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的信息(中文)

目前,世界上大约有3000种蛇,其中包括600多种毒蛇。中国有蛇216种,毒蛇65种。蛇的个体差异很大。分布在马提亚、巴巴多斯等加勒比海岛屿的线蛇是世界上最短的无毒蛇,只有9厘米长,最长的线蛇王只有11.94厘米。最大的毒蛇是眼镜王蛇,有6米长。分布在东南亚、印尼、菲律宾的蟒蛇一般都在6.25米以上,最长的可达10米左右。南美洲的水蟒更长,达到11米多,体重超过100公斤。已确认的最重的蛇记录是1960年在巴西城发现的一条南美蟒蛇。体重227公斤,体长8.46米,腰围11.76厘米。世界上最毒的蛇是海蛇,它出没于澳大利亚西北海岸的阿西莫礁。它每次分泌的少量毒液,足以当场杀死数万只老鼠。1989年9月初,中国湖南宜章莽山地区发现“青龙”,被命名为“最危险的蛇”,仅存300至500种,堪称国宝。蛇的寿命一般在几年到二三十年之间。蛇非常聪明灵活,所以圣经里有“温驯如鸽,敏捷如蛇”的说法。蛇的捕食能力相当高,可以吞下比自己大很多倍的食物。中国古代有巴蛇吞象的传说,说的是巴基斯坦有一种巨蛇能吞象,三年后才把骨头吐出来。非洲有一种吃鸡蛋的蛇,没有人手指粗,但能吞下鸡蛋和鸭蛋,吃完蛋清和蛋黄后吐出蛋壳;巴西草原的果色蛇全身绿色,舌尖有水果状的圆舌颗粒,类似樱桃。鸟误以为是水果,因啄而死。东南亚和非洲的茹西马河流域的飞蛇活动性很强,滑翔时肋骨可以展开,使身体变平,所以能从树枝的高度跃起空中,陡直下滑,有时快如离弦之箭,能吞下飞鸟;非洲黑蛇爬行速度最快,能以高于每秒5米的速度向前冲刺,追上逃跑的猎物。

眼镜蛇(20蛇)记性好,也很苦,能准确识别伤害过它的人,多年后会伺机报复。同类蛇受到侵犯时,有时会成群攻击。但是,蛇也会报恩的。古书中记载“隋侯见蛇,活治之。”蛇走了,夜光珠有赏。现实生活中也有蟒蛇“龙龙”救人、国产蟒蛇洪水中救小孩、国产蟒蛇洪水中带路、海南蟒蛇抓小偷照顾小孩等事件。早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就有打蛇的职业。在“蛇郎”演奏的《蛇笛》中,蛇蜷成一团,翩翩起舞,舞姿灵活迷人。南美洲一些地方的蟒蛇也可以被驯化成成年蟒蛇,负责看家和“照看”年幼的孩子。印度尼西亚弗洛里斯岛居民饲养的无毒蛇可以和主人一起在地里干活。种子被埋下后,它会留在地下,赶走啄食种子的野鸟;当树上的果实成熟时,家养的蛇爬上树枝,摇摇尾巴,放下成熟的果实。一些国家还用毒蛇来守卫他们的金库。他们除了使用现代化的装置,还放入一两条毒蛇,让盗金者望而生畏。更有趣的是用活蛇做耳环。在非洲喀麦隆西部,有一种细如手指的“银枪蛇”。图案非常漂亮。被抓获后,当地妇女拔掉獠牙,将蛇尾扎成一个小圈,耳垂上系一根细线。很有意思的是,银枪蛇总是趾高气扬,吐出火红的舌头字母。蛇浑身都是宝。蛇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膳食中的美味。蛇胆、蛇肝、蛇皮、蛇毒、蛇油、蛇蜕,甚至蛇血、蛇肠都可以入药治病。将蛇浸泡在药酒中可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神经痛。五步蛇也是治疗顽固性瘙痒和麻风病的传统药物。蛇胆很珍贵,能祛风除湿,明目益肝。蝮蛇干粉可治疗恶性肿瘤和风湿病。如果配合草药,可以延年益寿。蛇毒是稀世珍宝,可制成止痛、抗毒、抗凝血的药物。蛇毒远比黄金贵,1克蛇毒值几万块钱,要保护蛇。蛇曾经是人们崇拜的动物。一些原始部落,如美洲印第安人,有9个部落有蛇氏族,有的甚至用响尾蛇作为民族象征。澳大利亚的沃伦·马格人有图腾崇拜仪式。仪式上,人们在身上涂上颜料,扮成蛇的样子载歌载舞,讴歌蛇的历史和力量,祈求蛇神保佑。原始社会解体后,崇蛇习俗在许多民族中仍相当普遍。

