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1500字的中国铁路发展史论文。
把近代中国铁路作为一个整体,从某一个方面去研究和考察它,有很多整体的历史研究成果,包括对铁路的作用和影响、铁路的发展和外债问题的讨论,这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铁路的影响: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学术界强调了三个方面,即城市化、农业和民俗。
有两篇文章讨论了铁路的城市化功能:李占才的《铁路与近代中国城镇的变迁》(铁道师范学院学报1996第5期)和、许的《铁路在近代中国城市化中的作用分析》(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年第7期)。他们指出,铁路促进了客货运输、人口流动、市场拓展等。
李占才写过两篇关于铁路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的文章:《铁路对近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影响》(同济大学学报,第1997期,第1期)《近代中国铁路与农业生产的商业化和区域化趋势》(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第1997期,第5期)。两篇文章的主要意思是,铁路运输促进了商品流通的扩大,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区域化的发展,加速了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待铁路的影响,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探索。对此,李占才的文章《铁路与近代中国民俗的演变》(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1994)、《铁路与近代中国民俗的演变》(历史月刊第1996期,1)认为:铁路引发了民俗心理的更新,导致衣食住行。促进了中国人娱乐、约会、剪辫子、放脚等习俗的演变。虽然民俗演变中存在一些负面现象,但总体来看,是在朝着进步健康的方向发展的。
此外,王还撰写了《走向市场的中国铁路从历史中学到了什么》(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1995),指出铁路是市场经济的主动脉,具体表现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沿线资源的规模经营,加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产业转移,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逐步形成和国内外市场的融合,发展经济区域化趋势。朱从兵的文章《铁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广西右江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1998)比较冷静。本文认为,铁路与沿线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关系,铁路对沿线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是以产业为中介并受多种因素制约的。铁路建成后,需要正确的政策导向。
铁路发展:包括商业铁路、建设和管理特点、政府政策、不发展的原因等。
对商业铁路的研究是学术界的一个薄弱环节。关于这个问题,季汝成写过一本书(《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上的民间创业活动》,《中国经济史研究》第1994期,第1期)。他通过梳理民间投资铁路的历史,得出以下结论:民间资本有投资铁路的意愿,其压制力量主要来自列强资本,其次是封建势力;资金缺乏和技术落后不是商业资本铁路不发达的主要原因,但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应该颠倒;清政府国有化政策影响下的商业铁路资本碎片化是历史的倒退。
在铁路管理问题上,芮坤的随笔《论晚清官营铁路的管理》(保定师专学报,2002年第3期)阐明了晚清朝廷逐步将原本由地方大臣管理的“官营”铁路纳入朝廷统一管理的过程。胡和李占才的文章(《壮士筑路,逐行设局——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1995)概括为:壮士筑路,逐行设局,铁路的建设和经营权都掌握在强大的官僚手中,所以非常混乱和复杂。
关于清政府的铁路政策,罗的文章(《清政府的铁路政策》,《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将其分为三个阶段:1863-1889,1889-1900,65430。孙子健的文章《晚清官办与商办铁路政策之争》(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主要讨论的是官办还是商办的问题。本文指出,清政府经过多年的实践,对铁路的认识逐渐加深,并最终在1911确立了官办铁路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可行性。
关于国有铁路干线,马陵的文章(论清末国有铁路干线政策的两个推动因素,社会科学研究第1996号,第1号)认为,这一政策的出台有两个原因:一是盛宣怀建立官僚垄断资本集团的野心,二是立宪派舆论宣传的推动。
关于外资侵占铁路权的文章有谢汉兰的文章《近代列强对中国铁路权的疯狂掠夺》(参考《中学历史教学》2003年第6期)。
讨论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缓慢原因的文章很多,其中有三篇归因于内因:朱曙光(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的《近代中日铁路发展比较研究》,殷铁(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李、李的《近代中国铁路建设迟滞原因分析》。外因归结于米汝澄的文章《中国工业现代化为什么停滞不前——以中国铁路的建设和经营为中心的探讨(1895-1927)》(《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第1期)。
铁路外债:
