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钟表业的发展历程

烟台钟表业创建于20世纪初。1915年,民族实业家李东山出资25000银元购买德国设备,在烟台朝阳街开办宝时钟表厂,专门生产座钟和挂摆钟,并注册了“宝”商标,成为我国机械钟制造的开端。建完工厂,过了三年生活

生产准备,第一批摆钟于1918试制。20世纪末,钟厂抓住国内抵制日货的时机,打出“中国优货”的旗号,降低售价,承诺“永远保修”。它与长期占领中国市场的日本摆钟竞争,赢得了民心和市场,最终将日本摆钟挤出了东北和山东市场,企业也在竞争中发展。1931年,宝石钟表厂与李东山创办的德顺兴五金店合并,成立德顺兴钟表厂。当时,钟表厂有500多名员工,年产量为55000只摆钟。从1927到1933,从宝钟表厂分离出来的制钟技术人员先后在烟台创办了永康钟表厂、钟表厂、永业钟表厂、慈业钟表厂。1934年烟台制钟业鼎盛时期,5个钟表厂2000多名员工,生产160000个摆钟和闹钟。烟台摆钟已销往国内各大商埠,并出口东南亚国家和香港,在国内产品展览会上多次获奖。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烟台钟表技术人员先后在天津、青岛、沈阳、丹东、上海和北京建立了新的钟表厂。1937期间,烟台第六钟表厂仁昌钟表厂开业,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烟台的制钟业开始走下坡路。1948烟台第二次解放时,只有德顺兴等三家钟表厂,职工不到100人,年产量几千只钟。

解放后,人民政府大力扶持烟台钟表制造业。1953年国家将手表生产纳入统一计划,手表产品包销。从65438年到0954年,德顺兴等三家钟表厂先后实行公私合营。1956年,三家钟表厂合并,同时并入其他几家铁厂,成立公私合营烟台钟表厂,注册商标“宝”,隶属山东工业厅。1960年,为满足出口需要,注册使用了“北极星”商标。同年,烟台钟表厂转制为全民所有制企业,更名为山东烟台钟表厂,隶属于山东省轻工业厅。在随后的几年里,钟表厂不仅扩大了摆钟和闹钟的生产,还开发了船舶钟、日历摆钟、怀表和手表石英钟等新产品。但由于生产规模和组织体制的制约,企业很难有大的发展。手表厂领导一直在探索扩大企业规模,但因“文革”爆发而搁置。文革初期,“宝”商标停止使用。1972,烟台手表厂被山东轻工业厅划归烟台轻工业局管辖。

1975年初,经烟台市领导机构批准,烟台钟表业进行专业化生产扩张——以烟台钟表厂各分厂为主体,分别成立了木钟厂、闹钟厂、钟表厂、钟表模具厂等专业生产工厂。后来又先后建立了手表零件厂、表壳厂、宝石厂、手表研究所、手表材料厂、手表玻璃厂、手表技工学校,隶属烟台轻工业局。1978年,烟台表业公司成立于市局(分公司)级,下辖表业17家单位。1984年,烟台表业公司随着烟台地改市,升格为市局(县)级公司。经过专业化生产的扩大,特别是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烟台钟表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北极星摆钟荣获第一届国家产品质量奖钟表类最高银奖,时隔四年再次获此殊荣。为了满足市场对名牌产品的需求,从70年代末开始,木钟厂和闹钟厂将部分零部件分散到胶东50多个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近万人。同时,木钟厂还与吉林省威海市、抚松县合作,共同生产“北极星”摆钟。1986年,北极星摆钟年产量为153万只,是1974的10倍;闹钟年产量654.38+0.4万只,是654.38+0.974的2.6倍;手表年产量90万只;1974为零。65438年至0986年,烟台表业开始进行以钟表应时为重点的大规模技术改造,开始在应时生产钟表。

1987年4月,烟台市政府批准以烟台表业公司所辖企业为主体成立烟台北极星表业(集团)公司,烟台表业公司撤销。集团公司为一级法人,所有企业仍保留法人资格。集团核心企业有:烟台木钟厂、烟台闹钟厂、烟台钟表厂、烟台宝石轴承厂、烟台钟表元件厂、烟台钟表材料厂、烟台钟表模具厂、烟台宝石厂、烟台表壳厂、烟台钟表玻璃厂、烟台钟表研究所、烟台钟表技工学校。集团公司成立后,对手表产品进行统一营销,在开拓国内外市场、推广“北极星”品牌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北极星”手表在国内两个以上省市建立了营销网络,销量和市场占有率一度位居同行业第一。1988期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3.7亿元,利税5280万元。但由于内部体制不合理,企业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竞争,在1990停止了统一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