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哪些名人?

1,王清任,清代医家(1768-1831年)。字陈迅,直隶玉田(今属河北)人,生于义乌,苏娜授千总职。

年轻时认真学医,在北京开药店行医。我的医术高深,相当嘈杂。由于对黄绮的细致研究,他的创新精神因对古籍中人体结构与实际不符的批评而广受好评,敢于提出纠正和批评。

品味到“写一本书不知道脏腑不是痴人说梦;不知道脏腑,就看不到瞎子夜行。于是,你仔细观察人体的结构,画出图形,纠正前人的错误,写出《医林补正》。

王清任是中国清代一位注重实践的医生。他在中医气血理论方面做出了新的贡献,尤其是在活血化瘀方面。他创造了许多活血化瘀的方剂,注重区分瘀血的不同部位,分别给予针对性的治疗。他的方药在中医界受到重视,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可靠。

活血化瘀法是中医宝库中的重要遗产。自秦汉以来,活血化瘀法不断丰富和完善,尤其是清代王清任的学术成就。他的学术思想不仅对中医内外的妇儿学科做出了贡献,而且对针灸临床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针灸临床应用中,最常用的操作方法是刺血疗法。用三棱针刺血,梅花针叩击出血,或叩击出血后拔罐,以增加出血量。针灸可以直接祛瘀,消除瘀血,疏通经络。

这一规律可适用于所有疾病,如经络中的气血停滞,形成瘀血,或久病入络等。,其临床应用范围广,辨证准确,方法更有效。

2.詹天佑(1861 2009年4月26日-1965438+2009年4月24日,英文名:Jeme Tien Yow),汉族,姓名尽快,号大超。祖籍惠州婺源,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南海县。其故居位于广州荔湾区恩宁路十二府西街布袋巷42号。

12岁留学美国,1878岁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铁路工程专业。他是中国现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第一位铁路总工程师。负责建设京张铁路等工程,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中国现代工程之父”。

1905-1909主持修建中国-张静铁路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竖井开挖法”和“人字”线的创造震惊中外;在胡加、罗通、陆金、金州、平邑、新沂、潮汕、粤汉等铁路的规划和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著有《铁路术语表》、《京张铁路工程简介》。

从65438到0888,詹天佑被他的老同学牟推荐到中国铁路公司当工程师。詹天佑亲临工地,与工人同甘共苦,历时70多天建成通车。

唐山铁路位于开滦煤矿唐山矿1至3号井东侧。一条铁路穿过已有数百年历史的涵洞,从唐山市区主干道新华路下穿过,全长12公里。这是中国第一条国际标准轨距铁路。最初修建于唐山矿至丰南徐各庄,至今仍是京山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张铁路是中国第一条铁路,由詹天佑负责修建和管理。它连接北京市丰台区,经八达岭、居庸关、沙城、宣化至河北省张家口,全长约200公里。1905九月开工,不到四年1909竣工。

它是中国第一条由中国人设计并投入运营的没有使用外国资本和人员的铁路。这项铁路工程是艰巨的。现在被称为京包铁路,以前的京张段是京包铁路的第一段。京张铁路被清政府以英、俄等殖民主义者封锁,詹天佑被任命为京张铁路局总工程师(后担任京张铁路局总经理)。

3.曾国藩(1811年165438+10月26日-1872年3月12),原名子承,生于盛迪,圣曾子之孙。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湘军的创始人和统帅。

曾国藩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他从小勤奋好学。他6岁时进入这所学校。8岁能读四书,背五经,14岁能读李周和史记。道光十八年(1838)入国子监,师从军机大臣张穆。

忍痛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军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我们与倭仁、会宁道和归真等大学同学是挚友,为“实学”而奋斗。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曾国藩组建湘军,经过多年征战,力挽狂澜,消灭太平天国。

终其一生,他奉行以忍耐为第一要务,主张凡事勤俭持家,不以为官为荣。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以礼为先,以忠求政,在官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他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创办了第一所军械学校,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文书籍,安排了第一批留美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创者。曾国藩、胡林翼被称为“曾胡”,李鸿章、左、张之洞被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五营殿大学士、一等易,谥号“郑文”,后称“曾文正”。

4.左(1812 165438+10月10-9月5日1885),汉族,字季高,字简,湖南名农。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名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左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20岁乡试后考取。虽然他在考试中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但他重视农业,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并研究了地理和孙子兵法。后又参加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平定陕甘同治叛乱,收复新疆,推动新疆建省。

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至东葛大学士、军机大臣、二等公爵景。中法战争期间,他自请到福建督师。光绪十一年(1885),卒于福州,享年73岁。谥号“文祥”作为追赠给太傅的礼物,被收入赵衷、贤良纪念馆。

左著有《楚兵营制度》(附章程)、《朴存格农书》(失传)。其手稿和官方文件等同于清末左文祥全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岳麓书社与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合作编纂了《左全集》,较前一部增加了三分之一?。他的诗还收录在《逸仙诗集》第137卷《逸仙诗选》中。

5.张之洞(1837—1909),有孝心,有向涛,也被称为“帅”,所以大家都叫他“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贵州兴义府人,祖籍直隶南皮。

咸丰二年(1852),16岁顺天府共元,同治二年(1863),27岁第三个探花状元,被国子监授予编修。历任教师、侍者、讲师、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代理)

张之洞早年是清派领袖,后来成为洋务派主要代表。在教育方面,他创办了强子学校(现为武汉大学的前身)、三江师范学校(现为南京大学的前身)、湖北农业学校、湖北武昌蒙阳学院、湖北工艺学校、慈恩学校(南皮一中)、广雅书院。

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建立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湖北枪炮厂。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堡失陷,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一起,与驻沪领事协商“东南互保”,镇压了唐、林贵、秦立山等维新派的独立军起义。

光绪三十四年(1908) 11月,为了照顾大臣金太子太保的生活,次年病逝,史文翔。有张文祥全集。张之洞、曾国藩、李鸿章、左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在继续倡导改革传统教育的同时,张之洞开始意识到“西学”的重要性,着手试点以“西学”为基础的新式学堂。书院改革以两湖书院为代表,新式学堂以工艺学堂和自强学堂为代表。

光绪十六年(1890),张之洞在都司湖京新书院旧址创办两湖书院。学院名额240人,湖南100,湖北65438,具体业务40人。开设经学、史学、理学、文学四门课程,旨在培养“名官、名儒”的人才。

1896年,张对两湖书院进行改革,仿照西方书院,每天讲课,每天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课程改为经学、史地、时事四门,并设院长讲解经济。张之洞也更注重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和思想的控制。

1902两湖书院改为两湖高等专科学校,分八科,成为包括文、理、法在内的综合性高等专科学校。学生人数从240人减少到120人。当初是由鄂、湘、京新、江汉三个书院的优秀学生提拔到高唐的。入学者须补通科一年,学专科三年,再留学一年,五年毕业。

两湖书院从传统书院演变为新式书院,最后随着西学课程的增多而成为新式学堂。1898年,张之洞将两院改为学校时,提出“两院分为之,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既避免了粗制滥造的嘲讽,又避免了离经叛道的弊端”。

但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是“西学”这门课。结果,一些学生最终“离经叛道”,从事革命活动。

百度百科-王清任

百度百科-詹天佑(中国铁路工程专家)

百度百科-曾国藩(晚清名臣)

百度百科-左(中国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

百度百科-张之洞(晚清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