丁永刚在《论近代清政府建设中的外债》(陕西行政学院学报,第3期,1999)一文中,将清政府借外债修建铁路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甲午战争前,从甲午战争到辛丑条约,从辛丑条约到辛亥革命。举债修路顺应了历史潮流,贡献很大,不应该单方面认定为“卖国”行为。张九州还写过《论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的铁路借款》(历史月刊第5期1998),等等。
孔、著《清末铁路外债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第1号)将清政府借外债筑路分为四个阶段:1881唐徐铁路建成和1894、65438甲午战争爆发。从1903到1911 5月10 5月11 5月10 5月10 5月65438+外债有三种类型:筑路、公路赎回、公路贷款。贷款抵押有了从以道路为抵押到以地方利津税为抵押的变化。
在努力解读近代中国外债观的基础上,马玲合著了《经济民族主义的悖论——关于近代中国对铁路外债认识的思考》(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该书以经济民族主义理念为支撑,揭示了外债观的超经济本质及其政治效用。否认经济民族主义有利于合理解释铁路外债问题。马凌河其他著作,《论清代东北铁路外债的超经济特征——以均势外交为中心》(历史教学,2003年第10期)、《晚清铁路外债观初探——以芦汉铁路为中心》(历史月刊,2006年第6期,2001期)等等。
从外债的角度重新审视鹿晗铁路的收回,马凌河的文章《论鹿晗铁路的外债》(历史教学,第5期,1996)认为其意义要打折扣。马凌河的另一篇文章《文明排外与道路救赎情结》(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也指出,文明排外是20世纪初中国收回铁路权的基本口号,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人的道路救赎情结,文明排外无法解决近代中国面临的维护民族权利和引进外资的困境。至于《暗流:清代铁路外债再评价》(江汉论坛,2003年第11期)一文,马凌河的主要意思是,晚清最后几年,收回权利运动趋于衰落。从经济理论的角度来看,人们逐渐注意肯定举债修路的积极作用。只是它的声音微弱,很难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可。清朝对铁路外债的部分承认,应该是近代中国在维护主权与利用外资之间艰难抉择的真实体现。
在贷款方式研究方面,马玲与人合著了《浦口条件:近代中国铁路贷款方式的变与不变》(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1期),以1908年中国与英德签订的津浦铁路贷款合同为研究对象。
从政策上看,王志忠的文章《论清末铁路外债国策的确立》(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年第7期)认为,清末铁路外债国策的确立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决策背景是修建芦汉铁路,铁路的发展被定为国家“实策强国”的重要任务。但国库“缺钱”,商业资金募集失败。铁路资金的唯一来源是外债和外国投资。政策要点是“外债”由国家铁路总公司统筹,以路还路,以路为偿,拒绝招外股。“路权还是属于我的。”
第二,铁路和地方的区域历史分析
铁路与地方关系的研究属于个案研究和区域历史研究。
京汉铁路作为晚清修建的第一条大动脉,备受学术界关注。对此,田伯福从直隶的采煤业入手,撰写了《京汉铁路与直隶近代采煤业的起步》(河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分析了京汉铁路修建对井陉、临城、磁州等直隶采煤业的影响,指出铁路的作用体现在交通运输上。
中国的现代铁路网以北京为中心。苏著《晚清以北京为中心的铁路网的形成》(中国历史博物馆学报,第1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本文认为,自19年末至20世纪初,筑路风气大为膨胀,清政府在北方地区修筑。
西北铁路的发展在近代属于落后地区,相关研究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赵智龙撰写的《论近代西北铁路规划》(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第4期)认为,从清末到民国,西北铁路规划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其地位由次要到主要,西北铁路的重要性已成为共识。任著有《近代陕西的铁路与商品经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第2期,1998),主要分析了铁路给陕西经济带来的变化。
郑泰铁路是近代陕西的第一条铁路。本文以《郑泰铁路建设史》(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增刊)一文为基础,阐述了这条铁路建设过程中的艰难历程,指出其对山西经济的影响是:运量大且逐年增加,利润可观,屡有盈余,促进了建厂。
对于滇越铁路,高势能的影响也是类似的。顾、杨锦江合著的《滇越铁路与云南近代进出口贸易》(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第5期,2001)指出,滇越铁路开通后,云南形成了与世界资本主义相关、相对独立于国内市场的云南本土市场。王文成在《滇越铁路与近代云南的对外贸易——兼论云南与东南亚的走廊建设和经济技术合作》(经济问题探讨1994第1期)一文中也做了类似的分析。而张逸群的文章《滇越铁路的历史记忆——滇越铁路沿线近代铁路社区建筑初探》(小城镇建设2003年第4期)是以建筑为视点的。
绅商在广西铁路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此,陈志波的《绅商与近代广西经济》(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一文指出,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领导的角度看,虽然政府是名义上的领导,但直接操作各种具体事务的是绅商;其次,从路钱征收的比例来看,士绅和商人的路钱征收占绝大多数。关于龙州铁路的专著是朱从兵的文章《广西龙州铁路筹建全过程》(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1998)。
南浔路是江西近代第一条商业铁路。杨惠卿的散文《论南浔铁路兴衰的历史命运》(福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第1期)分析了道路建设过程中的筹资、技术、现状等方面的困难,运营中的会计制度、股东会制度等相关内部管理改革,汀溪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沪宁铁路是晚清最重要的铁路之一。对此,高志斌与王国平合著《论晚清政府借外债修建沪宁铁路》(江海学术期刊2000年第3期),阐述了借外债的原因、过程和民众的抵制。
