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及其影响
1,三国两晋南北朝——人口南迁的第一个高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社会动荡时期。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尤其是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和西晋的“永嘉起义”。黄河流域战乱不断,给人民生活造成巨大灾难,严重破坏了人民的经济生产。北方的人们不被允许向南迁移以逃避战争。对第一次南迁的描述叫做历史。
2.唐朝安史之乱时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峰。
安史之乱前,唐朝的经济、文化、军事实力在“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后达到顶峰。在这个高峰期,唐朝的土地制度——均田制和军制——官兵制逐渐被破坏。由于均田制的破坏,官兵制失去了经济基础,逐渐被日益流行的募兵制所取代。募兵制的形成使军队开始成为私人武装。迅速发展成为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我军使,导致了唐朝“重外轻内”的军事局面,形成了安史之乱爆发的条件。安史之乱对黄河流域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迫使人民南迁。对战后人口迁移的描述,史称“天下如永嘉南奔”。
3.宋代靖康之乱--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峰。
宋代靖康之乱前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混战,南方相对稳定,人们纷纷南迁,但这一时期的南迁规模没有靖康之乱后那么大。由于宋朝统治者实行“内空外空”的政策,同时宋朝冗官、冗兵、冗费,以及由此造成的积贫积弱,是构成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也造成了“靖康之乱”。“靖康之乱”后,金朝金兵大肆掠夺,中原战事再次爆发,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人口南迁高峰。对这次南迁的描述,史称“随其而至者居之”。
第二,人口南迁对南方地区的影响
人口从北方向南方的大量迁移,不仅增加了劳动力,有利于开垦荒地,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刺激了南方的经济增长,给南方的农业、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活力。伴随着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带来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即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东汉末年开始,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一直到宋代,才最终完成。因为北方的战争比南方多,北方的经济特点一般是反复破坏和恢复,而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优越,经济特点是持续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南迁。北方人的南迁为华南农业生产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尤其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他们和南方的汉族以及山越等少数民族一起兴修水利,开垦大面积良田,改进水稻栽培技术,推广小麦,普及牛耕。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福建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隋唐五代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安史之乱后,随着第二次人口南迁,南方经济迎来了第二次飞跃。华南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史称“天下之重,依东南”,经济中心南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宋代时期,南方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靖康之乱”后,随着第三次人口南迁高峰的到来,南方的粮食产量、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和规模、商业贸易和城镇数量都超过了北方。江浙一带成为全国粮仓和最大的纺织商业中心,经济中心南移的历史进程终于完成。
北方移民绝大多数是劳动人民,他们来自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黄河流域,具有相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经验。从鲁的《春秋》、《管子》、《大捷书》、《四民月令》等文献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从战国秦汉到宋代,黄河流域的生产技术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与同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和南方地区相比,落后了许多。北方人口的南迁,会把黄河流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带到长江流域,必然会促进这一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南方一些地区开始实行区域种植法,开始采用轮作复种制。虽然这些进步不能完全归功于北方移民,但北方移民所带来的文化影响的突出作用应该得到充分肯定。
劳动是财富生产的唯一源泉。北方人口向南方的大规模迁移,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大量的生产力。在南迁的过程中,能够顺利到达南方地区并生存下来的大多是青壮年。他们能承受一路南迁的坎坷和艰辛,也是廉价劳动力。当时南方的士绅地主阶级在土地开发方面有着强烈的冲动和积极的表现,他们迫切要求开发江南,建立强大的经济基础,以增强南方的军事实力。从北方迁到南方的人来到南方后,一无所有,政府也解决不了他们的生计问题。所以,士绅需要劳动力来寻找开发山川森林的积极性,南迁的人需要解决生计问题的积极性。在这两种热情的推动下,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南方地区终于有了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