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居安思危
居安思危是一个成语。虽然我们处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但是我们也想到了危险的可能性。指随时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出自《左传·相公十一年》:“居安思危,居安思危。”
居安思危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形成较早。“周易?”《系词下》载:“子曰:危者,安其位者;死者,保护其生存;乱者自有治。意思是说,如果统治者安于现状,安于太平,国家就会处于“危”、“死”、“乱”的危险之中。因此,要强调“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死,治而不忘乱”,做到“身安,国安”。后世的军事家对此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司马法提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战国策》认为“居安思危,居安思危”;《虎铃经》强调“善用兵者,应于乱前备之”;等一下。汉朝以后,人们把和平时期的和平与安抚民众、保卫国家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仁政,让人民安居乐业,危难之时保卫国家,充实“武装力量和装备”,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