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国怎么样?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七月一战爆发后,1914八月北京政府宣布中立,但1917年以亲日派段为首的国务院派主张尽快参战,以获得协约国和日本的贷款,英法也鼓动中国参战。1917年8月14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正式对德奥宣战,加入盟军。战后,中国数十万青壮年被运送到欧洲战场当劳工。

1919?5438年6月+10月,中国作为战胜国代表参加巴黎和会。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二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侵华日军全面占领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于1941年2月7日发动太平洋战争后,重庆国民政府于1945年2月9日正式对日宣战,日本于1945年8月6日无条件投降。

中国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和抗日战争牵制了60%以上的日军。到抗战结束,中国军民已达3500多万人,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美元(按1937的比例计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牺牲。

扩展数据: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参加了1917年对德战争,要求中国采取一致行动对德宣战,并承诺出借军费。李同意了。日本人支持段参战,并答应借给段一笔巨款以扩大其势力。因为日本支持段,中国参战将对日本有利,所以美国唆使李加入国会反对参战。

在参加一战的问题上,双方展开了“官院之战”。段召开军阀会议,决定参战,并威逼和国会同意李参战,但未果,于是他要求下令解散国会。李利用人民的反要求,下令段从总理的职位。段被革职后,离京赴天津,以天津为根据地,并扬言要另组临时政府。段和李之间的矛盾变得白热化。

在段的压力下,李内忧外患,不得不同意张勋入京“调停国事”,这就是后来上演的张勋辫子军在北京复辟,史称“丁思复辟”。

1919年初,一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但英美等国操纵会议,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中国,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1965438+2009年6月28日,巴黎和会的最后一天,也是所有战胜国签署和约的日子。然而,战胜国中国的代表没有出席会议,并拒绝签字。

百度百科-一战

百度百科-二战

百度百科-抗日战争

百度百科-政府与学术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