蛇的天敌

哺乳动物中的獾、雪貂、浣熊、刺猬、猫鼬等鸟类,鹰、雕、犀鸟、鹳等两栖动物(尤其是蛇雕),大蟾蜍、牛蛙也吃蛇,还有很多以其他蛇为食的蛇,如眼镜王蛇。蛇最大的敌人是人类编辑了这一段的生物特征。

蛇属于爬行动物目。身体细长,四肢退化,体表布满鳞片。虽然蛇很细长,但它是脊椎动物。大部分是陆生的,但也有半树栖、半水栖和水生的,除了南极洲和新西兰、爱尔兰等岛屿外,它们分布在世界各地。以老鼠、青蛙、昆虫等为食。一般来说,没有毒蛇和毒蛇之分。毒蛇和非毒蛇的标志是不同的:毒蛇的头一般是三角形的;口中有毒牙,牙根有毒腺,能分泌毒液;一般来说,尾巴很短,突然变细。无毒蛇的头部是椭圆形的;口腔中的无毒牙齿;尾巴是锥形的。虽然这个可以判断,但也有例外,不可掉以轻心。蛇的种类很多,遍布世界各地,大部分在热带地区。我国的毒蛇有莽山焊头、尖吻蝮、斑竹、眼镜蛇、蝮蛇、金环蛇等。有蛇、蟒蛇、赤练等等。无毒蛇的肉可以食用,蛇毒和蛇胆是珍贵的药物,但有些蛇也保护动物。蛇不会主动攻击人,除非你打它的身体。如果你的脚踩到它,它会本能地回头,立刻咬你的脚,喷射毒液,让你摔倒。人走在山路上,“打草惊蛇”在这里用得恰到好处。你手里拿着一根棍子,有弹性的棍子最好。边走边在草地上乱抓。如果草丛里有蛇,它们会受到惊吓而逃跑。用坚硬的直棍打蛇是最危险的动作,因为棍子很小,不容易打倒蛇。这根软木棍有弹性。当你打蛇时,棍子会粘在地上,蛇更容易被打中。蛇打七寸,是蛇的要害部位。如果你打这个部位,蛇就不能动了。

形态形成

蛇走路的方式各种各样,或走直线或曲折,这是由蛇的结构决定的。这条蛇分为三部分:身体、躯干和尾巴。颈部在头部和躯干之间,界限不明显。躯干和尾巴以肛门为界。蛇没有四肢,全身长满鳞片,有保护皮肤的作用。蛇分为毒蛇和非毒蛇。无毒蛇的头部一般呈圆锥形,前端细,后端粗。有毒蛇是三角形的;蛇的躯干很长,呈圆柱形;蛇的尾巴是肛门后面的部分。

蛇的内部结构分为十个部分:皮肤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染色体。那么,蛇没有脚怎么爬行呢?事实上,蛇不仅会爬,而且爬得相当快。蛇之所以能爬行,是因为它有一种特殊的运动方式:一种是蜿蜒运动,所有的蛇都能以这种方式向前爬行。爬行时,蛇在地面上水平弯曲,使弯曲的背部在粗糙的地面上发力,蛇被地面的反作用力向前推。如果将蛇放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它将无法以这种方式爬行。当然,没有必要担心蛇,因为自然界中没有像玻璃一样光滑的地面。二是履带式运动。蛇没有胸骨,肋骨可以前后自由活动,肋骨和腹鳞之间有肋肌相连。当肋肌收缩时,肋骨前移,带动宽腹鳞依次立起,即微微倾斜。倾斜的腹鳞就像踩在地上一样,但此时只有腹鳞在动,蛇身不动。然后肋肌放松,腹鳞后缘在粗糙的地面上发力,靠反作用力推动蛇身向前。这个动作的效果是让蛇的身体笔直向前爬行,就像坦克一样。第三种方式是伸缩运动。蛇身前部抬起,尽量向前伸展。当它接触到被支撑的物体时,蛇的背部会向前收缩,然后蛇身的前部抬起向前伸展得到支撑,背部又会向前收缩,这样蛇就可以不断向前爬行。在地面缓慢爬行的蛇,如铅色的水蛇,受到干扰时会迅速不断地伸缩,加快爬行速度,给人跳跃的感觉。另外,蛇是有听觉的,但是它们的听觉器官——也就是耳朵——结构非常简单,只有内耳,没有外耳和鼓膜结构,所以听觉非常迟钝。

