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谁对台湾省有贡献?
1.13年同治县牡丹社事件发生后,沈葆桢深知台湾省的重要性,于是要求清廷增加州县数量,以兴利除弊,为台湾省的防御和建设做准备。同治13年(1874年)和光绪元年(1875年),沈葆桢两次来台,一年多。在台湾省的业务如下:
沈葆桢初到台湾省时,先建堡(一亿年黄金城)。其次是:
(1):沈治台第一要务;最终目标是推进全岛内陆化,使台湾省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A.切割山体:
开北(苏澳至花莲)、中中(南投竹山至玉里)、南南(赤山至北南)长约600里,筑堡养人培育种子。
B.傅凡:
(一)推动范敏教中国化。
废除隔离政策。
(2)添加县:
光绪元年,台湾省行政区划重划,由一府四县三厅改为两府八县四厅。并且在沈葆桢的建议下,冬春两季闽台必须驻防。
(三)取消对台禁令:
为了发展台湾省,沈呼吁取消对大陆人过台的各种禁令,并广泛努力吸引大陆人到台湾省耕种。
(4)实施新政:
A.加强防御:
沈对台湾省推行自强新政;比如恒春建城,台南安平建新堡(模仿巴黎堡垒)。
B.紧固闽台:
除了为台湾省的安全购买铁甲船外,还在闽台之间设置轮船进行海运和转运。
C.开采矿藏:
煤矿的勘探和开采是海防的重要任务;基隆煤矿是中国第一个用机器开采的西式煤矿。
(5)鼓舞人心的精神:
请顺从民意,端正风俗,为郑成功建立延平郡王庙,既展现了宽广的胸怀,也提振了台湾民众的爱国情怀。
刘铭传:
因为法国侵占台湾省基隆和中法战争,她来到台湾。
(1)拓展福范:改善原住民生活,划定明汉山界,禁止军民侵犯,并在台北设立范学,赠送衣食,教授算术、中文、国语、台语及日常礼仪。
(2)增县:除台北府(建于1884年)外,台湾府改为台南府,中设台湾府(台中彰化桥子图),并拟设省会,增省为三府三厅十一县一直隶府。(台北县、淡水县、新竹县、宜兰县、基隆厅、台湾县、彰化县、云林县、苗栗县、埔里社、台南县、安平县、嘉义县、凤山县、恒春县、澎湖厅、台东直隶)
(3)清税:设立官银局,每年铸银数十万两(这是台湾省造币的开端)。
(4)发展交通:基隆、台北铁路(中国第一条客运铁路)1891通车,先后购买八艘,远达南洋,连接南北电力线路,扩建福建基隆煤矿。
(5)促进农业:鼓励种植茶叶、棉花和桑树等经济作物、养蚕和扩大灌溉设施。
(6)创办新学校:1885年,在大道城六官街创办“西校”,是台湾省第一所新学校。1886,大岛城建昌街设立“电报学校”。
(7)电灯、电报:建省(1887),为台湾省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台北政府首先有了电灯。
所以刘铭传因为各种建设和魄力,被称为“台湾省现代化之父”。晚清推行洋务的名臣中,如曾国藩、李鸿章等都是他的老师,但他们不是学者就是院士。相反,出身军旅的刘铭传失去了传统科举的包袱,最能吸收西方的现代知识并加以实践。
建省后,刘铭传着力建设台湾省,不仅是为了使台湾省成为中国最进步的省份,也是为了防止牡丹社事件后日本人对台湾省有野心。他认为“自强是防御侵略的第一要义,内忧必先平,外忧必不可败。”因此,刘铭传在台湾省的六年统治,使台湾省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系统实施综合改革方案的省份。毫不夸张地说,他是“台湾省现代化之父”。
对台湾省的贡献
(1)展开复帆
(2)添加县
(3)清理税收
(4)发展交通运输
(5)促进农业发展
(6)创办新学校。
(7)电灯和电报
注:台湾省铁路
台湾省首任清廷巡抚刘铭传是台湾省建设的巨大功臣,他监督了台湾省第一条铁路的修建。台湾省原本属于中国福建省。中法战争后单独成立了一个省。刘铭传于1887批准修建台湾省铁路。航线以台北为中心,东至基隆港,西南至新竹。分别在1891和1893完成。* * *两段长度约为107 km,轨距为1.067mm,轨道重量为每米65438+。