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发展经济的有力条件是什么?
(一)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2005年,杭州都市经济圈GDP达到4276.84亿元,占全省的32%;人均GDP 40790元,已突破5000美元。三次产业比例为5.6: 53.9: 40.4,呈现“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杭州都市经济圈总体上已达到中等发达地区水平,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发展阶段。圈内形成了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机械建材、生物医药化工、食品饮料、包装塑料、家具等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杭州周边六县(市)中,除安吉外,其余五县(市)均在全国百强县之列;2006年全国百强县中,绍兴排名第8,诸暨排名14,海宁排名21,桐乡排名第24,德清排名第83。周边六县市强大的经济实力是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是与南京、武汉、哈尔滨等国内其他都市经济圈城市相比最突出的优势。
(二)产业分工格局正在形成
在产业发展方面,杭州与周边六县(市)已初步呈现出分工合作、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一定格局。杭州市中心城区作为都市经济圈的核心,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金融、商贸、物流、研发、设计创意、软件、会展、休闲旅游、咨询、中介等服务业不仅服务于杭州的产业发展和居民、游客的需求,而且服务于全省特别是杭州周边地区。萧山、余杭、下沙是杭州新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杭州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主要空间,也是我省环杭州湾产业带示范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核心区。其中,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水平较高。他们通过产业分工与合作,直接促进周边地区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如汽车零部件产业、电子通讯产业、生物医药等。周边地区制造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对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对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周边县(市)部分企业总部迁至杭州,促进了杭州“总部经济”的发展,如诸暨钟毅集团、杜南集团等民营企业总部。
(3)城际交通设施框架较为完备。
杭州都市经济圈形成了以杭州市区为核心枢纽,以杭宁、杭沪、杭甬、杭金衢高速和104、320国道为主要交通走廊的交通骨架。与宣杭、沪杭、浙赣、肖勇等铁路和京杭运河、杭线、杭甬运河、钱塘江等水路交织成都市经济圈内密集的交通网络。随着杭州地铁总体规划的批复和一期工程的开工,都市经济圈的前景将形成更快捷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萧山国际机场是连接国内外主要城市的最快捷方式。公路、轨道、水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连接和享有,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合作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建设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为该市加快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奠定了基础。
到去年底,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500.3亿元,经济总量上升到全国副省级城市第六位。一般财政预算收入258.4亿元,人均GDP达到2.75万元,约合3300美元,首次突破3000美元门槛。这标志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全面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全面推进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快速发展新阶段。经济发展的这一阶段特征。
二是三大产业集群的快速崛起,为加快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目前,我市以临港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为主的三大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已基本形成石化、能源、造纸、钢铁、汽车、服装、家电、电子信息等八大产业基地,为我市发挥比较优势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以港口为中心的交通网络的形成和完善,为该市加快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提供了支撑条件。近年来,我市加大了港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港口正在形成。2002年,我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654.38+0.53亿吨,居全国第二,集装箱吞吐量达到654.38+0.858万标箱,居全国第六。
四是发达国家面临广泛的产业转移,为我市加快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背景。
鉴于其产业基础、制度优势、技术装备、人文条件和文化底蕴,长三角地区将在未来几年内率先成为全球加工基地。产业结构布局的这一重大变化,将使以临港工业和加工工业为主的我市加快发展。
第五,工业园区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为加快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提供了一体化基础和支撑。近年来,我市在加快园区建设、推进城镇化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具有较为扎实的工作基础。该市已布局“10+3”为主工业园区,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目前,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为环杭州湾产业带下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体化基础。更重要的是,随着工业园区的推进,城市化的步伐加快了。按照建设大都市的框架,形成了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四级城市化框架体系,城市化水平显著提升,为规划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提供了有力的城市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