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的风俗,或者类似的,帮我介绍一下。
问题描述:
关中人、风俗等。
分析:
关中百怪
在秦岭和黄土高原的怀抱里,有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平原,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气候有利,旱涝保收。它南北宽100多公里,东西长400公里。八百里叫秦川,这是关中。
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炎帝和黄帝在这里开启了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开端。武王在这里伐周建立了周朝;始皇帝横扫六合,在此建立秦朝;楚汉争霸,在这里建立了汉朝。唐朝的盛世将中华文明推向了世界最高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凝聚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大量的神奇与神秘。
大碗喝酒不算出轨
客观来说,关中人的酒量并不出众。东方不如河南人,北方不如陕北人和蒙古人。即使和南方的汉中人相比,关中人也不一定能占到便宜。但因为关中人老实坦率,不善言辞。所以,你说什么他就喝什么。你敢说每人10杯可能根本喝不完,但只要你保持声音,10杯酒就会灌进他的肚子里。但是,关中人是不会容忍你欺骗和捉弄他的,虽然你可能没有恶意。我遇到过这样的事。几个关中苦干乡到南方某地参观学习,受到热情接待。喝酒的时候你推我让我,最后决定敬大家一杯。关中人没说什么,脖子往后一仰,都见底了。和当地的几个嘉宾玩了个油嘴滑舌,凭着他们的伶牙俐齿,居然霸占了李二。关中汉子受不了这种窝囊精神。他拿着酒瓶喝了一口,然后转身,把当地人从椅子上拉起来,按在地上,强行灌酒,吓得几个主持人脸色都变了。所以和关中人喝酒最好不要违反君子协定。
路边摆着小吃摊。
去过Xi安的人都不会忘记Xi安的小吃,尤其是夜市。白天,大路通明,什么都没有。到了晚上,会出现上百个大排档,宽阔的马路上挤满了小灯,汇成一片灯光的海洋。夜市里主要有水鱼、瓜子蓉、面条、饺子、油面、荞面等关中小吃,加上关中的各种小吃,形成了夜市的两大阵营。夜市便宜实惠,乡土气息浓厚,无论对外地客人还是Xi市民都有很强的主体吸引力。即使是说起来的年轻人,也把吃夜市当成了恋爱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除了Xi安,关中几乎所有的城镇和地方都有夜市。成为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其实早在城市夜出现之前,关中农村夜市就有上千年的历史,只是方式不同。现在关中农村还在使用最古老的夜市形式,就是白天在戏台下地里干活的女人和男人为了节日和丧事,成了大排档的主人,但品种无非是油饼、酒醅和麻花,虽然品种少而简单,很新鲜。摊点的位置一般都是人多的地方,往往会阻碍人流,增添热闹气氛。回想起来,这才是最正宗的关中夜市的源头。
每个人都埋没了自己的名声。
由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关中文物古迹丰富,同时也埋藏着许多奇才和专家。例如,在我的家乡滑县,有一位书法家,名叫吴,在他几十年的生活中从来没有人知道他。他身边的人只知道他会写字。小时候正赶上“文革”。他一手拿着石灰桶,一手拿着刷子,沿着墙壁写着标语。我们跟着他到了水桶那里,还在操场上玩。谁也想象不出他的写作水平有多高。直到文革结束,某市书画收藏馆的几位大书法家偶然看到吴老的一幅《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顿时被那种指法极高的精妙书法艺术所折服。几位专家专程到陕西,到吴的家乡,渴望得到一种避开政治倾向的书法墨迹,并使之成为博物馆的永久藏品。可惜吴老不肯写。后来有人在书展上展示吴老的墨迹,结果是最好的。甚至很多一流的书法家都这样感叹自己。可惜的是,吴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水平有多高,就像这个盲人永远不知道他的《二泉映月》会成为千古绝唱一样。关中这样的高手数不胜数。你去农村生活,随时可能遇到水平极高的画家、医生、工匠、文学史家、秦腔歌手等等。他们的水平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用人杰地灵、奇才来形容管仲再合适不过了。
