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结合唐太宗到唐玄宗用人的史实,加以说明。有哪些教训可以总结?
唐玄宗是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在位44年(712 ~ 756)。他在统治初期,大力治理国家,任人唯贤,导致了贞观之治之后的唐朝出现了一个大治天下——开元之治(713 ~ 741);他统治后期,浑浑噩噩,任人唯亲,开元盛世随即转为天宝之衰(742 ~ 756),甚至发生安史之乱,险些亡国。
玄宗在先后粉碎了侯伟和太平公主两个阴谋集团后,稳定了局势,随即立下赫赫战功,励精图治。他严格遵循唐太宗初年确立的“去奢节财,轻佻纳税,选清官,使人丰衣足食”的基本国策,即按照“节财,任贤富”八字行事。人民富裕,国家就强大,国家就和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通过厉行节约,减少剥削,来保证人民正常生活和发展生产的基本条件;为了节俭和稀缺,必须“选清官”。自古以来,圣贤以诚为本,诚信是最基本的官德,所以“选清官”其实就是任贤,任贤是上述基本国策的关键。玄宗深谙此意,在用人这个关键事件上,把“用诚而不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基本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他首先选择了姚崇、宋和、韩秀、张九龄等德才兼备的政治精英先后担任宰辅大臣,形成了一个清廉精干的领导集团;然后由以他为首的领导集体,按照这个标准,规定各级公务员、武将和地方官员;然后从上到下一起努力,下大力气治理官员。其主要措施是:精简机构,清除一切冗员和官吏;举荐者必举荐贤者,举荐恶人者必被追究,严惩不贷;北京官员与地方官员实行定期轮岗制度,使国内外官员特别是高级官员熟悉民间疾苦,保持清廉自觉,提高政治能力;严格执行考核制度,奖励和揭露贪官污吏,严惩贪官污吏;大力发展教育和科举,不断充实和更新官员队伍,提高官员素质;注意选拔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人,以不同的方式使用人才。
在上述措施中,玄宗最注重“选人”,甚至对基层地方官员也是如此。他曾经把吏部刚刚选拔出来的几十个新县令全部召集到宫里,亲自参加考试。结果,45名不合格的候选人被当场免职,两名负责选人的吏部官员也受到降职分流的严厉处分。其次,它注重“惩治贪官”,甚至对最高级别的大臣也是如此。首席宰相姚崇为支持玄宗、辅佐玄宗治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以至于长期住在佛寺,没有政府,玄宗对他非常尊重和依赖。但晚年,姚崇疏于管教两个儿子,两个儿子交朋友、收礼,而姚崇却为一个受贿的下属说情。玄宗允许姚崇辞去宰相职务,并对行贿者进行了惩罚。
俗话说“先正己而后正”,只有自己正了,才能看到别人的对,才能敢于驾驭别人。当时的玄宗能够严于律己,廉洁自律,能够出谋划策,听了也很高兴。他和唐太宗一样,奖励敢于说老实话,及时提出批评的人。宰相韩秀范知道玄宗稍有失误,就会马上进谏。有人“善解人意”,玄宗说:“韩秀总是进谏,使陛下减肥。最好让他远离。”玄宗说:“我虽然瘦了,世界却胖了...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信任韩秀。”演讲者深受教育,所有的听众都被感动了。玄宗率先垂范,大小官员纷纷效仿。大臣卢怀申为官几十年,一向“节俭”,以微薄的粮食和俸禄随时扶贫。“家里什么都没有了,老婆孩子也稀少了。”他死后,家里唯一的老仆人邀请他卖给别人,换钱办丧事。玄宗闻讯,立即予以救济,并亲笔为陆题词,高度赞扬陆的德行。等等,不胜枚举。
因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社会稳定。当时的中国已经成为举世闻名的一流强国,拥有无与伦比的国际威望。“唐人”、“唐人街”、“唐山”、“唐风”等称谓流传海外,传承至今,而杜甫赞美开元盛世的诗句也流传至今,千百年后读来依然引人入胜。
但到了晚年,唐带领家人变得昏昏欲睡,越来越沉溺于声色犬马。“欲穷天下,不足为乐”,最后无法自拔。我心歪身歪,必须明辨是非,忠于汉奸。我把助纣为虐,把残疾人当成知己,接近信用。我把规劝恶行、为民请命的老实人,当成敌人,打倒。用人标准颠倒,任人唯贤变成任人唯亲。孟子说:“世上有好的,必有坏的!”玄宗喜欢反派,小团体已经进了房间,把他围住了。昏君贼臣同流合污,祸国殃民。好心的权力汉奸李,流氓无赖杨,先后结党营私,迫害忠良,贪赃枉法,行贿受贿;残暴的官员和罗[〔shì〕意为隆重出场,或姓)与宦官高力士勾结二相毒化天下;王是个敛财的能手,他刮人民的脂肪和人民的药膏,供玄宗一伙挥霍,因此他的仕途蒸蒸日上,他担任了20多个职位。其他汉奸多如牛毛,无法描述。当初有人推荐文姬,一个狠心的官员。玄宗只看了他一眼,对别人说:“我不要他。”被逐出宫后,千方百计钻营,结交高力士、李、、杨等。,并勾结安史之乱,内外勾结,频频得手,飞黄腾达,作恶多端,而玄宗居然听之任之。后来,因为狗咬人,文姬被降职。玄宗对朝臣说:“文姬是个狠心的儿子侄子,我被骗用在这里了。”可是,为什么一开始就看穿了,然后又被骗,用错了人?这个曾经“目光炯炯”的皇帝,已经完全丧失了自我反省的能力和惩罚骗子的能力。他只是告诉大家不要提心吊胆地活着:“现在他走了,你们都可以好好睡一觉了!”由此可见,“物欲强,神昏,人愚不明,邪反正”确实有道理。
唐玄宗当初立志重振唐朝雄风,牢记唐太宗遗训:“为政固然重要,但得人而用,不用其才,则难以达治。”今天的任命必须基于美德和知识。“时时注意处处观察研究人,不断提高‘识人’,重用姚崇、宋敬等清正廉明的政治家* * *出谋划策,防止和打击牟取暴利。后来他只顾享乐贪赃,不顾天下之乱安危,把“圣人之教,祖宗之教”全忘了。他重用李、杨等贪、暴、恶、谄的罪魁祸首,憎恨、疏远光明磊落的人。显然,用谁,不用谁,完全是用人单位的需求决定的,也就是说,用人的目的决定了用人的标准:做好事,用好人代替坏人;作恶,用坏人代替好人。这是很简单的逻辑。所以从用谁不用谁这一点上,马上就能看出用人单位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而统治者用谁不用谁,对官风、官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用贤而不奸,会使轮奸远离,官风清朗,官治好;以奸代德,则轮奸聚众,群德远离,官风浊,官治恶。晚年的玄宗不仅沉溺于酒色和犬类,还受困于一群小人物之中。他走不开,根本听不到真话,看不到真相,以至于对抱怨充耳不闻,对到处的贪官污吏视而不见,官僚作风恶劣,使人苦不堪言,破坏制度和法规,消失在过去。但腐朽的统治集团仍在一边享乐一边争斗,激化了各种矛盾,最终引发了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无辜百姓惨遭灭门,唐帝国几近崩溃。此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争斗愈演愈烈。几年后,唐朝被农民起义的洪流淹没了。
古人云:“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从被称为“前明后暗之王”的唐玄宗用人得失导致国家兴亡的史实中,我们当然可以引起深思,得到启示,汲取有益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