生殖系统

人有男有女,蛇有公母之分。物种的繁衍大多是阴阳交合、雌雄交配的结果,蛇也不例外。辨别蛇的性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尾巴,即“公长母短”;科学的方法是看它的连接器。雌蛇的连接体是它的肛腔,没有特殊的结构。雄蛇的连接器是一对袋状的半阴茎(也称双鞭),位于尾基部内侧,形状各异。交配时,袋内侧翻出身体,乍一看像一朵盛开的花。交配时,将半个阴茎插入雌蛇的肛腔内进行体内受精,但每次交配只用一个半个阴茎。在繁殖季节,一条雄蛇可以和几条雌蛇交配,但雌蛇只交配一次。

生活习惯

蟒蛇(12)是爬行动物,蛇亚目,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有毒蛇很可怕,但只要注意,也没那么危险。蛇主要吃老鼠(青蛙、鸟等。).蛇长得丑,形状颜色奇特,浑身长满鳞片,头颈高,尾巴摆动,行进快,求偶游泳,真的很难讨喜。蛇喜欢生活在阴凉、潮湿、人迹罕至、杂草丛生、树木茂盛、木质树洞或成堆的岩石、柴堆、干草堆、古山脊,以及饵料丰富的地方。这些是它们生活、出没和繁衍的地方,有些蛇生活在水中。它们生活在墓洞里,入口处可以看到厚厚的颗粒状粪便,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洞里有没有蛇。蛇有冬眠的习惯。当它们在冬天被占领的洞穴里睡觉时,它们会睡上几个月。他们不吃不喝,一动不动。日立的风和天气偶尔出来晒晒太阳,有时吃点东西。春暖花开的时候,蛇醒了,开始出去觅食,脱去了原来的外衣。蜕皮时,蛇的新旧皮肤之间会分泌出一种液体,有助于蛇的蜕皮。从蛇蜕的皮毛的直径和长度可以测量出蛇的重量甚至名字。蛇蜕皮后不久,活动量和觅食量增加,身体状况逐渐恢复。随着气温逐渐升高,4月下旬至5月中旬进入发情期。寻找配偶时,雌雄蛇的鸣叫声清脆明亮,“哒哒哒”像是撞在石头上。蛇的产卵期一般在4月下旬至6月中旬,因物种而异。产下的蛇卵一般会粘结成一个大的卵块,卵块中的卵数从8到15不等。蛇经常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一般以“守株待兔”的方式捕食,但有时也会主动出击。笔者曾目睹一条青竹蛇在河边追逐一只青蛙。青蛙跳进河里,蛇也跳进河里,就像两个潜水员一前一后。我也见过蛇捕食鸟蛋。它悄悄地爬上靠近屋檐的墙,游到燕子的窝边,不停地伸出舌头,吓跑了亲鸟。当蛇发现它的卵时,它先攻击并缠住卵,然后在安全的时候张开嘴吞下卵。不要以为它的嘴小。其实它能吞下比脑袋大8-10倍的食物。在吃了足够多的食物后,蛇感觉很累,进入休息状态,这个时候很容易被抓住。至于蛇喂食的次数,因蛇的品种和大小而异。一般夏季觅食活动高峰期,尤其是产卵繁殖期,一天一次或隔天一次。如果蛇稍微大一点,因为觅食能力大,一般3天到一周吃一次。蛇也喜欢晒太阳,时间一般在早上10-12左右。日光浴时,人们一般躺在地上的草地上或裹着或趴在树干上,有的半裸在洞外,蜷缩在石堆外,姿势五花八门。蛇的活动规律多在白天,晚上出来,因物种而异。

