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三国历史是怎样的?

三国真史和三国演义入门

三国

东汉以后出现的时代称谓,以魏、蜀、吴三国命名。三国开始于220年魏取代韩,结束于265年魏。但史学界往往把184年黄巾起义的爆发作为三国的上限,把280年吴的覆灭作为三国的下限。

三国局势的形成

东汉钟平六年(189),灵帝驾崩,刘辩成为少帝。执政的何太后兄弟联系了西苑八大队长之一的袁绍,杀了掌管八大队长的太监简硕。袁绍和何进密谋杀害宦官,并召来州牧董卓入朝求救。宦官杀了何进,袁绍杀了宦官,董卓领兵进洛阳,掌管朝政。废黜少帝,立刘勰为帝,即汉献帝。董卓的独断专行引起了东汉朝臣和地方牧师的反对,导致了大规模的内战。

董卓入罗后,袁绍出师冀州,东郡太守桥假东汉之名,要求各郡起兵讨伐董卓,关东各郡纷纷响应。他们分重点,提拔袁绍为领军,用相机攻击董卓。初平元年(190),董卓避过关东的兵士,抱着献帝向长安进发。关东联军本来就是乌合之众,互相欺骗,互相吞噬,很快就分崩离析了。初平三年,长安兵变,董卓被杀,关中大乱。

经过激烈混战,到建安元年(196),全国已形成多个割据地区:袁绍占领河北、青海、滨河,曹操占领兖州、河南,韩遂、马腾占领凉州,公孙瓒占领幽州,公孙度占领辽东,、刘备、吕布先后占领徐州,袁术占领扬州淮南部分,刘表占领荆州。此外,张鲁还以道教组织的形式保护汉中地区,并供奉祭品救治百姓。在这些割据者中,袁绍和曹操的势力最大,也最活跃(见曹操,魏武帝)。

董卓入罗后,曹操逃到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集结兵力抵抗,成为关东联军的一员。他在济北(今山东省长清南)引诱投降黄巾军三十万人,精选其精锐,使之成为青州兵;并接待了一些有实力的地主。建安元年,迁汉献帝于许县(今河南许昌东),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他还耕种土地和积累山谷储存军事资产。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打官渡,曹操以弱胜强,歼灭袁俊主力;他还利用袁绍两个儿子之间的矛盾,攻占了袁的邺城,先后占领了青、冀、尤、泗州之地,从而统一了中原。建安十二年,曹骏出卢龙塞(今河北遵化西北),大败北侵的乌桓。

建安十三年,曹骏南下攻取刘表之子刘聪居住的荆州。倚仗荆州的刘备南逃。江东的鲁肃奉孙权之命与刘备会师商议对策,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与孙权结盟抵抗曹军,孙、刘联军在赤壁(一般认为在湖北浦阴西北,长江南岸)大败水师,迫使重返中原。这就是赤壁之战,促成了三国鼎立。曹操北归后,在关中、陇西用兵,将统一范围扩大到整个北方。

建安十六年,刘备领兵进益州,逐渐占领了柳岩之子刘璋的地盘。二十四年,刘备从曹骏手中夺下汉中,以荆州为根据地的关羽也向曹骏发起进攻,但孙权派兵攻杀关羽,占据了大半个荆州,隔着三峡与刘备军相持不下。

韩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死;十月,子曹丕称帝(即魏文帝曹丕),国号魏,建都洛阳,建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即汉昭烈皇帝刘备)。他的国名叫韩,世称蜀国,又名、建元彰武。孙权在221接受了魏的国号,在武昌被称为吴王。222年,蜀军出峡,在夷陵(今湖北宜都)与吴军相持。猇亭之战后,吴打败了鲁迅,回到蜀国。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即武帝孙权),后迁至建业(见建康)建立吴国。猇亭之战后不久,

蜀、吴复盟,与曹魏交战。虽然南北之间还是经常发生战争,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总体来说,力量大体均衡,维持了40多年的力量。

