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农业反哺工业的历史阶段已经基本结束,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已经成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1)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
改革开放前,农业主要通过工农价格剪刀差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改革开放后,工农价格剪刀差逐渐缩小,农业支持工业的方式主要表现为新的“三剪刀差”:
1.财政存贷款剪刀差。目前正规的在农村吸收资金的金融机构很少在农村发放贷款,农村资金大部分流向城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3年,农民储蓄占城乡储蓄的18%,农业贷款仅占贷款总额的5%,农业贷款仅占农民储蓄总额的46%。
2.土地收购的剪刀差。按照土地政策,开发区建设和房地产用地必须由政府征用,才能进入一级市场。土地收购价格低,销售开发价格高。据专家估计,通过“征地价格剪刀差”从农民手中拿走了超过2万亿元。
3.工资剪刀差。农民工和城市工人同工不同酬。据有关单位调查,2004年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与同类城镇职工相比为5-0 . 08万元。如果农民工人数为654.38+0.2亿,仅“工资剪刀差”一项一年就节省1万多亿元,近两年合计达到2万多亿元,城镇职工享受的福利待遇还没算进去。
同时,国家财政和金融对农业的支持与其贡献不相称。2004年,各级财政支农资金仅占财政总支出的5.9%;支农贷款余额仅占全社会贷款的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社会的16.3%。
(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已经成熟。
1.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重要转型时期,迫切需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传统农业出现过四次大的划分和演变:一是产业的划分,从传统的养殖业到产前、产中、产后三大产业板块;二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分化,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向产前产后部门演变;三是农业经营方式的分化,从传统的初级产品生产向产销、贸工农一体化转变;第四,农业从业人员收入来源的分化,从单纯依靠种养业到依靠农业外部收入。
2.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有能力支持农业。从2000年到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89404亿元增加到182321亿元,增长了1.04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880美元增加到1.703美元,增长了1.94倍,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财政收入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5年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整体。
87.5%,这说明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先进产业装备农业的能力初步形成。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超过50%,城镇化水平达到40%,工业和城市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国家完全有条件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
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点和原则
(一)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点
第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总体来看,中国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性的必然选择。
二是内涵的全面性。《二十条横》的要求是对新农村的全景式描述,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全方位谋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它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建五位一体的系统工程。
第三是整体影响。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将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全局。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坚持的原则
1.必须坚持两个“坚定不移”的前提:一是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二是确保粮食安全,这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
2.统筹城乡发展,做好建设规划。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要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扎实推进。
3.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需要尊重他们的意愿;政府引导支持,不搞包办替代;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合力。
4.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农村实际,突出地方特色,根据农民最迫切的需求,尊重当地传统、习惯、风格,不搞固定模式。
5.尽你所能。各地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实际需要,根据实际可能合理确定目标任务,不搞统一标准。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中,“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是物质基础,“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没有“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二十个跨越”的要求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要着力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工业反哺农业、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一)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
1.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除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外,还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传统的农业增长方式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不仅浪费资源,增加生产成本,而且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当前应从五个方面改变传统的农业增长方式:从注重农产品产量和质量转向产量、质量、安全、生态、效益并重;从主要依靠传统技术转向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从主要依靠资源消耗转向可持续发展;从农业自身发展到产销贸工农一体化。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从根本上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取决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实践表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最有效的措施是推广农业良种、测土配方施肥和节水农业。
(1)推广农业良种。良种是增加粮食产量、改善品质、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手段。在其他生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更换良种,可增产5% ~ 10%。如果全国1.56亿亩粮食播种面积按80%计算,实行良种,按7%替代良种,可增产538亿斤。
(2)逐步全面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重要措施。实践表明,每亩测土配方施肥成本为3元,可节本增收25元,投入产出比为1∶8,同时可减少不合理施肥5公斤。目前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只占耕地的30%,潜力很大。
