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陈简介
别名:字怀民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省文昌县(现海南省)
出生日期:1903
死亡日期:1967
职业: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
信仰:独立人士。
主要成就:岭南大学原校长,广州暨南大学原校长。
代表作(Historical lishixinzhi.com):《中国文化简史》、《人民研究》、《文化研究概述》、《南洋与中国》。
陈简历
介绍1909随父亲去了新加坡,1920进入岭南中学,1925 7月被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授予学士学位。1926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硕士学位,两年后获得该校博士学位,回到广州岭南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34 l 65438+10月15在广州《民国日报》发表《中国文化的出路》一文,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文化大辩论;8月1948,1就任岭南大学校长。1956中山大学副校长。1962广州暨南大学校长;1964调任天津南开大学副校长;1967文革期间被控“通洋”、“间谍”,16年2月因心肌梗塞在南开大学病逝。1979年5月,南开大学为其* * *。
陈一生致力于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尤其重视文化研究,倡导在中国建立“文化学”。他认为,在中国,想从学习东西方文化中寻找救国之道的人有三种不同意见:一是主张全面接受西方文化;二是主张回归中国固有文化;三是主张妥协。对此,他指出,不拘一格、复古派是没有出路的。他曾深入中国农村,对福建、广东、广西的船工和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做了较多的调查研究,对东南亚、华侨和匈奴的历史也做了较多的研究。陈一生的著作主要有《中国文化简史》、《苗族研究》、《文化研究概述》、《南洋与中国》、《社会学的起源》等。
《匈奴史稿》是陈教授的遗著。自留学德国以来,笔者一直关注国外匈奴史的研究进展。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他从公务中抽出时间撰写了《匈奴史稿》,共80万字。20世纪60年代初,他对第一、二章做了一些补充,但未能对整个草稿进行整理和修改,即不幸去世。本书以相关版本为基础,参考作者手稿进行了修改,同时尽可能保留了手稿的风格。
一个人与一所大学这个人就是陈,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教育家...一个学者,而这个大学就是岭南大学。
陈在文昌县土生土长,算是一个地道的广东人。但和近代大部分广东名人一样,似乎都要经历一个走出岭南——奋斗——成名的过程,岭南成为了输出人才的地方。与众不同的是,陈最终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并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永久的足迹。
1947年,岭南大学董事会频繁向陈发出邀请时,时任南开大学校长、政治经济学院院长的陈并未立即同意,尽管在此之前他曾两次在该校任教。也许他觉得自己在南开的施展才刚刚开始,也许他觉得岭南的世界太小,教育太落后。反正如果南开校长张伯苓不同意“出借”(两年),陈大概也不会在岭南留下太多回忆。这个“借”就是16年。
从1948年8月,1出任岭南大学校长,到1952夏岭南大学被撤销,两三年时间,岭南大学从广东最好的学校(当时广东只有两所大学,另一所是中山大学),成为中国最完善的大学,部分院系(如医学院)已达到国内一流或最好水平,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大学。若考
考虑到近年来中国大部分时间处于政权更迭和动荡之中(先是解放战争,后是抗美援朝),岭南大学的发展堪称奇迹。
奇迹是怎么发生的?并不深刻:一套正确的办学目标、宗旨和策略,一批一流的人才,一套高效的机制。什么是大学?陈的观点是:“大学是求知和研究知识的地方”,而凌大的目标是成为国内一流的学术型大学。为此,他上任校长第一次向全校师生布道时,就强调学术研究不搞宗派,“注重自由讨论的精神”,倡导尊重个人的思想、信仰、言论和学术自由。在“兼容并蓄,思想自由”(这是蔡元培主政北大时的办学宗旨)的原则下,陈邀请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专家、教授:历史学家陈寅恪、数学家蒋力夫、语言学家王力、古文字学家、木材与土壤工程专家陶宝开、测量员、医学专家、、、陈、、。他们中有的是陈的南开同事(如蒋力夫),有的是他的学生(如端木正),有的是老熟人(如陈寅恪、王力、陶),有的是他在天津时邀请的(如医学院的一批专家)。从某种角度来说,陈在南开的14年(包括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8年)为他在凌大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自然,这一切都来源于陈的“个人魅力”:不务正业,不做官,与政治保持距离。他本人是一位对中国和西方都有透彻了解的学者。他在学术研究和辩论中表现出“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他尊重人,宽容大度,待人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