三国疆域大体分为魏国北部、蜀国西南部和吴国东南部。设置了师、豫、燕、青、

许、梁、雍、冀、幽、贺、荆、阳等州。其中,凉州领一名乌鸡校尉,保护西域;幽州之地,达辽东;南方诸国大致分别以秦岭和淮河为界与蜀、吴相连。蜀地位于宜州,从秦岭向南(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及云贵一带,故名)。吴酉阳,景,焦舟。三国户口,魏六十六万余户,人口四百四十余万;蜀有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人,官四万,兵十余万。吴有52万多户,人口230万,官员3万多,士兵23万。

魏国(公元220-265年)

汉魏时期的世家大族,魏晋称为士族,影响很大。大多数名人都来自这个阶层,或者在政治上站在这个阶层的一边。曹操因为宦官家庭出身,一般不会受到名士的尊重,也不具备击败出身大家族的割据者的政治优势。曹操对自己的名士的杀戮和轻侮,引起了兖州文人的激烈反抗,他的势力几乎全军覆没。东汉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袁绍,其势力和影响力远超曹操。他曾在随笔中辱骂曹操“多余丑陋”。官渡之战,曹操文武百官勾结袁绍。为了打败强大的对手,曹操不得不额外用人,即从下层社会招募有能力的人才。后来,他多次发出“唯才是举”的教令,招募那些蔑视名誉和宗教,却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但曹操选官的真正标准并不是“任人唯贤”,而是“治和敬业,有事赏职”。曹操不仅没有普遍否定世家大族所强调的道德标准,而且非常重视对名士的争夺。它的窗帘里有很多名人。官渡大战前,徐州大乱。他派陈群、何奎等名人去屠城县,以求安定。

情况。曹操得到邺城后,立即在袁绍原来的地区雇佣名士。荆州被破的时候,我们也尽力收集逃亡的本地和北方士人。曹藻越到晚年,越想慎德。

曹操死后几个月,在曹丕还没有代表汉朝称帝的时候,他采用了陈群建议的“九品官”的办法,选了一个贤良有识的成员担任他所在郡的首领。他负责对和他一起旅居海外的访问学者,评定为九类,作为吏部颁授官员的依据。这就是九品正制。魏为时,又加总政。九品钟政制之初,士人的人品决定权掌握在政府手中,钟政选择舆论根据人才的好坏来评价产品的好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东汉末年名士不顾人情、操纵选举的局面,有利于政权的稳定。但在士族发展和世代更替的岁月里,这种制度并不能长期脱离士族的权力和政治局,坚持其既定的原则。西晋时已经是“上层无贫,下层无势”,但九品制却成了巩固士族实力的工具。

为了维持固定的兵源,曹魏建立了士大夫制度。士子有特殊户籍,男子世代当兵或服特定徭役。秀才地位比平民低,秀才跑路,妻为奴无官。冀州有十多万读书人。

曹操的势力一直在壮大,主要的经济力量就是种地。曹操在建安元年破汝南、颍川黄巾起义,获得大量劳动力和农具,在许昌附近开荒。然后,许多郡设立田官,招募流亡者定居田地。一般屯田地区都位于容易耕种或重要的地方,自成一体,不属于郡县。种地的人是国家佃农,分四六分(用官牛)或半分。

向国家缴纳地租,但不承担额外的徭役。部分填海由军士进行,称为军垦。农垦工人的生产是由政府保障的,他们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农民和县人民。在短时间内,开荒可以保证军粮的需求。王芳在齐时,从寿春到洛阳,军士耕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见曹魏耕地)。

曹操驻冀州后,颁布调租令,对地主(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每亩征收四升地租。要求每户收集两块家用丝绸和两公斤棉花。以户调代替汉代沉重的人头税,对农民是有好处的,对受权贵家族庇护的佃户也是有利的。曹操下令加大对权贵合并的惩罚力度,但实际上很难阻止权贵合并。

随着北方的统一和屯田制、调租制的实行,北方社会秩序趋于稳定,生产逐渐恢复。政府修路兴修水利,方便了交通运输。在恢复的冶铁业中,水力鼓风铸造排水得到了普及,丝织业也繁荣起来。商品交换逐渐改善,硬币在魏明帝重新发行。洛阳和邺城日益繁荣。魏与倭寇马泰国保持着频繁的交往。西方国家也有使节和商人。

