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学院天津博文学院
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积极推动洋务运动,洋务教育随着洋务事业的起步和发展而发展。为了培养既能使用先进技术和军事装备,又能使用机器进行生产的科技人才,李鸿章先后在天津创办了北洋电报学校、北洋海军学校、北洋军事装备学校、北洋医学院等洋务学校。洋务学堂聘请了大量外籍教师和技术人员在天津授课。由于语言不通,师生之间难以沟通,急需翻译人员。此外,自天津开埠以来,大批外商涌入,急需懂志外语的翻译人才。博文学院的建立是为了解决当时天津翻译人员不足的问题。
光绪十二年(1886),德崔林(Gustav?冯、德特林、)和天津海关路的周福在天津创办博文学院。德特林捐了一笔钱给洋人和洋务官僚,作为办学经费。天津大营门外的梁家塬村建起了一座四合院式的楼房、连体楼房和平房作为校舍。招聘对象是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天尼学院,又称天津博文学院,是天津第一所培养外语人才的学校。
校舍建成后,由于周福转让,学院未能招生,房子抵押给德华银行。周福说校园所在地是“被德国买走的”(《周燕沈工纪事报》)。这是海河中学建校的开始,从此百年欣欣向荣。历史证明,海河西岸的确是一片学习的沃土!天津海河中学之所以被众多文史教育专家誉为“学习的沃土”、“教育的宝地”、“历史名校”,是因为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诸多辉煌。早在1873年,这里就被用作海军训练中心,为清朝北洋水师培养军事人才。1886年,经李鸿章批准,成立“博文学院”,奠定了“学治文,教育救国”的历史脉络。1895年,盛宣怀请求朝廷批准建立北洋西学堂(天津大学的前身),成为中国第一所近代大学的发源地。1907年,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德国政府出资在这里创办了德化中学,引进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学术理念、办学模式和大量的教学仪器设备。1919民国政府接管,改名为大营门中学。65438年至0924年,直隶第一所女子专门学校在这里诞生,它开启了长达44年的女子专门教育。1949,天津解放后更名为天津市第一女子中学,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1968天津海河中学以天津母亲河命名。学校开始接受男孩和女孩。改革开放后成为天津市第一批重点中学,新世纪初被确定为天津市示范性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