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史选修课1 1改革趋势与秦历史机遇教案

焦点

春秋战国时期变法维新的历史背景。

困难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与变革的必然性。

教材内容的分析与建议

教材从社会变革新气象、改革变法风起云涌、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三个方面介绍了《改革变法的趋势与秦国的历史机遇》。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经济上,生产力迅速发展,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政治上,随着皇族的衰落和列强的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文人开始夺权,掌握了政权。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变化。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变法维新风起云涌。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秦孝公努力自强,大力改革商鞅,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建议教师注意启发学生联系政治、地理等学科,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现象,了解社会发展规律。

本课绪论由战国形势图和正文两部分组成。战国时期英雄争霸,插图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建议教师根据课文和插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引言。问题:秦国地处西部边陲,比较落后。但恰恰是偏远落后的秦国脱颖而出,统一了六国,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秦国为什么能实现统一?学生结合问题自主探究,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第一项是“社会变革的新气象”

教材从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变法维新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建立。同时也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为了在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诸侯国在富国强兵进行改革。

(1)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教材从农业、手工业、商业阐述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生产发展。教材从改进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兴修水利、农田施肥等方面阐述了农业的发展。

铁和牛耕的出现和普及。建议教师结合史料讲解铁器的使用历史。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春秋时期,铁被用于农业生产;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了。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建议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春秋战国时期铁的使用的相关史料,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然后,请学生回答:铁与木材、石器、青铜工具相比有什么优势?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逐渐传播。牛耕技术,只有与铁一起使用,才能发挥它的作用。犁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牛耕的应用是中国农业技术史上的一次农业动力革命。在当时,人们的名字中一起使用牛和犁,这表明牛耕在当时的社会生产中非常普遍和重要。孔子弟子冉耿字伯牛;晋国有个强人,名叫牛耿。《国语·于今》中记载“祭宗庙一亩勤”,也印证了春秋时期牛耕存在的事实。

建议老师们总结一下,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为大量私人田地的开垦和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创造了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水利灌溉有了很大的发展。建议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并邀请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也可以让学生结合初中所学的相关历史知识,回答: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有哪些?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有什么重要作用?

手工业的发展。教材从冶炼铸造、纺织、制漆等方面说明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冶金工业有了划时代的发展。纺织工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战国时期,涂层技术已经被采用。

商业变得越来越活跃。商业发达,土特产互通有无,中原市场繁荣。一个繁华的商业中心出现了。

(2)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教材重点讲述了封建生产关系产生的原因以及新兴的地主阶级和自耕农通过改革发展封建经济的愿望。

铁器的应用,牛耕的普及,水利、施肥等技术的应用,使这一时期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奴隶制的集体模式逐渐瓦解,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个体经营为特征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随着私有土地的开垦和增加,私有土地所有者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把自己的“私有土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地者收取地租。一些奴隶主为了继续维护自身利益,也主动改变剥削方式,实行更适合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剥削。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衰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上层建筑的改革

教材重点讲上层建筑改革的必然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必然导致政治制度的变化。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势力也日益壮大,成为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瓦解了旧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井田制和相应的奴隶制剥削方式。随着奴隶制上层建筑基础的崩溃,由地主阶级代替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历史的必然。一些杰出的政治家,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政治改革,建立和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用中央集权制取代君主贵族联合专政。

建议老师结合课本提问:为什么上层建筑的改革是历史的必然?然后,让学生结合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4)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内在动力

教材分析说明了改革与战争的关系,进而说明了改革的必要性。战国时期,竞争激烈,战争频繁。为了充实强兵,各诸侯国纷纷进行改革。

(5)法家思想成为变法维新的思想理论武器。

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繁荣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空前发展。当时不可能实行文化专制,持己见的“学者”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儒、道、墨、法等学派相继诞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法家思想顺应时代需要,成为政治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广泛收集法家的相关资料,并设置问题:为什么法家学说在战国时期备受推崇,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武器?让学生分组合作,交流想法,得出结论。

第二项是“涌动的改革与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稳定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并在争霸或兼并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相继发动变法运动。教材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变法维新的相关内容。这些改革和变革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1)春秋时期的改革

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通过税制改革,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井田制难以维持。很多地方都出现过田荒的情况,比如“田死了”、“田在草里,却不收割”。齐国也有“无田而无田,但杂草丛生”和“无田而无田,但杂草长得很旺盛”(大意是不想耕种公地)的情况。为了扩大税源,增加收入,齐桓公任命管仲为助手进行改革。管仲首先从经济入手,实行“井田制”和“以田为衰”的政策,根据土地的多少和质量征收赋税。政治军事上推行“分田制”。关中改革淡化了公地和私地的界限,实质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关中改革调动了地主经营土地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

公元前594年,鲁实行“初税亩”。规定无论公私,一律“以亩征税”。这公开承认了土地的私有制。

税制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

(2)战国时期的改革

教材阐述了战国变法的历史背景,以及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的历史背景。

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力量也日益壮大,成为一支强大的阶级力量。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井田制和相应的奴隶制剥削方式崩溃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崩溃了。与此同时,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政治改革在激烈的合并中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实现强兵富国。

魏时期的变法。魏在战国中率先通过政治改革而强大起来。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也有很大影响。楚国吴起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楚国在兼并战争中屡战屡胜,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建议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与吴起改革相关的史料,供学生阅读,加深对吴起改革的理解。

