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芝集团含泪出售,美的接手后起死回生。是管理方法的问题吗?

曾几何时,日本制造业也创下了辉煌的历史,尤其是廉价的日本家电,成为日本人引以为傲的资本。当时日本家电产业风靡中国、美国、欧洲,在世界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也成为众多中国企业的榜样和学习对象。然而,近30年来,日本制造业走下坡路,甚至到了中国企业不得不“养活”的地步。

140,日企老牌忍痛割肉,中企接手500亿日元!

拥有140年历史的东芝,是日企没落的“代表”。揭露出这家公司在2008年后不断做假账,使公司凭空多赚了1518亿日元。连续三任总统都因为这个问题被迫辞职。近两年来,东芝一直处于裁员和破产的边缘,对于持续亏损的业务只能“忍痛割爱”。

据统计,东芝先是以6543.8+05亿英镑的价格出售了在英国的核电资产,随后在2065.438+08+0.08以46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了旗下的西屋电气,甚至还计划将在美国的液化天然气业务出售给中国的新奥能源,而家用电器业务则出售给中国的美的集团。

2016年3月,美的宣布以537亿日元(约合4.73亿美元)收购东芝白色家电业务80.1%的股权,获得东芝品牌40年全球授权,日本和中国的家电、市场、制造基地相关专利5000多项,东芝家电债务约250亿日元。

聪明的日本人没想到,中国资本“拯救”了东芝家电!

东芝集团举行了一场含泪大甩卖。美的接手家电业务是不是“捡了大便宜”?那时候不是这样的。精明的日本人卖掉了亏损且没有前景的企业,而他们的核心业务,如半导体,无论多少钱都不会卖掉。好心“接盘”家电业务的中国企业,被当成了又傻又有钱的“冤大头”。

然而事情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被中国收购的东芝家电居然“起死回生”了。其营业收入在2017财年达到约25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57亿元),比东芝旗下的2015财年增长50%,在2018财年也成功扭亏为盈。而且通过充分利用美的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公司开始由防守转为进攻。

除了中国和泰国独立工厂制造的家电产品,在泰国,2018下半年推出了30多款产品。在印度,预计2020年新建工厂,未来5年投资超过200亿日元(东芝家电将于2012年撤离印度市场)。显然,当初无情出售东芝家电的日本人失算了,果断接手的中国企业大赚了一笔!

那些被中国救出来的日企,654.38+0.3亿人的市场贡献了!

大势已去,东芝并不是近年来唯一被中国“拯救”的日本品牌。2005年,陷入破产的高尔夫球杆制造商奔奔高尔夫被中企“收入囊中”,目前已走上复苏的轨道。截至2017财年的最近四年,其销量增长了70%,日本首相访美时送给美国总统的球杆也是这家公司生产的。

此外,继承三洋电机白色家电业务的AQUA于2012年被海尔集团收购,几年后扭亏为盈。此外,被苏宁尚云收购的日本大型免税店连锁LAOX、日本老牌服装企业Renown、被联想收购的日本公司NEC,都在中企的帮助下逐渐“复活”。

为什么东芝家电等日本企业在接受中国人的血液注入后能够迅速复兴,而在过去却一直挣扎在破产的边缘?这主要得益于中国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和远超日本的经济实力。对于实力日益增强的中国企业来说,如果能够“借机”吸收日本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技术工人,也将受益匪浅!

美的只持有东芝集团的白色家电资产,尤其是世界领先的冰箱技术。接手后,东芝依然独立运营。在生产技术和工艺上,美的只能学习,根本帮不上忙。美的能让东芝起死回生,只有通过经营理念和销售模式的改变。

美的接手的时候东芝冰箱只有三个型号,601/595/495,只有七个不同颜色的型号,多为金属拉丝门。这三种型号的功能相似,主要是因为体积和能效之间的价格差异,这意味着495型号只有三个级别的能效。美的提出所有能效都要一级,可以减少功能的价格差。东芝觉得减少的功能是专利,是东芝的代表,坚决不同意更改。美的说你按照我的要求生产一款,我包销。东芝最终妥协,表示可以帮美的代工生产,但不能打东芝的牌子。这是美的603和东芝601的缩小版,缺少了光离子杀菌除臭、果蔬室雾化供水、快速解冻三大功能,保留了快速制冰、热物直放、蔬菜冷冻、快速冷藏保鲜等功能。材料工艺不变,价格便宜6-7千元。不到半年,美的603供不应求,东芝拒绝再生产。最终双方达成了* * *知识,根据市场需求生产,进入美国市场营销的体系,由美的全权负责。

