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六中的历史
2008年9月1日,是大同六中从府学门街3号文庙旧址搬迁到滨西路30号原大同南洋学校新址后的第一天。这个一切都以全新的面貌、全新的感觉开始的日子,注定要在大同六中的发展史上写下崭新的篇章。
9月2日上午,秋日艳阳高照,天高气爽。滨西路的拓宽改造接近尾声,宽敞、开放、豁达。虽然当时还没有通车,但这种印象已经让人觉得特别鲜明。一进新大同市第六中级人民法院,只见一个巨大的花坛开满了鲜花和鲜花,校门两侧挂着两个巨大的彩色气球,给校园增添了不少节日的气氛。教学楼和办公楼已经全部粉刷一新,许多工人正忙着修理和翻新图书馆、体育馆和全封闭操场。铃声一响,孩子们欢呼雀跃,跑到两栋教学楼之间的空地上做游戏。记者问两名高二女学生:“你喜欢新校区吗?”“当然,这里的条件很好。”“你习惯在新校区学习吗?”“有很多学生上学的地方离家有点远,但是大家都很喜欢新校区。没什么不习惯的。我们喜欢这种改变!”阳光下,花坛前,两个少女的笑脸格外灿烂。
的确,这样的变化对于大同六中来说是巨大的。原第六中学建在文庙旧址上,建于明代,充满传统文化韵味,而新校区则是欧式风格,风格明快。原来的六中深藏在老式居民区里,道路蜿蜒曲折,总显得有些拥挤和封闭。但新校区在现代繁华的商业街边上,在通衢大道旁,显得安静,有一种开放的心态。
六中的变化源于城市的变化,凸显了大同教育格局的变化。2008年,大同市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古城保护和修复。根据古城保护规划,占据文庙旧址的大同六中确定搬迁。六中,教学成绩突出,逐渐上升为古城名校,为众多学生和家长所向往。然而,狭窄局促的环境限制了六中的进一步发展,而每当学生上学时,往往因小路狭窄蜿蜒而造成的拥堵就变得更加棘手。大同古城很多“名校”周边都普遍存在这种情况,比如一中、二中、实验小学。六中的变化为一揽子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六中的变化,不仅仅是文庙的复兴,更是六中的蝉变,是大同教育资源的整合,是闲置三年的校园的重生。
六中校长熊相权告诉记者:“现在,六中的师生都兴高采烈,想做点新的。一方面,学校的条件和设施比以前强了很多,让大家更有信心。另一方面,市委、市政府对学校的搬迁投入巨大。大家都希望用实际成效来回报市委、市政府为学校发展创造的良好条件和新机遇。”
六中整体搬迁工程不仅轰轰烈烈,而且速度极快。从2008年7月26日到31,短短几天时间,六中全体老师夜以继日奋战,短短几天就把所有教学设施搬到了新小区,并在暑假期间完成了粉刷和外部装修。很多老师整个暑假都在新校区没日没夜的奋战,在开学之际给同学们呈现了一个崭新干净的六中。在府学门大街3号院老校区,拆迁工程也是轰轰烈烈。随着一声嘹亮的教学楼拆除后,展现了历经数百年沧桑的文庙的奇特魅力。
周围有很多大型住宅小区,六中的搬迁让这个曾经杂草丛生的校园长满了杂草。在六中教研室主任贾的陪同下,记者又一次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仔细地走了一圈。贾对的介绍如数家珍,难掩喜悦之情:“学校现在有七八十间教室。今年初一扩建了4个班,变成16班,初三只用了40个教室,给学校后续发展留足了空间。”“东教学楼四楼,全部采用了最新最现代化的设施,装修了3个语音室,3个多媒体教室,4个微机室。”“以前,六中只有一个由教室改建的图书馆。现在有一个真正的图书馆,有两层楼。”“体育馆也很大,不仅可以让学生开展体育活动,还可以开展各种文化活动。”采访中,我遇到了高一语文老师李阳,当她得知记者来采访六中的变化时,她说:“我们很高兴,我们很有信心,六中的未来会更好!”
迁址后,为传承六中独特的历史文化,保持国学教育的延续性,学校本着“营造和谐环境,弘扬民族文化”的办学理念,对校园内的孔子和十二哲汉白玉雕像、古色古香的照壁、音乐喷泉进行了重修。照壁正面由校长亲笔书写“学而不厌,教而不厌”八个大字,背面有十本《论语》。为充分发挥校园设施的功能,学校重新规划了操场、图书馆、食堂、体育馆的布局,设置了主席台,更新了音响设备,增设了接待室和活动室,安装了校园路灯和部分健身器材,并补种了大量花草树木。现在基本做到了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冬有绿。此外,还修建了面积约1.200平方米的小花园,亭台楼阁、假山松柏、草坪花坛、曲径通幽,十分雅致,成为师生锻炼身体的好去处。2012年9月,第六中学与大同市第十四中学合并,组建第六中学集团。原南阳学校更名为大同市第六中学,原第十四中学更名为大同市第六中学。任命熊相权为大同市新六中集团校长。
大同六中团校刚成立的时候,振华南街的人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大同六中14应届毕业生全部搬到北校区,与大同十四中高二高三的学生在同一个校区学习生活。这样的安排会影响毕业班的成绩吗?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会下降吗?等等,甚至还有大同六中初三学生家长公开反对搬进北校区的情况。面对这些不同的声音和家长的质疑,大同六中的管理团队将压力转化为不断探索的动力。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在师资整合、教研工作落实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大同六中的课堂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10多年,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两校合并后,原十四中的老师们热情空前高涨。他们积极研究新的教学模式,及时改变教学策略,与六中的老师们合作学习和发展,实现了优质教学模式的共享和互利。短短几个月,原十四中和六中6个毕业班的成绩差距在逐渐缩小。如今,大同六中北校区的校园环境和学生面貌焕然一新。大同六中集团学校副校长汪秀英这样描述这半年来的改革经历:回想起来,苦中更甜。因为我们用确凿的事实直接回答了人们普遍关心的两个核心问题:第一,集团化办学没有稀释“牛奶”。第二,以“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为宗旨的集团化办学,确实大有可为。“在学校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成长是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大同三中集团副总裁孙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两个校区的教师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原三中教师、原十五中教师以及教育部门从社会上招聘的新教师。因为管理模式的结合,学校内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也以相应的方式结合起来,各校区自行安排,参与全校范围的活动,使各校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同时,知名骨干教师要不分校园开展有效的师徒教学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在谈到集团学校的未来发展时,孙波说,“集团办学”、“名校办分校”,或者别的什么名称,已经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普及开来;这种新的办学模式好不好,这是客观事实。而且这种新的办学模式有效缓解了人民群众“上学难”的矛盾,缩短了素质教育均衡公平的进程。这些都应该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我们需要的不是争论,而是研究如何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努力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真正的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