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老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老子,道教的始祖,在中国神话传说中被奉为大老先生和道德神的人,历史上确实存在。老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他是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死后被道教奉为祖师。由于历史久远,又与宗教的关系,老子的生平有些扑朔迷离,两千年来众说纷纭。关于老子姓什么,历来众说纷纭。一、姓“老”说庄子称他为,视老子为前辈。对于持旧姓者,也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旧”人是尊称,汉代郑玄在《礼记·曾子文》注中说:“老聃也是古代长寿考生之名。”三国吴人葛玄说他“坐而低头,故名老子”。还有人说:“我老了,隐居了,所以叫我老子。”另一种观点认为,“老”应该是一个姓,古代有一个老姓。据《左传》记载,当时确实有叫司马老左、司徒老七的人。二是说李姓,史书说他“姓李,名耳,字念”。为《史记》而学的司马真认为老子的母亲姓李,并说“生来指,因以为是姓”,但据学者考证,春秋时期并无李姓。《老子》(也叫《道德经》)是老子写的吗?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老子活了160多岁,甚至200多岁,是因为他能够“修佛”,“养寿”。还说老子晚年弃职,经函谷关而去,在那里“写了一本书,讲了五千多字的道德。”这个说法太模糊了。有人认为此书成书于春秋晚期,但书中有附加部分。有人认为,从书中的思想内容、体例、用词等可以断定该书成书于战国中后期。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老子。据考证,是战国时期的作品。这一考古发现验证了清代学者王中和现代学者梁启超的论点,即《老子》的作者是战国时期一个叫太史君的人,即老子;这与《史记》中“或字二百余岁”的说法是一致的,但历史上也有“老子与太师为一人”的不同理解。还有一种说法是,老子确实是春秋时代的人。他的理论和思想传到战国时,被太史君采纳,写成《老子》。而王子和老子是两个人。无论老子是什么时候写的,作者是谁,我们都只能在老子的基础上讨论老子的理论。在各种史料中,都说老子晚年隐退,但究竟藏在哪里,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是他骑着青牛去了函谷关以西,还有的说他穿越流沙去了印度,还有的说老子去印度传教,教出了释迦牟尼这样的大弟子。历代很多人认为这种说法只是道教为了抬高自己,贬低其他宗教而编造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老子不是往西,是往东。《庄子·天道》中有记载,老子离开石舟,离职后“归家”。老子的家乡在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离孔子所在的曲阜不远。孔子还拜访了老子,也就是传说中的“孔子问李”。这一事件在《庄子》、《韩非子》、《吕春秋》和儒家著作《礼记·曾子问》中都有记载,可见老子隐退后归东的说法更为可靠。关于老子的一生还有很多谜团,比如老子的寿命有多长?老子的老家在河南还是安徽,还有待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