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对中国有什么贡献,会被称为第三个黄金时代?

台湾省著名学者柏杨将西汉初年(文景之治至武帝初年)、唐初(贞观之治至开元盛世)、清初(康干盛世)称为中国的三个“黄金时代”。这三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新的高峰。为什么柏杨认为清初是中国的三个“黄金时代”之一?我们先来看看清初取得的一系列成就。

?第一,清朝奠定了近代中国疆域的基础。明清时期也是国际法和国家主权形成的时期。这个时代,西方国家在全球疯狂赛车。如果这个时代不抓住机遇,未来就不会再有主权领土。清朝之前,元朝疆域辽阔,为中国历史之最。然而,元朝早已崩溃,所辖土地已被分割出去。明朝占领农业区,蒙古占领大漠南北。青藏高原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地方政权,东北有女真各部,西北有东察合台汗国。如果仅以明朝的疆域进入近代,中国的疆域将不足400万平方公里。

明朝疆域

明朝末年,俄国已经推进到太平洋沿岸,开始入侵布里亚特蒙古和黑龙江流域。荷兰、英国、法国等海上强国几乎瓜分了东南亚,占领了台湾省和澳门。中国周边形势非常危险。如果任由西方列强发展,蒙古高原和西域被俄国占领,英国从印度入侵西藏,法国从越南进入广西。明朝灭亡后,出现了李自成、张、、鲁王、唐王、邵武、郑、等割据政权,无人能统一大陆。这时候英法等国就会乘机渗透势力,支持一方对付另一方,最后从中渔利。最终,中国可能会分崩离析,成为印度乌马尔帝国那样的殖民地。

但是清朝的迅速崛起改变了这样一个危险的局面。入关前,清朝已经统一了东北女真各部,并征服了内蒙古(漠南)。入关后,平定了大陆各大割据势力,平定了“三藩之乱”,将台湾省纳入版图。后来俄国势力被赶出黑龙江流域,签订了《尼布楚条约》,限制俄国扩张170年。最后与准噶尔汗国争夺,先后将外蒙古、西藏、青海、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与俄国签订了《恰克图条约》,确立了中国对蒙古的主权。到1756年,清朝的疆域已超过13万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唯一能大规模扩张的传统农业文明国家。

清朝疆域

白阳在《中国人民史大纲》中精辟地评论道:“站在当时的民族感情上,汉人组成的明朝的覆灭,让人心酸。但是回顾中国历史的巅峰,我们为它的灭亡而欣喜。17世纪明朝的疆域缩小到300多万平方公里,而且还在继续缩小。内政改革无望,只会越来越糟。如果拖到19世纪,遇到入侵的西方列强,我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将被瓜分...20世纪清朝一共割了150000多平方公里,中国还有1140平方公里,比明朝大了三倍,中国才能翻身。

?二、中国传统农耕经济的巅峰其实明朝留给清朝的是一个烂摊子。明朝末年,天灾人祸不断,经济崩溃,流民遍地,农民起义兴起。当时文献记载“城门房尽灰,十间空,不忍赌。”针对明朝的这种情况,清朝从入关的那一刻起就采取了“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

顺治至康熙亲政时期,清朝的主要经济政策有:(1)、大幅度减免税、废除明朝“三薪”、颁布名为“一代良法”的新税制;(2)鼓励难民回乡务农,赠予土地,减免大量赋税;(3)没收明朝藩王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4)顺治年间限制满人圈地,康熙年间废止;(5)鼓励人民开垦土地。最初规定填海造地三年不交税,后来延长到六年。(6)实行农地更名,将无地土地分给农民耕种。(7)向农民提供牛、农具和种子。(8)治理黄河,兴建大型水利工程。

康熙上台后,加紧推行清初经济政策,宣布永久废除新人口税。当时清朝国库达到3000多万两,雄厚的财政实力是废除人口税的经济保障。由于美国大规模减税、扩大耕地和高产粮食作物的迅速普及,清初人口迅速增加。多尔衮入关之初,中国的户籍人口只有2000万,到1840时,已经达到4亿,超过了当时的印度人口,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正是因为这个人口数据,西方列强和日本人都无法征服中国,也为中国的快速工业化提供了巨大的劳动力和市场。

在工商业方面,清朝作为传统的文明农耕国家,当然不太重视,但也没有明朝那么明显的重农抑商。康熙年间颁布了一系列贸易、扶持、惠商的政策,废除了一些苛捐杂税。清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康熙年间有7个商业城镇,而明代只有4个。由于国家统一,内地与蒙古之间的商品流通不再是明代严格限制的内外贸易,而是“蒙古人各种肤色,如出入贸易,如一家,故其民安,昌。”康熙还废除了明朝对竞争对手实业家的一系列限制政策,比如明朝禁止私采,而康熙则鼓励私采。