在文化方面,文学、哲学和科学技术都取得了重要成就。曹操、曹丕、曹植都是著名的诗人。还有以王灿、陈琳为代表的所谓建安七子。诗歌创作上形成了三曹、建安七子。

“建安体”留下了许多名篇。才女蔡琰(文熙)有一首千古传诵的悲愤诗,著名的乐府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也写于建安。以言和和王弼为代表的玄学的出现是

哲学思想的杰出成就。后来被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写了《伤寒论》(后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奠定了中国医学体系的基础。华佗擅长外科手术,首创使用麻沸散作为外科手术的麻醉剂。数学家刘徽在圆周率的计算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马军在机械方面有很多发明,包括水上起重工具的翻转。在宗教方面,道教由于黄巾起义和张鲁保驾的失败,一直被忽视。

当有寂静时,佛教继续传播。洛阳有佛寺,西域僧人来传经传译经。朱世行,颍川人,赴于阗取经,是第一个西行求法的汉僧。

魏建立后不久,政权开始腐败。齐国王芳时期,辅政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马懿之间发生了一场权力之争。曹爽重用了言和、邓逵、李生、毕贵、丁蜀等名人。,改朝典,拒司马懿。司马家是东汉以来的贵族世家,司马懿本人足智多谋,军事上也多有建树。荆楚二年(238),率军平定公孙渊,将辽东划归魏。

国家领土。前十年(即249年嘉平元年),曹爽乘王芳到洛阳城祭奠高平陵之机发动政变,迫使曹爽屈服,处死曹爽及其党羽,垄断朝政,史称高平陵事件。后来司马懿、其子司马师、先后平定了王陵(嘉平三年25i)、二年255、二年257)和诸葛诞(甘露二年257)的军事叛乱以及来自淮南的其他臣子的反抗,从而巩固了司马师的统治。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批玄学名人

司马氏家族对此持消极抵抗的态度,其中嵇康被司马氏家族以不破坏名教和试图帮助邱剑的罪名杀害。大部分是在魏、西晋初期投降司马氏家族的。

当所有的抵抗力量都被消灭后,司马懿立下大功,于魏景元四年(263年)出兵灭蜀。两年后,以接受退位的名义取代魏成为晋。魏历经五帝四十六年。

舒尼病毒

董卓入罗前一年(五年,188),汉宗室为益州牧。怎么死,张子成功了。柳岩、刘钢先后平了益州豪强的抵抗。建安十六年,刘璋邀请暂驻荆州的刘备入蜀,使其在汉中得到张鲁的保证。建安十九年,刘备占领益州;二十四年汉中,自称汉中王。那一年,留在荆州的关羽被孙权军偷袭杀死。221年刘备称帝后,次年为失荆州出峡,与吴军为夷陵而战。战败入蜀,病死。他的儿子刘禅继承了他。

刘备在新野的时候,邀请住在隆中的诸葛亮做他的助手。诸葛亮看清了北有曹操,东有孙权,荆州难以为继的局面,为了自保,战略上提拔刘备进入益州。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小国寡民,处境艰难。今天,当时统称为西南彝的川西、云贵等地的一些少数民族相继造反。宜州郡(今云南晋宁东)人,刚强勇武,执太守,谋附吴。张克知府朱宝、越王高定远等纷纷响应吕勇,华南动乱扩大。建兴三年(225),诸葛亮率军南下,大军分三路。诸葛亮的军队过了西平,马中骏过了东平,然后他们和李惠的中路人马合称益州郡。这时,孟获已经代表吕勇接管了县城。诸葛亮打败了孟获,按照马谡在离开军队时提出的“策为上策”的建议,在七纵七横的方向上俘虏了孟获,终于使孟获回心转意,平定了南方。诸葛亮将任意曲帅移至成都为官,令南、中、青羌各为一军,并让大兴吸引夷人,制作三部曲。南中的牛马充实了蜀国的军事资产。西南彝族地区的封闭状态从此改变。