第三项是“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秦地处西部边陲,相对落后。在,秦国步入了强国的行列。秦献公的改革为商鞅变法创造了条件。当秦孝公在中国的时候,秦国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秦孝公抓住机会,重用商鞅,进行了改变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变法运动。

教材重点讲述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1)秦穆公统治了西戎。地处西部边陲的秦国,历来为诸侯国所不齿,称之为“蛮夷之地”。在时,他任命百基拉、剑叔和为谋士,打败了晋国,占领了金,消灭了。后在昆(今河南三门峡东南)遭金军袭击,大败。转向西方,攻灭十二国,称霸西戎。秦国从此步入强国行列。但秦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落后于中原其他国家。

(2)秦献公改革。秦献公的改革为商鞅变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探究学习。

(3)秦国的历史机遇。教材重点讲述了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建国以来,秦国实行的是军垦性质的田亩制度,宗法制度并不严格,所以各国人才在秦国都可以得到重用。建议老师结合课本提问:公元前4世纪秦国面临哪些历史机遇?秦孝公个人在秦国历史上扮演了什么角色?然后要求学生结合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三,教学设计和案例

1.教学设计

“社会变革的新气象”。(1)利用多媒体呈现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资料。设定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如何?在新的生产关系条件下,劳动者的地位发生了哪些变化?封建阶级关系是怎么形成的?要求学生结合问题开展自主探究学习。(2)利用学习与思考之窗的内容,让学生先阅读,再完成问题。活动流程请参考问答部分。

“变法维新”的目标。建议老师针对教材内容:(1)设计:结合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税制改革的相关内容,奴隶社会的国有土地制度(即井田制)是如何被封建私有土地制度取代的?(2)学生设计表格,填写李悝改革和吴起改革的相关内容。比较两次改革的异同。(3)师生共同设计这部分的知识结构:

《十字路口的秦国》。在教学中,建议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提供关于秦穆公、秦献公和秦孝公的材料,设置问题(问题见教材分析),然后让学生利用史料对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学习《社会变革新气象》目的时,通过实物投影、电脑或幻灯片等方式介绍材料。

资料: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出现和普及;

材料1: 1990,考古人员在河南三门峡郭墓地发现一件西周时期的铜柄铁器,经鉴定为人工冶铁制品。这就把中国使用铁的历史从公元前9世纪提前到了公元前8世纪。

第二份材料《国语奇语》记载管仲的话:“美元铸刀剑戟,犬马皆考。恶金铸之,焚之,称之,壤土试之。”这里的美元指的是青铜,邪金指的是铁,说明齐国用铁做了农具。春秋中期,齐所作钟碑文中,有“造四千弟子”的记载,“坤”是“铁”字的第一个文字。但需要注意的是,春秋时期出土的铁器数量毕竟很少,说明当时铁器的使用还是很不常见的。

材料3恩格斯说:“铁使耕种更大面积的农田和开垦广阔的森林面积成为可能;它为手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工具,这种工具既坚固又锋利,不会被当时已知的石头或其他金属所抵抗。这些都是逐渐实现的;最初的铁往往比青铜更软,所以石器只是慢慢消失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59页

案例二,学习《风起云涌的改革与政改》时,通过实物投影、电脑或幻灯片等方式引入图片:

图:管仲、李悝、吴起。

通过介绍管仲、李悝和吴起的生平事迹,可以加深我们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改革的认识。

案例三,在介绍“十字路口的秦国”时,教师可以这样介绍:

一个相对落后的秦国,地处西部边陲,可以放眼中原,最后吞并“连横”六国,统一全国。凭什么?依靠制度创新——“商鞅变法”。公元前4世纪,秦国面临重大历史机遇。秦国的统治者抓住机会,任命商鞅,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改革。变法后,秦国迅速强大,最终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还是很有意思的。

第四,回答问题

学习和思考的窗口

请考虑一下。当时的军事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主张打赢战争。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和胜利有什么关系?

解决问题的关键:思想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为什么政治改革有利于打败对方?

思维引导:联系兵家、法家的思想,了解这种思想与“克己复壮”的关系;从政改的目的和内容来回答。

回答提示:思想是现实的反映。战争是战国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而“战胜和强大国家”是战国历史的主线。战国时期,为了打败对方,各诸侯国都非常重视发展农业,奖励军事成就。法家是地主阶级的改良派。法家思想直接来源于战国时期的变法活动。军事家的思想来源于战争实践,是建立在战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进步思想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思想基础,引导着社会变革的进程。

各诸侯国只有通过改革和政治改革,发展经济,才能使强兵富裕起来,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战胜对方的目的。

研究性学习综述

(一)课程评价

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行改革和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解决问题的关键:改革和改革的根本原因要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考虑。

思维引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

答: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的地主和自耕农出现了。新兴的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枷锁,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因此,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除了商鞅变法,还有哪些国家进行了影响较大的改革?

解决问题的关键: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改革?

思维引领:春秋时期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有哪些变化?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封建统治,进行了哪些改革?

答: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已经开始。比较著名的有齐国的管仲改革和鲁国的改革。齐国管仲采取“谢绝征地”的政策,实质上是承认土地私有制。鲁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土地私有制。

战国时期,李悝主持了魏国的政治改革。推行“尽教”,推行“平法”,制定“法经”魏在战国中率先强盛。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也有很大影响。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整顿吏治,改善社会风气。经过改革,楚国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

学习推广

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