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辽宋夏金元评论

五代宋立傲夏金元时期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民族政权并存,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形成于晚唐的割据势力发展起来,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割据政权之间的混战造成了黄河流域的社会动荡和生产破坏。这一时期,以契丹为主的少数民族势力进入中原。江南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五代后期,黄河流域呈统一趋势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创造了条件。

960年北宋和辽、夏、金北宋建立后,相继征服和消灭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宋太祖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这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北宋中期,封建统治出现危机,王安石变法,但最终失败,北宋积弱的局面继续存在。北宋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唐末以来,边疆少数民族发展,北宋时期,各民族政权并存。北宋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有过长期的战争,但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和平交往为主,频繁的经济往来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发展。

南宋和两晋北宋结束后,南宋政权在南方建立了统治。南宋军民坚决抵抗金军进攻,宋、金最终达成和平协议,形成了南宋、金、西夏并存的局面。南宋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海外贸易进一步扩大,基本完成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战后北晋统治区的经济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民族融合的趋势继续发展。

元朝13世纪初,蒙古地区统一,蒙古政权建立。此后,蒙古政权先后武力征服西夏、金、大理、南宋政权,并于1279年统一中国。在此期间,忽必烈于1271建立了元朝,定都大都。为了巩固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发展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元朝时期,棉纺织业、国内交通和对外贸易发达。元朝维持蒙古贵族的统治,实行民族分化政策,使得元朝统治时期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元末农民战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宋元文化在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古代科技、教育、历史、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学习方法指导

1.学习的时候要对宋元的历史地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至于宋朝,要认识到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上都超越了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又一个高潮。中国古代有两次发展高潮,一次是秦汉,一次是唐宋。我们应该避免用唐朝的盛辉来掩盖宋朝的发展。

对于元朝,要特别注意其承前启后的作用。开创了元明清500到600年的大一统局面。统一后实行有效的管理措施,使中国成为疆域最辽阔的国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外贸易空前发达。

2.这个单元涉及到很多少数民族政权,这个时候可以开始总结少数民族了。对于少数民族政权,要把握它的族源,它兴起的时代,它建立的时间和地点,它在中原政权中的地位,它的发展演变,它的最后结局。

重点和难点知识的讲解

1,如何解决藩镇割据局面。

从安史之乱开始,形成了割据局面,到五代十国,藩镇割据达到顶峰。但五代十国时期孕育了大一统的因素。经过长期的战争,士绅地主的势力被一扫而空,农民的人身依附性相对降低,从而大大减少了割据的因素,增加了统一的因素。

经过周世宗和柴荣的改革,极大地镇压了诸侯割据,增强了皇权和国力,开启了统一战争,为北宋结束分裂奠定了基础。北宋建立后,首先确定了完成统一的方针。根据“先南后北”的战略,宋太祖和宋太宗在十余年间先后消灭了南北方十国,从而结束了藩镇割据数百年的局面。与此同时,在政治和经济上,宋太祖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削弱朝鲜将领的军权,任命文官为都道府尹,改革军制和军队,从而将军权集中于天皇,消除了藩镇割据的经济和军事基础。

2、北宋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

前期:一是国家分裂,十国分离。这个问题可以通过逐步消除宋太祖和宋太宗的分离主义政权来解决。第二,赵匡胤作为将军夺取了皇帝的权力,中央政府没有得到巩固。通过“一杯酒解甲归田”等措施加强集中解决。

期中:三大社会问题。一是财务困难,入不敷出;二是土地兼并,农民负担重,阶级矛盾尖锐;第三,辽、西夏威胁北方边境安全。王安石变法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但因保守势力的阻挠和破坏而失败。

后期:一是政治腐败,二是面对金的攻击。北宋在与金的斗争中软弱无能,最终导致亡国的命运。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第一,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这是唐朝末年以来,军人统治政府的一个教训。派一个文官做县令,剥夺我们这个时代的兵权。一方面有效巩固了大一统,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低下,因为文官不懂军事。

二是划分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当局被解除了我们时代的权力,地方政务由周知管理,地方财政由转运管理。中央政府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和兵权恢复给中央政府。一方面有利于有效巩固团结,防止分裂,但另一方面又导致地方行政机构效率低下,而中央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官员冗员。

三、弱枝强干,内虚外守。从地方军中挑选精兵编入中央禁军,加强中央军,削弱地方武装。这固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压制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却成为北宋民族斗争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

南宋大理学者朱曾说:“兵也收了,钱也收了,刑也赏了,政也赏了。东西都收了,郡县就一天比一天弱。靖康之灾,鲁所骑,必散。”朱的认识恰如其分地指出了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带来的严重后果和影响:以军权为核心的地方权力全部收归中央,导致地方政府丧失了捍卫中央的作用。

4.江南开发与经济重心南移。

江南是指中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在我国历史上,黄河中下游是最早开发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是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心。但自东汉以来,由于黄河流域战乱频仍,中国出现了人口北移、经济中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趋势。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南方开始被开发;东晋到南朝,南方大开发,农业生产开始赶上北方;隋唐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南北差距不大。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经过宋代到南宋的经济发展,中国经济中心南移的历史进程已经基本完成,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完全超过北方。元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大量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最高的生产力水平;二是南迁趋势往往在民族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争时期最为突出;第三,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促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因素有:①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稳定。②北移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3)南方政权的统治者大多比较重视经济发展。(4)首都南移,政治重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发展。⑤海外贸易优于北方。

5.如何理解王安石变法?