华南战争结束后,蜀与吴的结盟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诸葛亮在建兴五年率军到汉中,与魏为争夺关陇而激烈交战。益州累了,诸葛亮就急着打仗。他一方面试图借助北伐巩固自己“复兴汉室,重返故都”的正统地位。一方面,进攻就是防守,这样才能生存。建兴六年,诸葛亮命令赵云按吉谷(今陕西省宝鸡市北)向西北方向进攻岐山(今甘肃省澧县东北)。前锋马谡在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大败,蜀军撤退。接下来的三年,诸葛亮一次次出兵,都是因为军粮差,没有结果。建兴十二年再次北伐,向渭水以南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进军。大军病死,蜀军撤退,北伐停止。

诸葛亮死后,蜀国相继以蒋琬、费祎、董允等人为相,他们也只是步其后尘。景尧元年(258)以后,宦官当权,政治腐败。姜维将军的北伐是徒劳的。景尧第六年,魏军分三路攻打蜀国,姜维在剑阁抵抗魏忠辉的军队,而邓玮艾离开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南下,于这年冬灭蜀。蜀国经历了两个皇帝,长达四十三年。

周朝的一个国家

汉朝黄忠起义前,孙坚随朱军赴中原剿黄巾,后转战凉州、荆州江南两郡。董卓叛乱期间,孙坚参加关东联军讨伐董卓,隶属袁术,活跃在淮南。孙坚死了,孙策掌管本部。兴平元年(194)左右,开始向江东发展。在周瑜等人的帮助下,驱逐了暂驻屈的扬州刺史刘友,逼退了会稽太守王朗。建安元年献帝都后,孙策不肯归附曹操,被封为武侯。建安四年,孙策击败庐江太守刘询,袁术吞并其三部,并得张羽郡。建安五年,孙策死,策弟孙权统众。建安十三年,孙权由吴土统治京师(今江苏镇江)。策划赤壁之战,势力直抵荆州;十五年,他以保险凭证招募岭南的士兄弟,取得半个东南。建安十六年,孙权土治秣陵,次年秣陵改建业。建安二十四年,孙权破关羽,占领荆州全境。三年后(222)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限制了蜀发展出峡的可能性。孙权剩下的困难是:一是应对山越的躁动,二是抵御淮南巢湖地区曹魏的压力。

山越人散居在东南各县山区,阻挡割据势力,甚至与曹魏在北方结盟,反对孙权势力向南方大陆扩张。孙权和山越打了很多仗,打了很多胜仗。嘉禾三年(234),诸葛率军攻丹阳山月。三年围城,山越十万人投降,其中丁庄兵四万,其余成了编外。孙吴统治的几十年间,山越人普遍与汉人融合。在东晋南朝的史籍中,关于山月的记载也只是偶见。

孙权的主要军事活动在淮南。赤壁之战后,曹多次攻打合淝,双方有赢有输。江北居民渡江较多,江边几个县城成了空区。

诸葛亮死后,魏蜀战争停止,魏在淮南加强了对吴的进攻。吴军除了在长江沿岸驻军,设置烽火台外,还在巢湖南口修建了濡须码头,戒备森严。魏军水师有限,攻难奏效,故魏武祥持年。

孙权统治时,江东经济发展显著。北方人来到南方,平地长出了山,劳动力增加了。长江两岸都有荒地,其中打桩荒地面积(今江苏常州、镇江、无锡)最大。会稽县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历朝历代修建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期发挥了航运效益。江南运河云阳至京口(今江苏省丹阳至镇)

一段河流穿山而过,不便通航,吴也未修整。云阳以西,破岗渎开通,连接秦淮河和江南运河,是三五至建邺的便捷水路。江南开始兴起丝织,但织造技术不高,蜀锦成为重要的输入材料。铜铁冶铸继承了东汉的规模并有规律地发展,青瓷业也在东汉釉陶制造的基础上成熟。由于江海交通的需要,造船业十分繁荣,海船经常北飞辽东、南通至南海各国。黄龙二年(230万),一支万人舰队到达益州,也就是现在的台湾行省。这是大陆与台湾省交往的最早记录。吴的使者和康泰,航行到(越南南部)和府南(柬埔寨境内)。大秦商人和来自林逸的使节也抵达建邺。

经济的发展和与外界接触的增多,促进了攻江南文化的完善,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经学和文史学者,如虞翻、陆机、赵薇等。佛教开始在江南传播。俗人智谦来自洛阳南部,住在天竺的高僧康桑辉后来从脚趾北上。他们在建康翻译经典,影响很大。道教继续在南方民间传播。