消化进食习惯

蛇有非常强大的消化系统。有的一边吞咽一边开始消化,甚至吐出骨头。还有,蛇的消化是靠在地上爬行,用肚子摩擦凹凸不平的地面。毒蛇的毒液其实是蛇的消化液。一些肉食性蛇类的消化液消化能力很强,能溶解被咬动物的尸体,所以表现出“毒性”,人的胆汁也属于这种消化液。但更多的是神经毒素和血液毒素。蛇的胃口很大,食量也很大。他们通常先杀了它们,然后吞下去。嘴可以随着食物的大小而变化。当遇到较大的食物时,下颚变短变宽,成为一层薄膜,紧紧地包裹住食物。蛇常从动物头部吞入,鸟则从头顶吞入,使喙弯至鸟颈,而不刺蛇口或食道。吞咽速度与食物的大小有关。蛇5 ~ 6分钟就能吞下老鼠,而较大的鸟需要15 ~ 18分钟。巴顿认为,只有当猎物的鼻子或耳朵位置确定后,非洲的岩蟒才开始吞咽。蝮蛇也有判断猎物头尾的能力。蛇消化食物的速度很慢,消化一次需要5 ~ 6天,但消化的高峰期多在进食后22 ~ 50小时。如果吃多了,消化的时间会更长。蛇的消化速度与外界温度有关。Skoczylas(1970)观察到蛇的消化在5℃时完全停止,在15℃时仍较慢,消化过程持续6天左右,在25℃时有所加速。蛇的牙齿不能咬碎食物。蛇的消化系统,如咽,以及相应的肌肉系统都有很大的扩张和收缩能力。蛇主要用嘴捕食。无毒蛇通常用上下颌附着的锋利牙齿咬住猎物,然后迅速用身体将活的猎物包裹起来或挤压成细长状后再吞下。毒蛇也是依靠自己的尖牙喷射出强烈的毒液,让猎物中毒,被咬后立即死亡。蛇在吞咽的时候,先张大嘴巴,把动物的头放在嘴里,用牙齿咬住动物的身体,然后借助下颔的左右交互运动,慢慢吞下。当一侧的下颌骨向后旋转时,同侧的牙齿钩住食物,将其送入咽部。然后另一侧的下颌骨向后旋转,同侧的牙齿把食物送到咽部。这样,由于下颌骨的不断相互作用和向后旋转,即使是很大的食物也能被吞下。蛇喜欢偷蛋,有的吃之前用身体把蛋壳压碎。但是也有一些蛇可以把蛋或者其他更大的蛋整个吞下去。吞咽时,用身体后端或其他障碍物托住卵体;然后试着张大嘴巴吞下整个鸡蛋。有趣的是,在非洲和印度,属于泽兰科的一类食蛋蛇有一种特殊的身体结构,适合吃蛋。它们颈部的棘突有一个长而尖的腹突,可以刺穿咽后壁,在咽的上部形成6-8排垂直排列的尖锐锯齿。当鸡蛋被吞进咽部时,坚硬的蛋壳随着咽部的吞咽动作被锯开,由于颈部肌肉的紧张而使蛋壳破裂,同时将蛋黄和蛋白质挤入胃中。剩下的不消化的蛋壳碎片和蛋膜压成小球,从口中吐出。蛇的作用?我们知道,野生动物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野生动物物种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它们通过食物链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旦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草-蚂蚱-蛙(鼠)-蛇-鹰是食物链的一种。如果人类在野外无节制地猎蛇,蛇会越来越少,导致森林、草原、农田里的啮齿动物越来越猖獗。鼠害、虫害给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生态环境将受到严重破坏。蛇是非常吸引人的动物。虽然在山上、树林里、田野里,甚至水里都能看到,但只要有蛇的地方,就会吸引一大群人,有老有小,尤其是小孩子,非常兴奋。而且,不仅仅是喜欢蛇的人要有好脸色,怕蛇的人也常常会带着恐惧远远地看着它。可见,在人们的心目中,对蛇总是有些恐惧,难免有一些神秘感。谈到生物进化史,蛇出现在地球上的时间比人早得多。30多亿年前,地面上开始出现最原始的生物。经过漫长的进化,生物物种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大约在3.4亿年前,出现了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它们是爬行动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动物越来越多,种类和数量都达到了顶峰。它们活跃在天空、水面和地面。其中,尤其是恐龙非常繁盛,角鼻龙、鸭嘴龙、剑龙、霸王龙,各种龙随处可见。这是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哺乳动物和鸟类的祖先由爬行动物的原始物种进化而来,龟、鳄鱼和蜥蜴的祖先也随之诞生。蛇和蜥蜴是最近的亲戚。蛇来自蜥蜴。蜥蜴的原始种类中,有的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了新的环境,四肢逐渐退化,形成一些新的特征,成为蛇;虽然它们中的一些没有四肢,但它们仍然是蜥蜴,因为它们不具有蛇的特征。比如贵州产的脆蛇蜥和瘦蛇蜥就是这种没有脚的蜥蜴。所以,蛇是爬行动物中最年轻的一个分支,也是最后走上生命舞台的适应性极强的爬行动物。最早的蛇化石发现于早白垩世地层,距今约1.3亿年。事实上,蛇的出现比这还要早。推测蛇可能存在于1.5亿年前的侏罗纪。毒蛇的出现要晚很多。它由无毒蛇进化而来,出现时间不会早于2700万年。