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北宋中期,在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疆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强兵富国的目标,进行了(1)改革。

(2)改革的内容主要用于调整封建国家和大地主大官僚之间的利益再分配。虽然增加了封建政府的收入,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缓和了阶级矛盾,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因此,不可能真正缓解严重的政治危机。

(3)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根本上是因为变法没有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制度进行任何调整,而是从根本上保护和承认地主占有的土地。因为变法面临的危机,政治危机是根本的,是地主兼并土地和尖锐的阶级矛盾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改革批准了地主兼并土地,因此不可能解决农民的问题,当然也不可能缓解社会的主要矛盾。其次,新法是在以地主阶级保守派为代表的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下废除的。

6.宋代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某种文化现象是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宋朝的历史反映了这一点。

随着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私塾也注重按照封建礼教培养学生的德性,这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完善封建制度的表现。

词这种新诗体的发展,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市镇兴起、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李清照作品中的悲凉,辛弃疾强烈的感情,陆游对统一的渴望,都反映了当时民族矛盾和民族政权的并存。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宋代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繁荣的直观反映。

7.元朝政府实行民族压迫政策的原因与元朝的阶级关系。

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削弱各族人民的反抗,元朝在建国后推行民族歧视和分化政策。因为蒙古人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征服中,蒙古人往往会驱使被征服的民族去攻击未被征服的民族。这样就按照征服的时间来确定各民族的地位,从而确定了四个等级。

就阶级关系而言,元朝仍然代表着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是以蒙古贵族为首的、包括各族上层阶级在内的封建地主阶级对各族人民的联合专政。蒙古贵族也很注意笼络汉族官僚。汉人和南方人的地主和官僚仍然享有各种特权。这说明元朝的社会矛盾还是阶级矛盾。就当时整个社会而言,民族矛盾虽然存在,但最终表现为阶级矛盾。

历史现象分析

为什么赵宋王朝只实现了有限意义上的统一,而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却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统一?原因是什么?

这主要是由两个政权所处的时代不同,以及两个政权统治者的内外政策和精神状态不同所决定的。

首先,从他们所处的时代来看,宋朝统一全国的时机根本不成熟,各种条件都不具备,但蒙古政权兴起,统一的时机就成熟了,如:

(1)宋朝时期,宋朝在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实力处于平衡状态,这为他们的共存奠定了基础。蒙古政权崛起时,其他政权都处于统治末期,腐朽、危机四伏、腐朽不堪,均势格局实际上被打破了。

(2)从民族关系来看,宋朝时期各民族处于融合过程中,而蒙古政权兴起时,唐末以来各族人民联系密切,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使统一成为必然的历史趋势。

(3)从经济上看,由于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的广泛深入扩张,各少数民族迅速封建化,蒙古政权兴起时边疆与中原、江南地区的经济联系加强,为实现大一统奠定了经济基础。

其次,与宋元统治者的内外政策和精神状态密切相关。

①从其内外政策来看,赵宋推行的是“内不足于外”和“强干弱支”的政策,无法征服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将其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蒙古崛起时采取积极进攻的方针,辅之以多变的策略。

②从其精神状态看,赵宋统治集团普遍腐朽,缺乏开拓进取精神,而蒙古政权统治集团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充满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试题分析

1,魏晋南北朝宋元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本质上是少数民族。

a、内部迁移的过程B、封建化的过程

c、汉化过程D、农耕过程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b .随着两个时期民族融合的进程,各少数民族逐渐摆脱了落后的社会形态,接受和采纳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活方式。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这样的转化过程是少数民族从封建前社会(注:封建前社会是指封建社会之前的原始社会或奴隶制社会)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的过程,即封建过程。“向内迁移过程”的表述无法解释社会发展的这种质变。“中国化进程”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是局部的、全面的。当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两个时期的民族融合,结论是不同的。如果把“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换成“从经济发展的角度”,那么答案就是“D”。因为随着民族融合的进程,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也逐渐从游牧向农耕转变。

2.宋高宗和秦桧杀岳飞的主要原因是

一、嫉妒贤惠。

b、见百姓拿起武器,生怕加深宋金矛盾。

向金妥协投降。

d、害怕抗金力量,威胁自己的统治。

【解析】本题答案为d .岳飞的军队属于官军,故应排除选项B。可以说宋高宗和秦桧想妥协,想和金媾和,但不能说他们想投降。一旦投降,就没有河山了。所以选项c也不合适。选项a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只有选项d指出了问题的关键。这里要注意宋朝投降派的一个通病,就是不愿意也无力抵抗金的进攻,害怕包括民众在内的各种抗金势力的发展壮大危及自己的统治。他们宁愿平分土地以求和平,镇压抗金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