孙吴的将领以私兵身份与孙氏作战,孙吴多次给他们作为国家佃户,豪杰往往拥有多达数郡,从而逐渐形成了吴吴将领世袭领导的制度。与此同时,江南地区也出现了如吴郡的顾、陆、朱、张等,他们占有大量的土地和童仆,各有家风,在世界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他们是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与继承遗产领兵的将领们一起。

孙权死后(252年),吴越来越弱,而魏在司马氏消灭淮南地区的三次军事叛乱后越来越强。因为司马氏的政策是先灭蜀后取吴,灭蜀(263年)代魏(265年)后又忙于新王朝的定制,所以吴政权暂时得以延续。晋泰五年(269年),杨虎命王军在益州建水师,计划攻吴。咸宁五年(279)冬,金军自江北、江陵至建邺出兵攻吴,益州水师作为奇兵留峡下游。太康元年(280)三月,建业被俘,武帝孙皓投降,吴亡。吴历经四帝五十二年。东汉初平元年(190)以后,国家分裂的局面,经过魏、蜀、吴地区的局部统一和相持,已经被全国统一。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这部小说描述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现了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各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战略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三国演义》出现之前,中国的小说普遍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有几十个字。《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小说。我们应该关注中国的小说是如何从短篇发展到长篇的。原来宋代盛行评书,评书成了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用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陈寿的《三国志》是讲故事的最佳素材。一些零散的三国故事片段也一直在民间流传。再加上说书人取材时间长,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也越来越丰满。最后,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成长为一部杰作。这些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口耳相传了很久,最后被加工整理成一本书,成为中国第一部小说。这是一个伟大的集体创造。它在形式上不同于单一作者写的小说,值得我们关注。这部源于杰出人才的小说,继之以鬼故事小说《西游记》和另一部历史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历史文学的起源,这部巨著本身的文学价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三国演义》在中国古代很受欢迎。宋元搬上舞台,金元演了30多种三国戏。元代至直年间,新安俞氏出版的《三国志平话》问世。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戏曲、剧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等史料,基于个人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创作了脍炙人口的《三国志演义》。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代嘉靖年间出版的,俗称“嘉靖版”,共24卷。清朝康熙年间,毛伦父子毛宗岗对历史事件进行校勘,增删文字,修订成《三国演义》120本,流传至今。

1330-1400之间,罗贯中是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是今山西太原,今浙江杭州钱塘,不太确定。相传罗贯中曾做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屏客。除了通俗的《三国演义》,他还写了《隋唐演义》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相会》等戏剧。

《三国演义》描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情况。书中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三国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的渗透和转化,总结了这个时代的历史变迁,塑造了一批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以刘备集团为描写中心,歌颂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力图揭露和鞭挞曹操。今天,我们应该辩证地理解作者支持刘、反对曹的倾向。尊刘反曹是罗贯中时代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隐含着人们对汉民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塑造了近200个人物,其中以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最为成功。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圣人”的化身。他有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有着近代帮助人民重建和平繁荣世界的雄心壮志。此外,作者赋予了他发号施令和巧妙计算的奇特能力。曹操是个奸诈的人。他的人生信条是“宁可教世人负于我”。他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不要和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混为一谈。关羽“勇猛刚毅”,“义如山”。但他的忠诚是基于个人恩怨,而不是国家大义。刘备被作者刻画成仁义之典范,重德之下士,知人善任之人。

《三国演义》描写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大,手法多样,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幕幕血淋淋的战争场面。其中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描写跌宕起伏,跌宕起伏,读来惊心动魄。

书不深不俗,简洁明快,气势十足,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带来了中国历史小说创作的热潮,其系列人物在中国家喻户晓。

《三国演义》版本众多,主要有:明弘治版《三国演义》,文字简单,内容朴实;《三国演义》是清代毛宗岗的增删注释,成书于康熙初年,是社会上流传最广的一部。人民文学出版社多次重印。