康熙南巡图

从清朝入关到1655,民间外贸很正常。由于明朝的解体,上海班实际上也崩溃了。从1655到1684,实施了29年的海禁。清朝统一台湾省后,海禁被解除。康熙于1685设立江浙闽粤四省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此后,海关系统取代了市政航运部门系统。清朝规定的进口税略低于明朝,出口税仅略高于国内商业税。清朝官员并不直接管理贸易,而是建立商人制度,引进管理。康熙年间,全国有二十多家银行,广东有“十三家”。

广州十三行

康熙时期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康熙后期,每年都有数十艘西方船只前来与中国进行贸易,被称为“西方来市场,东方去市场,南亚换市场”。康熙初期,每年有1000多艘船驶往南阳,但回来的只有一半左右。为此,康熙、雍正颁布禁令,限制国内商人下海,但并未限制国内对外贸易。乾隆年间,广州取消了大部分海关,只允许对外贸易。相比之下,明朝实行200年海禁,民间贸易几乎被禁止。直到1567才在粤港允许交易。从这个角度看,乾隆的“闭关”和明朝的“隆庆开关”是一样的。因此,清史专家李治廷评价说:“因此,不能因为39年的海禁就把清初的对外贸易政策总体概括为闭关锁国,也不能把整个清朝的对外贸易政策概括为闭关锁国。”

综上所述,清朝充分体现了农耕文明的特点:以农为本,农业受商业调节。清朝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把农耕经济发展到了古代的巅峰,从人口的增长就可以体现出来。从康熙初年开始,大陆出现了150多年的和平局面,超过了唐初从“贞观之治”到“开元史圣”(628-755)的总长度,居历代之首。

三、古代专制制度的巅峰,古代中国是一个传统专制的国家。从秦朝到清朝,专制盛行。威权主义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集中力量保护小农经济,建设大型工程,抵御外敌入侵。但专制主义的缺陷是官僚主义的腐败,人性的泯灭,容易出现外戚、宦官、暴政和混乱。而清朝却能够成功避免专制主义的诸多弊端,充分发挥其优势。

所谓“清廉制度”,即清朝总体上继承了明朝的法规制度,内阁、六部等机构完全传承下来。但是清朝对以前的制度进行了创新。首先,清朝废除了中原地区长期实行的长子继承制,即清朝的皇帝都是经过严格的考察产生的。这就防止了皇帝昏庸暴虐。清朝末年,没有昏君和暴君,最多有平庸的君王。清朝从努尔哈赤开始,六代皇太极、顺治(或者多尔衮)、康熙、雍正、乾隆都是皇帝,历史上好像没有过这种情况。清朝的皇帝基本上都要熟悉中国的文化典籍,同时又不能放松满洲的军事训练,所以可以称之为“三明治的武功”。

康熙

因为清初的皇帝都是贤明之君,勤于政务,事事忙,所以清朝的权力始终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外戚、大臣、太监都没有机会掌权。末代清朝没有宦官专权,没有权臣干预政治。只是到了同治、光绪时期,慈禧太后的威权才出现。这也保证了清朝的大政方针不会出现大的失误。直到后期,清朝才能够做出一些非常正确的判断,比如洋务运动,新政。

乾隆

另一个是官僚主义的问题。清朝以前,吏治最好的时代是西汉“赵璇之治”时期和唐朝“贞观之治”时期,明朝是最腐败的时代之一。清初官方施政大体明朗。多尔衮至康熙时期,非常重视吏治建设,因此全国官场大体清明。康熙晚年,吏治松懈,贪腐之风再起。雍正上台后,更加重视吏治,使吏治的状况达到了赵宣之时的水平。但是到了乾隆时期,官僚主义的问题又开始严重起来。

当然,任何时代的政局都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清朝依然如此。文字狱和八股文在明朝实行,到了清朝还继续实行,以至于文化发展受到压制。经历过明清两代更替的人,都能感受到两代人的不同。明亡后,黄宗羲、顾等著名思想家开始走上反清之路。清朝稳定后,黄宗羲被称为“博学多才”,但他拒绝做官。但在见证了清朝的繁荣之后,他也称康熙为“圣天子”。可见,清帝的所作所为最终还是得到了“明遗风”的认可。

明末清初三大家

结论:但是,从中西比较来看,康乾盛世只是农耕文明的夕阳。虽然无比辉煌,但终究会走向黑暗的深渊。西方文明是新生的朝阳,充满活力。白杨评价说“第三个黄金时代带给中国的不是第一个黄金时代汹涌澎湃的学术思潮,也不是第二个黄金时代的英雄气概,而只是百年的和平与秩序。这是人民的最低要求,也是政府的最低职能,但在中国早已绝迹。但是,与明朝和更早的蒙古帝国相比,中国人民在这100多年里呢?就像生活在天堂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