嘉园镇的四个广场
种田就像园艺。
关中人种田的细心和生活的粗心恰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来到关中,站在秦岭北麓,居高临下,可以看到秦川大地,一望无际,平坦如镜。所有的道路,所有的山脊,把肥沃的土地切割得井井有条。这固然与大自然的巧妙有关,但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关中人的精心修整。关中地区的农业工作一般只有夏秋两季比较忙,整个冬天人们都比较清闲。关中人不擅长外出办事做生意,所以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心思都放在了农田上。平整土地时,他们精心制作。犁地时,他们甚至不需要犁。他们觉得这地不好耕,就一铲一铲地犁。翻耕后,他们施了底肥,然后用绳子打垄,就像花坛一样,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种子播下后,他们对作物的生长管理也非常认真,无论是浇水、施肥还是幼苗嫁接,一切都一丝不苟。久而久之,他们不仅对每一寸土地了如指掌,而且对生长的几乎每一种作物都了如指掌。
=====================
关于管仲的一些简介
陕西自汉代以来一直被称为三秦。西楚霸王灭秦时,把秦朝分成三部分,成为三个不同姓氏的国王的封地。这是三秦称谓最早的起源,但现在三秦称谓已经跳脱了这个概念。
从地图上看,有一条带从中间把陕西分成三部分,北面是陕北,南面是陕南。中间的一带是关中路,800里长,挤满了人。
当关中路被拦腰斩断,三个语言和习俗不同的地方就断了。陕北与山西、甘肃相邻,陕北的语言、风俗习惯与这两个省份有些相同。信天游里有很多例子,比如“山丹丹开满花”。陕北的声音鼻音比较浓,但是语尾有些滑音,听起来像是唱字母游。
陕南与四川、河南接壤,陕南的语言变成了陕、豫、川三省混合音,所以陕南人几乎都以为自己是河南人或者四川人。海关离关中路也很远。
关中人习惯称老乡为“乡党”,但从来不把这两个地方的人当乡党。在关中人的称谓中,陕北的是“北山狼”,陕南的是“南山猴”。这两个称谓虽然有一些贬义成分,但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两个地方人民的性格和生活环境。
在陕西,无论发生什么灾难,除了很少谋生的人,只有关中的人没有出去躲避。陕北人去西口,陕南人去潼关挖煤,只有关中人在守家。
这和关中的地形有很大关系。关中路——马平川没有大河,所以没有洪水。但是小河刚好够灌溉土地,所以没有干旱。虽然关中路在地理位置上处于黄土高原板块和渭北平原板块的交界处,是地震多发点,但上帝爱关中。这两个板块大概是世界上最稳定的两个板块了。有历史记载以来,明朝有一次大地震,把渭河向北移动了两米。前后一直稳定。唐山那么大的地震影响关中路的时候,刚好把我奶奶在织布机上摇了两下。
关中路人不好做生意,和关中路土地肥沃有关。
关中路的土地也是黄土做的,但是关中路的黄土比陕北的坚固多了。沙漠吹来的黄尘落在陕北,小的落在关中路,因为风变小了。陕南黄土薄,因为秦岭高山阻挡了黄土的漂移。所以陕北黄土多,农作物却难以生长。一个原因是那里黄土堆积太多,地下水深埋在黄土下,灌溉少,流失多。
关中路土地娇贵。走到地边,抓起黄土,使劲挤,摊开手掌一看,手里像湿面粉。
关中路土地肥沃,我折了一根柳条浇* * *。过几天我去看的时候,它慢慢长出了新的绿叶。这是夸张的说法,但土地的肥沃是真的。
如此肥沃的土地,决定了关中道士在过去长期的农业社会中,不用东奔西跑也能丰衣足食,所以关中道士多了些善良,少了些无情,少了些脱俗,所以饱受这些人之苦的关中道士也把这两个地方的人称为“北狼南猴”。
土地的肥沃决定了关中路成为了西部的大粮仓,也成为了各省灾年灾民的目标。四川也是粮仓,但高高的秦岭挡住了饥饿灾民的两条软腿。进入潼关后,关中路是一条马平川,所以灾民很容易进入关中。
这些灾民在经历了多年的灾难后并没有离开。门当户对的就当门当户对的女婿,嫁给关中人的就当媳妇,慢慢以关中人为荣。关中人因为常年接受这些灾民,所以更能包容和接受善良。不要轻视或鄙视这些外来者。