除上述引文外,还有其他文章,其中有一些关于上海铁路发展的(刘华明:《近代上海交通、邮电的变迁(1840-1949)》、《历史月刊》1999第3期),还有一些谈铁路与晋商兴衰的关系(谢)四川大学学报(第2期,1994), 有的探讨铁路对移民的帮助(周春英:《近代华北移民大规模移民东北的社会背景分析》,《菏泽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有的研究铁路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王珊:《近代东北城市崛起分析》,《辽宁大学学报》2000年)。 段广达:《论哈尔滨早期城市的特征》,《北方文物》第2期,1994;季凤辉、张翠花:《哈尔滨近代城市的特征与功能》,《黑龙江社会科学》第4期,1994),其中有介绍铁路股的(夏祥烈:《清代川汉铁路股》,《中国三号钱币》,1998)。
三、关键人物与铁路发展
与铁路发展相关的近代人物主要有李鸿章、张之洞、孙中山、詹天佑、刘铭传、盛宣怀、洪榕等。
在有关李鸿章与近代铁路的文章中,俞明霞的《李鸿章在中国近代铁路史上的地位》(徐州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1994)较为全面。本文认为,李鸿章对铁路建设的认识从1863到1867短短四年间,经历了严厉拒绝、模糊认识、正确认识、坚决实践四个阶段。李鸿章不顾诋毁集群,开创潮流,主张采用西方技术但必须自律,初步规划了铁路干线的蓝图,坚持修建铁路。由此可见,李鸿章在中国近代铁路史上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此外,余明霞还写了另外一篇文章,《李鸿章与甲午战争前后的铁路建设——兼论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的新发展》(江苏社会科学第6期,1994)等等。从铁路外债的角度看,李鸿章的文章有马凌河的文章《论甲午战争前举债筑路的开启与困境——评李鸿章的铁路外债观》(安徽史,2002年第1期)。还有一些是李鸿章的文章,如周·《李鸿章与中国铁路事业的开创》(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在肯定李煜在上海铁路谈判中主张自建铁路的同时,指出李鸿章在65438年至1980年中法谈判中的思想开始向通行权转变。另外,修路也有发展个人实力的意图。类似的文章还有赵东最喜欢的文章《论李鸿章与中国近代铁路的建立》(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朱从兵的文章《李鸿章与中东铁路》(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第1998期第1期)《论李鸿章在中国铁路史上的地位》。
综合来看,张之洞的文章是吴建杰的文章《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武汉大学学报,第3期,1999),认为张之洞是第一个从开发资源振兴经济的高度真正认识到铁路的现代化价值的人,铁路成为他最近20年生活的主题。此外,陈晓东还在《张之洞与清末铁路》(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1994)一文中介绍了张之洞对铁路发展的贡献。专门研究张之洞的文章有朱从炳的《张之洞在粤汉路权赎回后的自建主张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1999)和吴建杰的《张之洞在湖广任职期间引进外来人才的情况》(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把李鸿章和张之洞放在一起研究,是一种有益的探索。这方面的文章是周·《李鸿章、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建设》(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关于孙中山与铁路的文章有好几篇,其中一篇是朱从炳的《论孙中山对近代世界铁路的认知》(学术论坛,2003年第5期),认为由于第二次现代化浪潮中美国的铁路建设最快,所以孙中山对近代世界铁路的认知主要在美国。对近代世界铁路的发展趋势、基本成就、正负影响、建设管理体制或经验有一定了解,认知水平超过了在他之前的近代中国其他先进人物。二是冯军的随笔《论孙中山铁路建设的战略构想》(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此外,朱从炳又写了一篇文章《铁路建设与民生——孙中山新中国铁路建设思想新探》(学术论坛,2002年第5期),从铁路与民生关系的角度探讨孙中山新中国铁路思想。
詹天佑是中国近代铁路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如同近代妇女史上的秋瑾,同样值得研究。过去,人们更多地关注京张铁路的独立建设,而荆等人则关注其他方面。他们的著作《詹天佑与清末民营川汉铁路》(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詹天佑与辛亥革命》(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指出,在中国近代铁路建设中,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不仅创造了中国独立筑路的奇迹,清廷在1911年5月颁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时,勇敢支持护路运动,进而支持辛亥革命。这是对中国现代化的又一大贡献。
关于刘铭传在台湾省的铁路建设,陈九如的文章《刘铭传与台湾省铁路的近代化》(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指出,刘铭传出于抵御侵略、强国的目的,主张修建台湾省铁路,以妥善解决资金和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台省铁路的修建方便了台省的交通,促进了台省的发展,传播了现代化的理念。刘铭传在台湾省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盛宣怀是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陆锡生的散文《盛宣怀简介》(无锡教育学院学报,第1994期,第1期)就涉及到这个问题。
关于容闳的影响,陈的文章《容闳留学教育促进中国近代化》(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1998)主要强调了他对铁路人才培养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