“有病”,令人担忧。表面覆盖钢筋混凝土,其余部位有风化粉化、剥落、脱落等多种病害。情况复杂,保护难度大,不多见。
2013年初,石犀保护初见成效。为了让广大市民提前一睹猛兽风采,成都金沙太阳节期间,石犀牛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展出20天。
2016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将暂时存放在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石犀牛移交给位于天府广场的成都博物馆。经过文保人员的系统治疗和科学保护,神兽终于重见天日,逃离了潮湿和病变,如今作为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健康而自豪地与世人见面。
天府石犀发掘;
1973年,成都市政府在天府广场北侧修建电信大楼。挖地基的时候,挖出了一个石兽。当时文史专家认为,电信楼遗址属于五代宣化园,石兽可能是瑞华园前的石狮。但由于石兽太重,加上当时技术条件有限,无法拆除,一直留在原地。
2010因成都市政建设需要,电信大楼被拆除改建为四川大剧院。2012年8月,为配合四川大剧院建设,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队)开始对天府广场原电信大楼进行正式考古发掘。
2012 12 16二月,石兽露出真面目,被埋在地表下3米的地层中。它由一整块红砂岩雕成,侧立埋于坑中,头东尾西,器形完整,耳、眼、颌、鼻雕刻简单。根据层位关系和坑内共存遗物的年代特征,专家初步判断石兽的埋藏时间为蜀汉末年至西晋,生产和使用时间应为秦汉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