目前东芝有近20款,每款只有一种颜色,都是钢化玻璃面板。祥云金、缎金、樱纱金等颜色代表不同系列。除了日式冰箱,中国人喜欢加对开门、十字门、法式门、意式门。现在各大连锁店都有样品,南京五星级村镇一半左右都有样品。在很多高档住宅区的连锁店,东芝的销售额可以达到美国的一半。东芝冰箱过去两年翻了一番,扭亏为盈。我觉得是美国的操作。

不是经营方法的问题,是经营理念和企业基础的问题。

回顾1995,当时世界500强榜单上有149家日本企业,三井连续多年位列500强第一,被国人视为无敌巨人。索尼、夏普、松下、日立、东芝、三洋被称为日本家电的六大巨头,横扫世界市场。在当时的中国人眼里,日本的电子产品不仅代表了时尚,还保证了质量。

到2015,只有54家日企上榜。

更令人惊讶的是,目前除了索尼和松下,其他公司的所有“日本制造”和“日本品牌”居然都是中国厂商。

2011,海尔收购三洋在日本、越南、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的白电业务。

2015,长虹收购松下三洋电视业务,获得三洋品牌电视品类在中国大陆的独家使用权,承担三洋品牌电视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

2016年,日本夏普公司接受鸿海精密388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24.7亿元)的注资,成为鸿海的子公司。

2016年7月,联想以约13亿元(200亿日元)收购2065 438+065 438+06年成立的联想-NEC控股公司90%股份。

到现在,似乎只有索尼还在盈利的边缘,日本曾经辉煌的家电产业不复存在。

日本的问题是什么?就是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

日本的设计问题总是用完美的眼光来看,恨不得看一眼,想到十年后的一切。所以我们精益求精,花很多时间在设计开发上。大家都觉得所谓的工匠精神,不是把一个东西做到极致。

但是他无视时代,他不需要这么好的东西往前走。再好的东西也很快很容易被飞速运转的时代抛弃。

比如手机,日本手机一直都很精细,但是设计时间很长

你花了半年时间在这里设计外形,华强北有两个版本的手机。

你的手机上市了,在那里已经更新了两代。

日本很难有中国小步快跑,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

于是渐渐被新时代甩在了后面。

这是东芝集团脱胎换骨,凤凰涅槃的战略。

为了发展,东芝自己收购了核电技术领先但有缺陷的西屋电气,因核电泄漏损失惨重。在核电恐慌的背景下,卖西屋是壮士断腕的止损策略。

卖电视、空调、冰箱等家电,是为了专注核心技术,提高竞争力。这种低端制造,竞争加剧,并没有带来多少利润。而中国大陆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质量要求没有日本严格,人口规模是日本的10多倍。所以,美的、海尔或者海信在这方面通过收购东芝产业来扭亏为盈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东芝在核心部件、数字存储、医疗设备等领域非常有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仍然领先。

说中国经济规模比日本大,人口面积比日本大很多倍,这很正常。但是说中国经济比日本强就有点自大了。

不仅仅是东芝,我觉得可以引申为日本家电行业和国内家电行业的动力转型的作用,更符合当下和话题性的问题。

从我自己70后的角度来看,从小到大,索尼、东芝、松下、三洋,甚至德国的西门子。这些品牌,在我们童年的记忆里,不仅仅是面子的荣耀,更是品质的保证,应该说已经在我脑海里深深扎根了30年。比如我家是15装修的。空调是大金三菱,冰箱是西门子,洗衣机是松下,抽油烟机是西门子,电视4是三星。全屋都是洋品牌。好像家里只有一个电饭煲是我买了一系列家电的美的品牌,没有一个是国产品牌。

现在从今天的格局来看,国产品牌格力确实有大规模赶超外资品牌的趋势。为什么?

应该说,国外百年品牌家电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地位正在逐渐弱化,不仅是东芝,其他外资品牌也是如此。应该说,没有中国的市场,世界上任何一个品牌都不能称之为完整,都无法保持持续的高增长,这是由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和消费能力的提高所决定的。而为什么国外品牌不是放弃中国市场,而是逐渐节节败退?