如果地球的历史就像一部放映2小时的电影,那么直到最后5分钟,屏幕上才会出现蛇,直到最后1分钟,才会看到毒蛇。可以推测,人类的祖先——古猿,在还生活在树上的时候,就有机会遇到树栖蛇。后来森林渐渐稀疏衰落,猿人被迫下地,于是有了更多的机会遇见或接触蛇。在原始人类与各种动物的斗争中,蛇肯定也是重要的对手。他们捕蛇为食,或被蛇咬伤而造成伤亡。后一种情况在《韩非子·五经》中有所描述,认为“古之时,人少兽多,民无敌。”在中国猿人化石的起源中已经发现了蛇的遗骸,这也说明当时猿人与蛇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生活和生产斗争的实践,必然会在原始人类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可能导致对蛇的恐惧和崇敬。原始人类从古代人进化到新人类时,脱离了原始群体的无序婚姻,进入血族群婚阶段,产生了最初的母系氏族社会。氏族是人类最早也是最普遍的组织。无论是在亚洲、欧洲、美洲还是澳大利亚,几乎所有的古代社会都有这样的制度。氏族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一个氏族在其形成过程中,往往采用一个与它最有利害关系的自然物作为它的名称或象征,这就是图腾。图腾观念的产生往往与生产方式有关。比如美国海湾部落的奇克萨人以渔猎为生,包括野猪族、鸟族、鱼族和鹿族;在莫吉部落中,有些人以农业为生,包括烟草部落和芦苇部落。图腾不仅是氏族的标志,还包含着原始宗教的内容。氏族成员甚至认为他们的祖先来自图腾这一自然物,因此他们把这一自然物视为保护他们氏族的神,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就形成了图腾崇拜。图腾在氏族内部起到了维护团结的作用。在新墨西哥州的E-Gibois部落,其鹤族成员声称自己是鹤的后代,是大神把祖先从鹤变成了人。在一些部落中,氏族成员坚决拒绝食用作为其氏族图腾的动物,这显然是受图腾崇拜观念的影响。在原始部落中,以蛇为图腾的氏族也很常见。据摩尔根的《古代社会》记载,在美洲印第安人中,有9个部落有蛇氏族,有的甚至用响尾蛇作为氏族的图腾。澳大利亚的一些原始部落也是这样,尤其是华伦木格人,还会举行蛇图腾崇拜的仪式。参加这一仪式的人在身上涂上各种颜料,装扮成蛇,模仿蛇的动作扭动身体,对蛇的历史和力量载歌载舞,以祈求蛇神的保佑。可以说,在所有的动物崇拜中,对蛇的崇拜是最为广泛的,蛇曾经在大多数原始氏族宗教信仰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图腾崇拜也存在于我们的原始社会。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有青蛙和鸟的图像。仰韶文化的陶器上有蛇的形象;从半坡村出土的陶器中,还可以看到人头、鸟兽的图像,这些图像中有一部分可能是当时的氏族图腾。有趣的是,很多传说中的汉族祖先都是蛇的化身。《列子》记载“卜溪家、母螺家、神龙家、夏后氏、蛇脸、牛头、虎鼻”。《山海经》中有“龚蛇身朱发”之说。伏羲部落有11个氏族,如龙飞氏族、乾隆氏族、巨龙氏族、龙将氏族、龙图氏族、水龙氏族、赤龙氏族、青龙氏族、白龙氏族、黑龙氏族、黄龙氏族,可能是以各种蛇为图腾的氏族。我国传说中的龙,大概就是对蛇的神化。例如,古代生活在东方的彝族有一个著名的酋长,名叫太其。据说他是一条有头有龙身的蛇。原始社会解体后,图腾制度逐渐消失,但图腾崇拜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崇拜蛇的习俗在许多民族中仍然相当普遍。马达加斯加土著萨克拉瓦人将蛇视为具有神秘力量的动物,认为人是蛇的化身,对蛇非常尊敬。在阿尔及利亚,水蛇被视为家庭的保护神,经常得到供养。至今,非洲土著人还在盾牌上画蛇的图形,认为它有特殊的魔力。在中国台湾省,少数民族排华人在剑鞘和餐具上雕刻蛇的图案。他们敬畏一种叫“龟甲花蛇”的毒蛇,不敢杀死它。他们甚至还搭建了一个小房间供它居住,小房间内外的装饰品和用具都雕刻有蛇形图案。北美土著爱斯基摩人有在身上雕刻蛇形条纹的习惯。非洲一些土著用蛇皮套在盾牌上,以为会受到蛇的神力保护。十二生肖中有蛇等动物,也可能与图腾崇拜有关。崇拜蛇图腾的残余观念也通过各种故事体现出来。这种故事很多。《圣经·创世纪》中关于亚当、夏娃和蛇的故事,恐怕是文字中见到的最早的一个,记载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比这稍晚一点的是《伊索寓言》中农夫和冻僵的蛇的故事。在中国关于蛇的故事中,以白蛇(白蛇)和徐贤为主角的白蛇传说是流传最广的。宋代有口头讲述,明代嘉靖年间有文字记载。此外,还有北美印第安人中士兵变成蛇、蛇创造岛屿的感人故事。西班牙有蛇精的故事;在苏联,有大蛇波洛兹的故事。中国苗族中有蛇郎和阿依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人类与蛇的密切关系,也通过这些故事展示了蛇图腾崇拜的深远影响。蛇的呼吸蛇的呼吸器官主要是肺,皮肤辅助呼吸。