概述

《三国演义》聚焦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以蜀汉与魏国的矛盾为主要线索展开全书情节,塑造了一大批政治、军事、外交上的王侯将相和英雄人物。主要人物有诸葛亮、曹操、关羽。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在民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有句话说:“三个臭皮匠,造一个诸葛亮”,可见他的影响之深远。从诸葛亮初出茅庐开始,他立刻成为蜀汉-刘备集团中的核心人物。刘备曾经说过,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不仅听命于他,还付出了几乎所有的军事大事。刘备死后,诸葛亮实际上成了蜀国的最高决策者。为了报答刘备照顾草堂的恩情,诸葛亮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诸葛亮身上,有很多政治家的美德和超人的智慧。他的智慧和足智多谋更是被人们津津乐道。像博望坡战斗,草船借箭。不仅如此,他还能随机应变,比如运用“空城计”一句话,诸葛亮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人物。

《三国演义》通过错综复杂的初级斗争,揭示了皇宫搬迁内部、集团之间、同一集团内不同势力之间的政治斗争,以及以贪欲和霸权为目标的军事斗争,再现了三国时期动荡不安的现实。书中描述了大大小小数百场战争,其特点是注重表达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战略战术的运用。赤壁之战是本书描述的一场精彩的战争。

赤壁之战中,周瑜、诸葛亮等人正确分析敌我形势,通过一系列有步骤、有计划的行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巧妙、正确地确定和运用火力攻击等战术,最终以弱胜强,战胜强敌。而曹操这边,依仗实力,目空一切,傲慢自大,代表性强,盲目轻敌,决策指挥屡屡失误,优势逐渐丧失,最终惨败。

《三国演义》还描写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不同集团和派系。为了实现自己的私利,他们费尽心机搞阴谋诡计,广泛运用战略力量,进行激烈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这一点贯穿全书。

为了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孙权不惜以自己的妹妹为诱饵,采用“拉关系”的伎俩,企图使刘备“赚得南徐”...被囚禁在狱中,却使人求荆州抽刘备”。这个计划被发现后,他谎称“国太病”,骗孙夫人带着刘备的小儿子阿逗回东吴,企图用阿逗换荆州。关羽死在荆州后,孙和刘的联盟破裂了。孙权怕刘备报复,就派使臣给曹操送了一封信。孙权在信中奉承曹操说:“吾臣孙权早知天命已至,斧王早得势,遂发兵灭刘备,灭两江,我即刻引兵投降。”孙权劝曹操废汉称帝的企图有两方面:一是可以唤起刘备等支持汉朝的势力揭竿而起反对曹操;二是转移刘备对东吴攻陷荆州、杀死关羽的注意力,用心非常险恶。难怪曹操说:“这小子是不是想把我烤在炉子上?”不过,以仁义取天下的刘备也很会耍手段。吕布被曹操俘虏时,曹操问刘备如何处置。刘备帮忙打坐,然后提醒曹操:“你见过丁建阳和董卓吗?”吕布被刘打败,当即被杀。曹操在煮酒论英雄的时候,假装听到了雷声,失身以掩饰自己的失态,甚至愚弄了一代奸诈的曹操。赵子龙攻打长坂坡,奋力救回少主阿逗。刘备当着赵子龙的面把阿逗扑倒在地,正如民间寓言所说:“刘备扑倒了阿逗——收买人心。”

欣赏和评价

《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较早的历史小说,而且代表了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朴素的文言文,生动流畅,雅俗共赏;笔触充满了变化、对比、冗余、曲折、摇曳。结构恢弘,把百年左右的事件和众多线索错综复杂的人物组织得完整而紧密,叙事有条不紊,前后呼应,相互关联,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能写出每场战争的特点。注重描写特定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引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功较量上。比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每一场战争的写作也随着战争的特点而变化。在书写战争的同时,也将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辅助手段来书写,使紧张刺激、惊心动魄的战争显得轻松缓慢。如赤壁之战前孙与刘的合作,诸葛亮与周瑜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在人物塑造方面,小说特别注重将人物置于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其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背信弃义,一举一动似乎都隐藏着阴谋诡计;张飞口无遮拦,一无所有,只有天真和鲁莽;诸葛亮胸有成竹,面对事情总能得心应手,从容不迫。关羽“温酒杀华雄”、“过五关杀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独骑救少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名篇更是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