通过转述央视消费频道的内容来回答这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央视的《新消费主张》,我是偶然在吃饭的时候看到的,震撼很大。

第一,不同种类的肉可以分为冷藏和速冻,冷藏可以和鲜肉一样,不损失动物肉汁,颜色一样,味道一样,而速冻婚宴可以保持鲜肉的水平,而不是我们传统冰箱冷冻后直接硬切,快速煮熟。

其次,肉类、蔬菜、水果、蔬菜放在冷库里,可以保持蔬菜水果的新鲜,肉类也保持新鲜。原理是每个托盘下面都有传感器,可以检测不同的物品,给它们不同的湿度和温度,来控制果蔬和肉类的保鲜时间。

以这个案例为例。这是什么意思?

典型的老化和传统的日本品牌,在30年前降低了产品质量标准,使用日本品牌的日本民众和中国消费者也接受了30年前的冰箱质量标准。

中国新的产品标准迎合了最新的消费习惯和90后的懒惰习惯。在产品研发上,他们牢牢把握了最新一代的生活节奏和规律,对比开发了大量新颖的产品功能,着实令人震撼。如果我现在买冰箱,一定会选择有这个功能的国产品牌,而不是西门子。

所以综上所述,洋品牌固守传统的品质和产品标准,未能与时俱进,未能迎合中国消费者的饮食和烹饪习惯,未能迎合90后、00后最新的消费习惯和生活习惯。特别是他们把国外市场作为产品研发的起点,不能及时准确地针对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改进和提升产品和质量标准。对他们来说,既不经济也不现实。当中国的新奇产品在国内广泛使用,然后出口到全世界,相信国外用户会感到震惊和惊讶,也会选择功能性的中国家电,放弃百年品牌的国外家电,这是由功能性和实用新颖性决定的。

以一个典型的漩涡为例。惠而浦是美国百年家电巨头。现在市场上哪里能看到惠而浦的产品?有多少人知道这个百年美国品牌?东芝和松下索尼,他们也在步这个后尘,迟早会被中国紧跟90后一代的灵活、务实、生活习惯和消费需求所超前。但是,他们仍然是传统的,慢节奏的,这是他们三十年前的巨大优势,三十年后的巨大劣势。

还有一点,90后,00后和我们不一样。他们对国外品牌没有积累的口碑和认同感。他们可能更受国内媒体和广告的影响,也必然比国外品牌更受功能需求的影响!

我是从事工业品销售的,对此深有感触。说实话,管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企业内部的反应速度。就说消费类电器吧。东芝等零部件供应商往往是日本产品零部件供应商。简单来说,一家日本公司可以为你制定一套公司章程。目前国内企业会要求盒子标签推送二维码。私企很简单。客户要什么,打什么,从提出要求到完成需要一两天。而这些日本零部件厂商呢?这个格式和现在的产品不一样,要委托专门的公司重新设计,这个标签还要重新买。一套程序下来,几个月过去了,终于要加钱了!当产品设计发生变化时,反应速度可想而知。

众所周知,终端消费品的更新换代非常快,日本传统企业反应慢导致了失败。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慢反应系统造就了稳定的质量,这也是日本零配件市场一直在扩大的原因。可以说,各种消费品,日本正在退出终端市场,转向其零配件市场。

但是有一个特例,那就是日本的松下。日本的松下仍然很强大。为什么?以中国松下工厂为例。高层会有不少中国人。中国人工作时间很灵活。再来看看死气沉沉的东芝。别说企业里的关键岗位,就说中层领导,甚至是班组长,可能永远都是日本人。他们能灵活工作吗?

东芝被美国收购,迅速恢复也是这个原因:东芝有生产实力,但没有灵活的市场适应能力。和谐与美好一拍即合。

要理解美的为什么能让东芝家电起死回生,首先要探究东芝家电业务为什么亏损。

从2012年到2015年上半年,东芝家电业务在三年半的时间里累计亏损约147亿日元,亏损状况一直持续到2016年。2065438+2006年3月,美的收购东芝白色家电业务80.1%股权,为当时面临困境的东芝注入新的“血液”。

东芝家电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架构臃肿,决策链条过长,导致经营效率低下,换句话说就是企业管理模式出了问题。这是日企的通病,积累了好几年,爆发时一发不可收拾。这种管理模式的普遍弊端与日本企业从家族式管理发展到现在有直接关系。