这些好心人经常被一些恶人利用。他们游手好闲,不爱干活,就装乞丐。他们流鼻涕眼泪地骗关中老太太们,那些好心的老人哭得像个泪人,急着回家。他们只是拿出一些白色的大馒头给他。如果是饭局,不用说,他们把那家伙叫回家,成为客人。与陕西接壤的几个省份,没有一个省份的人不知道关中的繁华,没有一个省份的人没有受到关中的宠爱。
与关中有着不解之缘。中国的这些吉普赛人,因为母亲河,常年流浪。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河南人。世界上,除了河南省,最多的河南人就是关中路。有一部小说叫《黄河向东流》,描写了黄河决口,河南人逃到关中的过程。
然而,外省人很少逃离沙漠。山西甘肃宁夏的人都知道,关中路土地好,麦子多,劳动力少。就在每年农忙的时候,大批的人沿着古丝绸之路往东走,这条路现在已经很宏伟了,肩上挂着镰刀,腰间别着空烟袋,背上背着空麻袋。等我回到家,除了那把短镰刀,空的都变成实心的了,当然,口袋里的钱也多了。关中人习惯在某人的职业后面加一个客字来称呼这个人。一个是标题,一个是直接指出这个人的职业。比如做菜叫“邵邵”客,豆腐叫“豆腐客”。这些来关中收麦的人被关中人称为“迈克”。
每年阳历六月,关中路上都挤满了这些卖麦的顾客。一般这些麦客都是在关中路最东边割,往西走,因为关中路的麦是从东往西煮的。这些麦客已经割到了关中路以西,关中路的麦也割完了,离他们家很近。于是他们拿起镰刀,羡慕地看着富裕的关中,数了数口袋里的钱,带着镰刀回去了。往往是迈克来的多,回去的人少,因为关中路的人少,精瘦的年轻迈克被一些土地多,家里没有劳动力的雇主招为长工,或者娶了漂亮的女儿,让他做自己的半个儿子。当然,他会来开门。关中有八怪,其一是“女不守外”。不守成不等于不嫁外族,而是留在关中路。谁愿意离开这么肥沃的土地?这些迈克人在帮助了关中的道士后也丰富了自己。也为关中路留下了许多故事。关中路的人说,我们不出门就知道世界!
从古至今,关中周边的人都是关中人的受益者。关中人看到这个,就懒得出门了。“老婆娃娃是热炕头”是关中大多数人的最高追求。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正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关中人才真正落后于全国人民。这种落后最大的原因是关中路长期以来衣食无忧。久了丰衣足食,人就会懒惰,就会进取。关中有句话叫“金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关中人出不去。他们想念他们的妻子,孩子,他们在一个月内的老父亲和母亲,他们的牛和他们的土地。他们真的想回家。在外工作的宁愿辞掉几个月的工作,直奔自己的热炕头。
所以,今天的关中人不愁吃穿,但是很穷。但这些年来,关中道士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把以前的大部分纯农业变成了经济作物,种植了大量的苹果树,逐渐有了一些生活钱。但是,还是在自己的土地周围,并没有太大的出息。
=====================
关中八怪
其实说到管仲,没必要说什么多余的话。只要理清八怪,关中的风土人情就显而易见了。
1.妻子爸爸把它戴在头上
原来陕西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棉花做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有七大功能:可以用来防风、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用来擦汗擦手、包东西,既经济又实惠。
2.每栋房子都半遮半掩
什么是半盖?一般房子的屋顶都是人字形的,但陕西的房子只是人字形的零头。据说因为陕西干旱少雨,这样的房子可以让宝贵的雨水全部流向自己的田地,也就是所谓的“富水不流外人田”。
3.坐在板凳上蹲着。
据说关中男人一日三餐在一起有个“老碗党”,这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
面条和皮带一样宽。
5.锅盔太大,配不上锅盖
6.有辣油的一道菜。
西北人更糙,单从饮食就能看出来。八怪中,“面宽如带”、“锅盔大如锅盖”、“麻辣烫的菜”是对一个特殊形象的概括。
7.秦腔轰鸣。
8.大姑娘不对外开放
======================
关于关中风情,也可以来这里看看~
陕西/sx_into/sqcf/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