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1500字的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的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开始,只有一百多年,却纷繁复杂。蒋廷黻用他所谓的“简短的初步报告”,一本只有五万字的小书,却能深入浅出地分析近百年的时事,充满真知灼见,成为一个时代的学术杰作,这是一个奇迹。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经常想起李亚萍《帝国政治史》的广告口号:一部比小说更好的历史。用小说的笔法写历史,固然使历史摆脱了乏味,但也影响了对真实历史过程的理解。以至于看完之后脑子里只剩下一些名人轶事。读中国近代史就不一样了。虽然和小说一样好,但读起来能让人产生好感,同时又能把握近百年历史的脉络,历史变迁的内在联系和对历史问题的理性解读,境界大不相同。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中国近代史可以成为传世佳作,而帝国政治中的往事只能成为畅销书的原因。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写于1938年。自65438年至0928年在清华任教以来,蒋廷黻就制定了用十年时间写一部中国近代史的长远计划,并为此做了大量准备。遗憾的是,从1934开始,蒋廷黻开始走上仕途,在国民党政府中就职,不再有时间和精力从事学习。因此,这本书是蒋廷黻的代表作,也是他学术生涯的终结。书中没有枯燥的考证,没有史料的积累,甚至连具体历史事件的描述都很少。是他掌握后对史料的反思,是精品中的精品。毫不夸张地说,已经达到了“贯通古今之变,成为一家之言”的境界。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在总论中,作者开明地指出,中华民族在十九世纪到达了一个特殊的时期,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内忧外患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只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人能不能现代化?科学和机械能用吗?我们能组织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吗?因此,我们应该认真研究近代史上每个时期的救国救民计划,以期对现在的中国有所贡献。直接指出了“经世致用”的目的。第一部分着重于外国入侵。蒋廷黻以他对外交史的研究而闻名。在这一部分中,他指出,到了19世纪,世界已经进入贸易和商业时代,但清政府闭关锁国,骄横跋扈。它“完全不了解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争论并放弃了不该放弃的东西,这是不公平的”。我觉得这个说法确实看到了晚清中国病的症结所在。就连一向被认为是“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在最初与英国人打交道时,其实对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一无所知,直到鸦片战争后才开始认识世界。精英尚且如此,何况普罗大众?处于中世纪的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已经进入现代的世界?只有创新,只有改变我们不努力振作的现状。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天津和南京条约的签订是中国屈辱的开始。但是蒋廷黻不这么认为。他说,“虽然《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条款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北京的大使在与长江交易,历史意义无非是中西关系更加密切。这段感情可以是祸也可以是福,就看我们有没有振作起来。”只要我们不怀念闭关自守、骄横跋扈的时代,勇敢地在国际生活中找到自己的路,中华民族并非不能从此富强起来。第二部分,洪秀全与曾国藩,讲的是内忧。笔者认为,在近代史上,外交当然重要,内政才是决定一个国家强弱的根本因素。同时,清政府受到太平天国的打击。曾国藩为清政府的统治而战。洪秀全在宗教革命上很积极,但在社会革命上没有认识和行动。其实就算是宗教,太平天国的宗教哪里能叫革命?前天我看了高尔泰的一篇文章,讲的是崇拜皇权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束缚。他曾经说过一句让我不以为然的话。曾国藩的“与信仰基督教的太平天国的战争,保护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实际上保护了满清”。先不说这句话苛求的一面,只说太平天国和基督教。太平天国的宗教还能叫基督教吗?简直就是不伦不类的东西,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糟粕。这一点,蒋廷黻看得很准确。他说,洪秀全真正的野心不是建立一个新的国家,而是建立一个新的王朝。从某种意义上说,洪秀全,而不是曾国藩,才是皇权的崇拜者。曾国藩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他要创新,接受西方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要保守,保护中国固有的美德。我觉得曾国藩的道路可能是未来中国可行的道路。第三部分是自强及其失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应对巨变、谋求富强的实践,但最终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蒋廷黻认为是因为它们的不完整性。这部分是因为他们自身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守旧,离不开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束缚。大部分都是时代不允许的彻底。这个时代包括很多:闭门造车、傲慢鲁莽的知识分子;在外国抢劫;人们的迷信和愚昧等等。最后的结果是甲午战争的彻底失败。“西化和现代化程度高的日本打败了西化和现代化程度低的中国”,宣告了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开始。第四部分是分治与民族复兴。其实这部分是第三部分的延续。变法运动是政治层面的创新;义和团运动是西方化和现代化的反应。只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革命方略才是“复兴我们民族的必由之路”。只要我们坚持孙中山先生的遗产,我们就会找到光明的出路。看到最后一部分,我想起曾经看过一个学经济的朋友写的文章。问题很多,但最终给出的解决方案很简单,也很有创意。我提出这一点,朋友说,没办法。只能提出问题,也不知道有什么办法解决。蒋廷黻的书给了我同样的感觉。不知是因为空间的原因,还是真的无能为力,不知道当蒋廷黻最终看到中国近代史的结局竟然是这样的结果时,他是什么感受?可惜他的作品我看的太少了。我想知道他有没有说过什么。

况且我还不知道这个“诺”在读什么。看看吧~ ~ ~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