(3)发展节水农业。我国水资源不足,利用效率低,节约潜力巨大。实践证明,在不增加农业用水总量的前提下,可提高我国农田灌溉水和自然降水利用率10个百分点,节约水资源1130 ~ 118亿立方米。同时,通过全面推广灌溉节水、旱作节水、生物节水技术,每年可节水6543.8+0.30亿~ 6543.8+0.55亿立方米。按平均每亩470立方米水资源量计算,相当于新增灌溉面积517 ~ 581亿亩。
——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改革。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远不能满足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必须加快改革步伐,把农业技术推广列为公益事业,给乡镇站配备必要的设备,加强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
2.提高农业竞争力。农业竞争力集中体现在产品的数量、质量、安全、效益和生态上,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入世后,我国农产品平均关税低,农业市场高度开放,国内市场国际化,提高农业竞争力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当前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1)农产品出口的主要目标要由创汇向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扩大劳动力就业转变;(2)出口结构应由初级产品向初级产品、特色产品和加工产品转变。(3)质量控制应从单纯的质量认证向全过程产品质量体系认证转变;(4)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为农产品出口创造便利条件,为农产品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必要的资金;(5)培育壮大农产品出口企业,加快培育农产品行业协会。
(二)用新思路和新举措促进农民增收。
住得舒服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体现。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面小康指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8000元,年均增长6.8%,而过去20年的平均增幅不到4%,中西部地区更低。因此,农民增收形势严峻,必须采取新的思路和措施。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包括设施农业和设施渔业,如设施蔬菜、水果、水产品、特色农产品、畜禽养殖小区等生产方式。实践表明,设施农业是高效农业,是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是解决“靠天吃饭”,规避自然风险的根本途径;可以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率;既适合分散经营,也适合规模化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综合素质和综合效益。
在种植方面,设施农业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标准化日光温室平均亩产相当于大田作物的18倍,比水浇地节水38%,避免了水、旱、虫、雹、风等自然灾害。辽宁省凌源市曾经是一个贫困的城市。通过发展保护地蔬菜,每户大棚面积0.6 ~ 0.8亩,仅这一项年纯收入就超过万元。
在畜牧业方面,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可提高蛋鸡产蛋量18%,奶牛产奶量12%。据调查,约64%的养殖小区对粪便和废弃物进行了无害化处理,76%的养殖小区能够规范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使用。目前,中国有4万多个畜牧小区。
渔业方面,以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为主的设施渔业,单位水体的产量和效益远高于池塘等传统养殖方式。目前,中国保护性渔业水域近5000万立方米,年产优质鱼类40万吨。
第二,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据统计,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35%的农户,户均收入1200元。农产品加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2004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8322亿元,是农业总产值的1.06倍。“十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0.4个百分点。据专家测算,产值每增长0.1个百分点,可就业230万人,每个农民可增收190元。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业化经营。这两类农户真正能从农产品加工销售中获得利润的,目前占农业产业化组织的26%。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国家应给予重点支持。
第三,大规模开展农民技能培训。“知识就是财富”在农民身上也非常明显。据一些省份统计,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中,接受过农业科技培训的人平均收入比没有接受过培训的人高30%;外出务工农民中,经过培训就业的比没有经过培训的就业机会多,平均月薪高于200元。给农民知识培训等于给他们钱。当前,农民培训迫切需要从常规的知识和技术培训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转变;从过去培养骨干农民到骨干农民和普通农民并重;从单一培训农民向多种培训对象转变。
(三)认真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方针
要从资金反馈、科技反馈、政策支持三个方面入手。
1.资金反馈。主要是国家在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时,向农村和农民倾斜,重点投入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如水、路、电、通讯等;二是社会事业,包括教育、卫生、文化;三是公共服务,如农村流通体系和金融服务;第四,社会保障,比如养老保障,最低生活保障。这些方面靠农民自身努力很难缩小,主要靠政府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
2.科技反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完善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体系,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加快成果转化。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极不相称。比如2003年全国科研政府投入强度为1.21%,而农业科研仅为0.31%,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2003年,国家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仅为国家科研拨款的一半左右。国家要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让农业“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3.政策支持。围绕保障农业再生产活动和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从农业支持保护、农村税收、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推广、农民就业等方面,建立和完善一套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体系。原有的惠农惠民政策要认真执行。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在反哺农业、安置农民就业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十五”期间,全年农业补贴6543.8+056亿元,安置农民272万人。国家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农资补贴在税前列支,对农民就业实行“国企安排下岗职工”的政策。
(四)全面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1.文明乡风,积极倡导新风尚。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加强治安管理,加大科学普及力度,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村庄干净整洁,使农村面貌呈现出新的变化。应努力实现农村基础设施的根本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明显改善,生活污水和垃圾得到妥善处置,农业面源污染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水平明显提高,村镇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突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管理民主,完善乡村治理新机制。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提高民主政治建设水平。各项民主制度健全,党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充满活力,村民民主权利得到充分尊重,村民自治组织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