日本的许多大企业,如东芝、松下、三菱等。最初是由一个家庭经营,而不是现代的合伙企业。家族管理的结果是,企业的管理层更关心的是对老板负责,而不是为股东谋取利益。企业内部关系盘根错节,管理者并不关心市场需要什么产品,更多的只是执行上级下达的命令。所以在2000年年中掀起家电智能化、互联网化浪潮的时候,东芝完美错过了转型,销量一路下滑,导致经营亏损。

知道了东芝亏损的原因,再来看看美的如何对症下药。

美的接手后抓住了一个重点,就是提高东芝家电业务的经营效率。详细分析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将东芝的业务链引入美的的IT系统,提高供应链的效率;

二是将东芝家电的业务整合到美的的供应链中,联合采购,降低零配件的采购成本。通过充分利用美的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我们开始由防守转为进攻。

第三,一些业务如冰箱、洗衣机、吸尘器等。将独立核算,引入内部竞争,提升业务积极性;

第四,协同营销体系,美的派人去东芝培训,细化营销内容,适应家电市场的激烈竞争,提高产品销量;

五是出台美容管理制度,明确责权利,奖惩分明;

通过美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充分的中国市场前景,2065.438+07年东芝家电营收达到654.38+05.7亿元,比东芝旗下的2065.438+05财年增长50%,2065.438+08年扭转了亏损局面。收购后不到三年,东芝的家电业务在国外多个市场表现良好。2018下半年在泰国推出30多款产品;预计2020年在印度新建工厂;(东芝家电2012退出印度市场);在越南,东芝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已经在越南市场排名第一。

精明的日本人在出售东芝集团的家电业务时,没想到美的会“拯救”那些持续亏损、没有前景的业务。

真的应验了那句话,叫三十年落,三十年河西。做梦也没想到,曾经风光无限的东芝,沦落为大甩卖。

我们不是说企业只能永远好。如果这样,新的企业就很难诞生。但是像东芝这样的世界知名企业也会堕落,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感觉这个市场太无情太不可思议了。

要知道,日本作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子产品生产大国,不仅产品质量好,影响力大,而且企业的服务也明显好于其他国家。所以产品在日本的销量很好,不仅在日本,在中国等国家和地区也很好。特别是东芝,是一个有着140年历史的老牌企业。再过十年,日本电子产品制造商就该大甩卖了。可见这十几年来世界科技水平发展的有多快,多不可思议。

当然,这么多知名企业破产、倒闭、出售的现象,也与这十年来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密不可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让很多原本过得还不错的企业陷入危机,内部矛盾密集爆发。比如东芝,意外爆出连续做假账的问题。还有什么可能不会发生?

所以,对于国内同类企业,以及不同的企业,一定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不能被眼前的成功冲昏头脑,以为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尤其是成功的互联网公司,一定要有危机感,强烈的危机感,以及时刻面临深渊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意识。因为创新让所有的企业头上都挂了一把剑,一把随时可能砍企业的剑。

美的能拯救东芝,主要是凭借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而不是美的管理比东芝好。东芝是个没骨气没招数的穷人,这样才能从内部做起,主动解决企业造假的问题,真正重新站起来。

作为一个财务工作者,我觉得东芝沦落到这样的境界真的很可惜: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企业,也没有永无止境的商业帝国。

作为东芝集团,有含泪出售也是正常的,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或规律。市场是无情的净化剂,不断让企业走出来,淘汰过时的企业。所以东芝的衰落是正常的。

至于美的接手后起死回生,是一种经营方式吗?我不这么认为。其实东芝的管理模式或者理念已经不错了。东芝作为日本的优秀企业,有自己成功的营销模式。美的之所以能够在接手后脱离险境,我认为主要是得益于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中国众多的消费使得美的生产的电子产品广受欢迎。如果没有6543.8+04亿中国人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美的几乎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耀眼的成就。

东芝集团含泪出售,美的接手后却得以起死回生。这是东芝的问题还是管理方法的问题?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我们得先了解一下东芝的发展。

很久以前,我相信你们都听说过东芝。作为日本物美价廉的产品,可以说受到了很多用户的喜欢,不仅物美价廉,而且质量可靠过硬。可以说产品可以卖到欧美等国家,红极一时。

有句老话,月圆则亏,旺则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没有办法脱离这个规律。东芝作为日本140的老品牌,可以说是连年亏损,无奈之下只能让美的收购。

但是,并不是美的全部收购就够了,而且换来了40年的授权,可以说美的把东芝的大部分产品卖给了中国市场,从而救了东芝一命。40年授权到期后美的该怎么办?不就是一件婚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