毒蛇和无毒蛇的区别

如何区分毒蛇和非毒蛇?普通人仅凭头部是不是三角形或者尾巴是粗是短或者颜色是否鲜艳来区分是不够全面的。虽然毒蛇的头部明显是三角形的,但也有一些毒蛇的头部不是三角形的;无毒蛇中的伪毒蛇,头部呈三角形。蝮蛇、蝮蛇、眼镜蛇的尾巴确实粗,但是焊头的尾巴细长;很多颜色鲜艳的蛇,比如玉斑蛇、红链蛇,都不是毒蛇,而蝮蛇的颜色像泥巴或者狗屎,很不好看,但是很毒。所以毒蛇和无毒蛇的区别主要基于以下几点:1,毒腺有毒腺,无毒蛇没有毒腺。毒腺是由唾液腺进化而来的。位于头部两侧,眼睛后方,被封闭在颌部肌肉中,能分泌毒液。毒蛇咬东西时,毒腺周围的肌肉收缩,毒液通过毒液管和尖牙的管或沟注入被咬的体内使其中毒,而没有一种毒蛇有这种功能;2.毒液管是输送毒液的管道,连接在毒腺和毒牙之间。只有毒蛇才有毒管;3.毒蛇有毒牙,位于上颌骨无毒牙的前面或后面,比无毒牙长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